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影像作為三大影像技術之一,目前已成為臨床使用最廣泛的影像學檢查之一。隨著超聲技術的快速發展,突破肺部超聲檢查的禁區後,超聲真正實現了從頭「看」到腳;從二維平面圖像、三維靜態立體成像到四維動態立體成像,讓超聲檢查與患者越來越近。就像孕媽和未出生的寶寶通過超聲影像「見面」,讓不懂超聲的也能看懂超聲,這種親子紐帶拉近了醫學和普通人的距離。在這個「黑白分明」的無聲世界裡,西安大興醫院功能科主任嶽瑾琢整整探索了30年。
嶽瑾琢,西安大興醫院功能科(超聲科)主任,主任醫師。原第四軍醫大學醫學影像學碩士。從事超聲工作30餘年,先後在原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長安醫院、西安市兒童醫院等醫院工作。國家衛計委超聲醫學專科能力建設專家組成員、中國醫師協會超聲分會兒科專委會常委、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超聲醫學專委會兒科專業組副主委、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兒科超聲專委會常委、陝西省產前超聲診斷中心受聘專家、陝西省超聲工程學會常委、西安市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常委。擅長心臟及腹部疑難超聲診斷,尤其是複雜先心病,冠心病,瓣膜病,兒童心臟病、超聲介入診治、新生兒顱腦及髖關節超聲方面造詣深厚,經驗豐富。
快樂「探望」小寶寶
西安大興醫院功能科產前超聲檢查室,主任嶽瑾琢正在給一位孕婦做產檢。他一邊變換探頭位置,一邊細緻為孕婦解釋圖像,「這是寶寶的頭,寶寶的手,瞧,翹著拇指在給媽媽點讚,兩隻腳交叉著,這是脊柱,排列整齊……」,孕婦眼睛盯著檢查床上方的顯示屏,看著肚子裡寶寶的模樣,聽著嶽主任的解說,眼裡滿是激動和驚奇。陪同檢查的準爸爸心情特別激動,「真沒想到,孩子的樣子看得這麼清楚,醫生特別隨和,風趣,我們聊著天,就把檢查做完了。心情一下子放鬆了!」
跟很多醫院超聲門口「爆滿」、「擁擠」、「嘈雜」的環境氛圍不同,嶽瑾琢主任倡導溫情產檢理念。他說,「我做了30年超聲檢查,很多孕婦走進檢查室就緊張,不敢說話,想問不敢問。一般醫生檢查完給孕婦說『孩子好著呢』,究竟怎麼個好法,也不多解釋。孕婦往往是忐忑不安地進來,一頭霧水地出去,全程很少交流。」這一點,恰恰是嶽瑾琢主任最想改變和改進的地方。「孕期是女性必經的一個特殊階段,她們不是患者,我希望孕婦來做檢查能很放鬆,很享受,和自己即將出世的孩子見面應該懷有激動、美好的心情。」
來到西安大興醫院後,嶽瑾琢主任開始實施他的產前超聲檢查的理念:把兩個產前超聲檢查室重新裝修,貼上壁紙,營造出溫馨的環境;邀請準爸爸陪同孕婦做超聲檢查,將親子互動提前到孕期;在孕婦床尾的位置吊裝了顯示器,孕婦躺在床上做檢查的時候,能看到胎兒的實時動態活動圖像。四維彩超就像宮內「寫真」一樣,能讓孕婦看到孩子的一舉一動,真切地看到孩子的相貌表情,給孕婦帶來愉悅的心情是無法描述的。他還提出產前檢查「56字服務規範」,要求微笑服務、姓氏服務、交流服務,做到「解釋圖像說知情,暖語相伴囑關懷」,給孕婦一個溫馨的檢查氛圍。
產前「預見」小生命
產前超聲診斷風險性很高,萬一「沒看到」漏診了一個畸形胎兒,或者「看錯了」誤診了一個畸形胎兒,都會給孕婦及其家庭帶來巨大的身心創傷和遺憾。這就要求超聲醫師具備豐富的多學科臨床知識,當篩查出胎兒有結構性缺陷時,超聲醫師給出的結論和建議要客觀、準確、合理。需要知道孩子出生後可能會面臨什麼問題、能不能治療、能治療到什麼程度……這些評估,對孕婦的選擇至關重要。
「相反,如果孩子好好的,超聲誤診說孩子有缺陷,敏感的家長可能會選擇放棄,這就是一個很糟糕和遺憾的事情,對畸形把握不準確,就會給孕婦及家庭帶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嶽瑾琢說。
有一次,嶽主任給一名孕婦做產前超聲檢查,發現胎兒足內翻,孕婦及家人非常焦慮。嶽主任對超聲影像仔細評估後給孕婦一個合理的建議,這個畸形出生後可以很好地矯治,矯治成功率在98.5%以上。胎兒出生一周後,他又幫助患兒家長聯繫了兒骨科專家,選擇恰當的時間做了矯治,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腳的畸形已經完全矯治好了。看到健健康康的孩子,家長的感激之情不可言喻。孩子父母講到,他們都是80後,獨生子女,放棄了這個孩子,再懷不上,那就是終身遺憾了。嶽主任的建議和幫助,鼓勵與安慰,真是給了他們幾代人的幸福。
透過超聲影像,「預見」未知世界。很多人會認為,產前超聲檢查能檢出所有胎兒畸形。針對這一問題,嶽瑾琢講到,這是一個常識性的誤區。孕期超聲檢查不可能檢出所有胎兒畸形,有的畸形也不是一次檢查就能夠發現,需要動態觀察,所以說產前超聲排畸不是萬能的。原因主要有:產前超聲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胎兒在宮內的位置、姿勢、羊水量、孕婦脂肪厚度、檢查設備等,不同程度的幹擾成像質量,降低檢查的準確度。超聲檢查主要針對結構性疾病,對功能性疾病無法預測和判斷。部分結構疾病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不是一次檢查就能發現,可能需要多次檢查。例如:早中孕檢查是正常的孕婦,孕晚期檢查時出現「雙泡徵」,此時醫生才能提示胎兒十二指腸梗阻;也有部分膈疝到晚孕期才有表現;還有心臟瓣膜病變,從輕度病變發展成中重度狹窄或閉鎖也可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當然畸形的檢出也依賴檢查醫生的經驗和對疾病的認識程度。在做系統四維篩查或胎兒心臟檢查時會籤知情同意書,就是要告知孕婦及家屬產前超聲不可能檢出所有胎兒畸形。
超聲醫師的工作原則是儘可能的去發現存在的可見畸形。哪些畸形出生後能手術?能做到什麼程度?是可以根治還是姑息治療?根據多年的超聲診斷經驗和臨床知識的積累,嶽瑾琢給了很多患者有價值的建議,也挽救了很多還在發育中的胎兒。
用心成就「博學家」
嶽瑾琢1987年畢業於原第四軍醫大學,1989年進入超聲專業,從事超聲檢查與治療30多年,數萬例的病例,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原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10餘年,打牢了心血管超聲的紮實基礎。在長安醫院、西安市第四醫院、西安市兒童醫院等醫院工作經歷,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他的專業領域,在心臟血管超聲、腹部超聲及介入診治、產前超聲、兒科超聲等專業領域經驗豐富,造詣深厚。
超聲科既要滿足住院和門診患者的檢查需求,又要提高檢查的服務質量。為了改變超聲科每天高峰期檢查的擁擠現象,嶽瑾琢改變了傳統的工作方式,他把部分住院患者預約到下午,避免了早上與門診患者檢查的衝突;增加困難患者的床旁超聲檢查,減少住院患者在超聲科檢查的數量;增開周六、周日四維超聲,將部分患者進行分流;劃分超聲亞專業小組。通過對流程、人員、設備的調整,科室門口「檢查擁堵」現象明顯改善。科室還為小患者設置一個兒童超聲檢查室,卡通式的房間裝飾和房頂吊裝的電視,讓孩子們看著動畫片就完成了超聲檢查。
嶽瑾琢說,超聲醫師發現「問題」的能力,來自於成長曆程中大量病例的積累及總結思考。好的超聲醫師必須是一位「博學家」,也就是「見多才能識廣」。簡單來說,當探頭滑過的時候,也許病變已經顯現,如果超聲醫師不認識這個病變或者之前沒有見過,很可能就會「放過」病變。有經驗的超聲醫生,探頭一過,只要有異常,就能「抓住」,微小病變也無處遁形。「量」的積累,會提高對疾病的認知度,對異常的識別度就更靈敏,「眼力」才會越練越好。
超聲醫學也在發展中更多參與到疾病的治療過程,形成了一個新的亞超聲專業叫介入超聲,例如射頻消融、活檢、置管......嶽瑾琢經常對科室介入組人員強調:介入超聲更強調超聲醫師對適應症和禁忌症的把控,了解患者病情,避免風險,安全性是介入超聲首先要考慮的因素。
超聲科是一個醫技科室,它是整個臨床醫學的一個分支,超聲是為臨床服務的,臨床的需求才是超聲醫師追求的最高目標,超聲要結合臨床,要深入到臨床的每一個角落,與臨床相結合才是的正確的方向。年資略低的超聲醫師可能多關注的是「探頭下發現了什麼」。而經驗豐富的超聲醫生,除了看超聲顯示出來病變,會關注臨床醫生「想知道什麼」,「想排查哪些問題」。這樣的報告往往具有更高的臨床參考價值。
嶽瑾琢舉例說,「曾經有一個外傷的患者,左側腰大肌發現一個血腫,外科醫生要手術清除血腫,術前超聲檢查提示血腫是假性動脈瘤,損傷血管為左側腰2動脈。手術過程中,醫生還是先碰破了假性動脈瘤,造成大量出血,且不能有效止血,只能請專家上臺解決問題,這位有經驗的專家上臺前看了超聲報告,上臺直接找到腰2動脈,在損傷近端進行結紮,出血止住了,手術安全完成。」術後外科專家握住嶽主任的手感激地說:「謝謝你的超聲!」「這正是一份外科醫生『想要』的報告,充分體現了超聲檢查與臨床治療相得益彰。一份好的超聲報告,與其他影像學報告也是相互印證的。」嶽主任解釋說。
在超聲影像這個「無聲」世界裡,嶽瑾琢看到的是美麗的風景。他在新年寄語裡寫道:「我愛超聲,她是我動力的源泉。她讓我不停地鑽研,從一個領域到另一個領域,碌碌無為,卻樂趣橫生。我信奉醫者仁心,無論到哪裡,仁心依然。」這些樸實的話語,正如嶽主任的為人,他是超聲世界的探索者,更是給他人送去希望和快樂的人。(文/梁紅娟 本報記者 圖/阮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