原標題:2.8億冰島買甲醇 李書福意在燃料電池?
如果沒有李書福,沒有吉利,誕生於2006年的冰島碳循環國際公司(Carbon Recycling International,以下簡稱「CRI」)可能永遠無法進入中國公眾的視野。但現在,隨著7月3日吉利集團以45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8億元)收購該公司的部分股權,這家幾乎是地球最北端的公司一下聲名鵲起。
相比收購DSI、錳銅和沃爾沃這些與汽車整車業務密切相關的海外資產,冰島CRI的主營業務是生產清潔甲醇燃料。吉利集團在收購CRI部分股權後發布的聲明中稱,希望與CRI開展合作,探索在中國推廣清潔甲醇燃料合成生產技術,同時研發並推廣100%甲醇燃料汽車在中國、冰島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使用。
「吉利汽車投入大量資源,長期從事甲醇發動機和整車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已經在中國取得了初步成果。此次投資將在我們現有實踐基礎上,為未來業務布局帶來更有價值的解決方案和示範效應,同時有助於我們將先進的甲醇汽車技術推廣到歐洲。」籤約儀式上,李書福對雙方的合作予以了高度評價。
在國內,吉利是甲醇燃料汽車的積極推進者。早在2009年的兩會,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李書福便提交了一份題為「關於儘快出臺甲醇車國家標準的提案」,呼籲國家發改委、國家工信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儘快完成甲醇汽車的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
在李書福不遺餘力的推進下,吉利也成為國內首家獲得國家甲醇車生產資質的企業。甚至其著手開始甲醇汽車研發的時間,比CRI創辦的時間還要早上一年。
如今兩家志同道合的公司走到了一起,其中的關鍵人物——吉利現任CFO李軼梵(Frank Li)和199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有機化學家喬治·奧拉(George Olah)不得不提。
公開資料顯示:現年48歲的李軼梵於去年9月出任吉利集團CFO,在此之前,作為美國註冊會計師的他曾先後在國內多家上市公司擔任CFO。良好的教育背景及豐富的實操經驗,讓李軼梵在國際併購及投融資方面駕輕就熟。而更值得關注的是,CRI官網表明,李軼梵同時是CRI 8人顧問委員會的成員之一。顯然,提前「臥底」CRI的李軼梵對吉利與CRI的合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這一由中國、美國和歐洲各企業和機構高管組成的顧問委員會中,最為顯赫的當屬喬治·奧拉。在2011年由他本人親自主創的《跨越油氣時代:甲醇經濟(第2版)》一書中,介紹了「氫經濟」及其重大局限性,從而引出「甲醇經濟」,特別是對利用工業排放及自然界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甲醇及二甲醚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喬治·奧拉的「甲醇經濟」學說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燃料電池——這一未來終極能源替代方案的技術走向。自1990年喬治·奧拉和Surya Prakash 共同發明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DMFC)後,美國一直走在甲醇燃料電池發展的前列,隨後的十幾年裡,美國眾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已經成功配備了美軍部隊的型號為XX55的DMFC電池代表了最高成就。
受這一學說影響,中國國內甲醇燃料電池業也呈現出一片方興未艾之勢。「使用氫燃料電池有很多優勢,比如天然氣在日本的應用很多。但甲醇作為液體也是一種很好的燃料。」位於北京的氫璞創能便是一家從事甲醇燃料電池開發的科技企業,在其董事長歐陽洵看來,「中國煤制甲醇在世界的產能、產量都排第一位,而且甲醇成本較低,安全性、應用性都很不錯。」
燃料電池按電解質類型不同可分為鹼性燃料電池(AFC)、磷酸燃料電池(PAFC)、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MCFC)、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等。其中,PAFC、MCFC和SOFC的燃料均包括甲醇。
雖然業界目前更傾向於能量密度、操作溫度、耐CO2能力以及耐振動衝擊能力等指標更出色的PEMFC作為車用動力電池,但專業人士認為,對於以甲醇為燃料的PEMFC電池,重整裝置應用一個預氧化器,對運輸行業來說是可行的。
7月3日,也就是吉利收購CRI的當天,在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的「燃料電池技術在中國的應用於產業化學術沙龍」上,達成了初步的戰略共識:燃料電池技術正處於一個從純粹的研發向商業化的轉折期,從研究的角度看還任重道遠。
這僅僅是一個時點的巧合?對有著敏感商業嗅覺的李書福來說未必如此——提前布局燃料電池技術,並將產業鏈向上遊延伸,這或許才是此次吉利收購CRI的真實目的所在。當然,即便拋開甲醇燃料電池這一尚為遙遠的技術實現方案,站在「一帶一路」的政治經濟學高度,李書福也贏得了一盤不錯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