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超聲發展及展望_產前檢查_超聲_影像科_醫脈通

2020-11-30 醫脈通

作者:解麗梅,瀋陽安聯婦嬰醫院超聲科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新生兒出生缺陷的預防措施分為三級:一級預防:孕前諮詢和檢查,二級預防:堅持產前檢查,三級預防:新生兒疾病篩查。產前超聲檢查是篩查胎兒結構畸形、降低出生缺陷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本文從產前超聲檢查指南更新、新技術應用及遺傳學超聲等方面闡述產前超聲發展狀況。

 

1.產前超聲檢查指南的更新

 

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超聲就成為產科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手段。美國超聲醫學會於1986年發布了第一版產科超聲指南,其中對於中晚孕期超聲重點關注的內容是胎兒數量、羊水量和生物學測量,尚未要求對胎兒解剖結構進行檢查。隨著產前超聲檢查人員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超聲技術的不斷進步,胎兒超聲檢查也越來越精細,產前超聲檢查規範、指南也在不斷更新。

 

2010年美國超聲醫學會發布的指南將胎兒超聲檢查劃分為早孕期超聲檢查、標準的中孕或晚孕期檢查、有限的檢查和針對性的檢查四類。關於早孕期檢查,2013年更新的指南指出如果胎芽在7mm以上沒有觀察到胎心搏動應進行複查。指南亦指出,應在早孕期進行頸項透明層(Nuchal translucency,NT)測量預測胎兒染色體異常,並提出了規範的NT測量方法。對於中孕期對胎兒超聲檢查日趨精細化,2011年國際婦產超聲協會發布中孕期超聲檢查指南。建議18~22周進行常規中孕期超聲檢查。指南詳細描述了胎兒生物學指標測量方法,並指出都卜勒的應用不作為中孕期超聲檢查常規要求。

 

對於解剖結構的檢查比2009ACOG的要求更詳細到,但未將計數手指、腳趾、耳等列為常規篩查項目。對於心臟檢查由以往的指南中只要求觀察四腔心切面,增加了要求觀察左右室流出道切面。2006年ISUOG發布了胎兒心臟超聲檢查指南,推薦胎兒心臟超聲的檢查時間是妊娠18~22周,該指南中將四腔心切面作為基礎掃查切面,將左右室流出道切面及三血管切面列為擴展掃查切面。

 

2013年ISUOG對這個指南進行了更新,建議心臟篩查的內容應包括四腔心及流出道兩個切面的檢查,並推薦觀察三血管三切面和三血管氣管切面。2013年AIUM發布的指南則增加了縱切面掃查,包括:上下腔靜脈切面、主動脈弓切面和動脈導管弓切面。都卜勒超聲作為監測胎兒-胎盤循環的重要方法,測量標準化至關重要。2013年ISUOG詳細描述了如何優化都卜勒圖像,如何測量子宮動脈、臍動脈、大腦中動脈、靜脈導管的都卜勒頻譜。

 

雙胎妊娠具有不同於單胎的特徵,2016年ISUOG發布了雙胎妊娠超聲檢查指南,闡述了超聲核實孕周、判斷絨毛膜性、篩查及監測雙胎併發症如雙胎輸血症候群、選擇性生長受限、雙胎貧血紅細胞增多序列徵、雙胎反向動脈灌注序列徵、聯體雙胎及雙胎之一胎死宮內的方法。隨著超聲技術的進展,超聲解析度的提高以及陰道超聲的應用,可以詳細的評估和監測胎兒早期發育。早孕期篩查應包括NT測量以評價胎兒染色體異常風險,再加上鼻骨、三尖瓣返流、導管返流以及血清學指標如游離或總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以及妊娠相關血漿蛋白-A(PAPP-A)等額外指標可進一步改善篩查表現。

 

中國醫師協會超聲分會於2012年由中國醫師協會超聲醫師分會產前超聲檢查指南專家委員會制定了《產前超聲檢查指南(2012)》,指南對產前超聲檢查進行了分類,即早孕期超聲檢查、中晚孕期超聲檢查及有限產前超聲檢查。中晚孕期超聲檢查包括:一般產前超聲檢查、常規產前超聲檢查、系統產前超聲檢查、針對性產前超聲檢查共四級。推薦產前超聲檢查的3個重要時間段為妊娠11~13+6周、妊娠20~24周、妊娠28~34孕周。此後《中國胎兒產前超聲檢查規範》、《中國胎兒心臟超聲檢查指南》相繼發布,這些指南及規範從中國實際國情出發,對全國從事產前超聲檢查的機構及醫生具有重要的裡程碑式的指導意義。

 

關於超聲對於胎兒檢查尤其是早孕期檢查安全性問題也受到關注。胎兒檢查應儘量採用最少的掃描時間和最低的輸出能量。

 

2.超聲新技術的發展

 

近年來容積超聲即三維和(或)四維超聲迅速發展,在產科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成像模式呈現多樣性、靈活性的特點,增加了圖像的直觀性,在疾病輔助診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表面模式成像可以直觀的顯示畸形特徵,例如:唇裂、小下頜、外耳畸形等。最大模式主要用於骨骼成像,可直觀顯示脊柱、肋骨等形態。容積對比成像增強組織中相似結構與組織的對比度,與其他技術結合,有助於直觀顯示某些信息,如對於小腦蚓部的顯示。

 

多平面成像、TUI成像、自由解剖成像等為一些常規掃查難以獲得的切面提供了簡易的獲得方法,例如顎等,使以往難以診斷的疾病如顎裂等的診斷成為可能。時間-空間成像發展迅速,隨著計算機運算速度的提升,加之高解析度血流成像、電子矩陣探頭的應用等,STIC成像可更為直觀、實時的顯示胎兒心臟結構空間關係、血管連接及走行。容積超聲的發展也推動了遠程會診及人工智慧在產科的應用。例如胎兒中樞神經系統及胎兒心臟智能導航技術簡化了操作流程,也有利於對基層醫生的培訓。

 

3.遺傳學超聲的發展

 

染色體異常的胎兒可表現出某些超聲線索,比較特異的指標有頸部透明層增厚、鼻骨缺失等。胎兒某些超聲表現如肢體短、右位主動脈弓等可能伴有遺傳學異常。遺傳學檢測技術迅速發展,無創產前DNA檢測(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技術利用新一代DNA測序技術對母體外周血漿中的游離DNA片段(包含胎兒游離DNA)進行測序,並將測序結果進行生物信息分析,從中得到胎兒的遺傳信息,用於胎兒非整倍體風險檢測。

 

顯帶核型分析、螢光原位雜交、染色體微陣列分析、Sanger測序、二代測序等技術使染色體病、基因組病、單基因病的產前診斷成為可能,超聲發現明顯的或微小的結構異常後,進行適宜的遺傳學檢測,將使診斷更為精準,同時針對超聲診斷及遺傳學檢測結果如何進行正確、合理的諮詢及處置,需要包括產科、超聲科、新生兒科、遺傳科等在內的多學科協作給予支持。

 

4.總結及展望

 

胎兒超聲檢查指南規範了不同類別胎兒超聲檢查的意義及內容,為從事產前超聲檢查的醫生及技師工作提供了客觀依據,胎兒超聲檢查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中國產前超聲檢查也在與國際接軌。隨著超聲新技術的不斷推出、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遺傳學檢測技術的發展,對胎兒異常的診斷向精準化方向發展,產前諮詢也更具有挑戰性,多學科協作越來越重要。

 

來源:解麗梅.產前超聲發展及展望[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誌,2019(01):1-3.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產前檢查中的二維、三維、四維超聲有什麼區別?
    超聲是產前檢查的主要手段,胎兒在腹中發育階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CT、X等檢查都帶有較大的輻射,並不適用於常規的產前檢查,因此常用超聲進行檢查。關於超聲,我們有聽說過二維、三維和四維超聲,它們都有什麼不一樣呢?
  • 心房顫動的超聲心動圖研究進展_心房顫動_超聲心動圖_影像科_醫脈通
    基於系統性超聲心動圖評價,有助於制定更為精準的房顫治療方案、通過及時可靠的隨訪治療效果和評估預後,避免或減少房顫相關併發症的發生。 超聲心動圖具有簡便易行、實時直觀、無創和準確性高等優點,現已成為臨床了解房顫患者心臟解剖結構和功能病變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技術。
  • 產前檢查、產前篩查、產前診斷,三項檢查都是孕檢,有何不同呢?
    導語:我們一般都聽過產前檢查,孕期檢查,可能一些細節上來檢查,我們都歸為孕期的檢查。但是對醫生來說會劃分的比較細緻,比如會分為產前檢查,產前篩查,產前診斷,聽起來感覺差不多。其實在理解它們的含義之後,你會發現是有區別的。1、產前檢查產前檢查,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產檢,也就是孕期檢查。
  • 產前檢查主要篩查什麼問題?
    本著對自己、對胎兒負責的態度,產前檢查都是必不可少的。產前篩查主要是針對胎兒疾病的一個篩查,當然在整個產前檢查的過程當中也要兼顧母體。    胎兒從一個細胞發育成一個個體,整個過程中我們需要通過影像學檢查去觀察胎兒結構發育是不是處於正常狀態,不同階段的超聲檢查都是對胎兒的臟器、器官進行一個動態評估
  • 高通量測序技術在產前診斷中的應用
    基於二代測序(NGS)技術的高通量檢測方法可以在基因組水平上進行拷貝數變異測序(CNV-seq)、基因包(gene panel)測序、全外顯子組測序(WES)、全基因組測序(WGS)以及網際網路背景下的全球化資料和信息共享,共同促進了侵入性產前診斷近年的快速發展。
  • 超聲檢查對人體有害嗎?關於超聲檢查,這3點你要知道
    對於超聲檢查,可能多數人都比較陌生。作為一種基於超聲的醫學影像學診斷技術,超聲檢查在人體各組織臟器的檢查上其實運用很廣,特別是在產前診斷方面。當然,它並不局限於產前診斷。關於超聲檢查的3點常識1、做超聲有輻射嗎?是否對人體有害?
  • 染色體微陣列分析在產前診斷中的應用
    有一些大型的研究比較了CMA與傳統核型分析在產前診斷中的應用。2012年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育研究所(NICHD)證明了對於異常超聲表現者,CMA是最好的診斷技術。對於超聲異常而染色體核型正常的胎兒,CMA在6%的病例中檢出與臨床相關的缺失和重複。
  • 胎兒醫學專欄|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的早孕期超聲篩查及產前診斷結果分析(CHD、NT、CMA、母兒結局)
    早孕期採用規範化超聲篩查方法,觀察胎兒心臟位置、心尖指向、心尖四腔心切面及三血管氣管切面等以發現胎兒CHD,並測量頸項透明層(nuchal translucency,NT)厚度。對NT增厚、早孕期超聲篩查發現CHD,以及早孕期超聲篩查未見異常而中孕超聲篩查發現CHD的病例進行追蹤隨訪,記錄妊娠結局及新生兒1歲內的生長發育情況。
  • 嶽瑾琢:超聲世界裡的探索者
    隨著超聲技術的快速發展,突破肺部超聲檢查的禁區後,超聲真正實現了從頭「看」到腳;從二維平面圖像、三維靜態立體成像到四維動態立體成像,讓超聲檢查與患者越來越近。就像孕媽和未出生的寶寶通過超聲影像「見面」,讓不懂超聲的也能看懂超聲,這種親子紐帶拉近了醫學和普通人的距離。在這個「黑白分明」的無聲世界裡,西安大興醫院功能科主任嶽瑾琢整整探索了30年。
  • 【科普】二維、三維、四維與三級、四級超聲檢查
    除了這兩個,對於超聲醫生來講,我們應用三維中的SDIC成像功能看疑難胎兒心臟畸形,三維反轉成像功能看複雜骨骼畸形,用三維渲染模式看盆腔結構等等、等等,這些,全都是需要專業人員才能夠看得懂的。所以三維四維功能裡面又有很多方面非專業人員是看不懂的了,大多數是在疑難的病例時才能使用的,不要指望超聲醫生他們把這些都交給你,技術上的事,不是一天兩天都能學會的。4.什麼最重要。
  • 有了無創DNA產前檢測,那些穿刺檢查就不用做了?
    一是DNA測序技術發展受限;二是母體血液中所含胎兒DNA含量較低,不易被檢測。 直到1988年DNA測序技術的誕生[1],以及1997年盧煜明教授在母體外周血裡發現了游離的胎兒DNA後,無創DNA檢測技術才得以發展。
  • 胎盤植入的MRI診斷進展_胎盤植入_MRI_影像科_醫脈通
    胎盤植入可通過臨床症狀、體徵,實驗室檢查,都卜勒超聲或磁共振進行診斷,其中都卜勒超聲和磁共振是主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都卜勒超聲具有經濟、無創、操作簡便、重複性強等優勢,是診斷胎盤植入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但由於都卜勒超聲容易受腸氣、羊水以及胎盤位置等影響,對胎盤植入特別是位於子宮後壁的胎盤植入的診斷有一定局限性。
  • 孕婦5次超聲檢查卻生下畸形兒 當地官方:醫院無責
    醫院則表示自身無責,並表示當事人已在《產前超聲檢查同意書》上簽字,而同意書明確告知四維彩超只能描述當時情況,胎兒在四維彩超之後是否有變化,醫院不得而知。達州市衛生和計劃生育監督執法支隊調查後也表示,醫院沒有責任。
  • 一文讀懂孕婦外周血胎兒游離DNA產前篩查與診斷!
    近年來開展的孕婦外周血胎兒游離DNA(cell-free fetal DNA,cff DNA)檢測這一新技術對診斷胎兒染色體異常具有較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是對原有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技術的有效補充。本文摘取《孕婦外周血胎兒游離DNA產前篩查與診斷技術規範》中重要內容給大家做要點介紹。
  • 解決你對胎兒超聲心動圖的疑問
    有些孕媽媽在做完三維或者四維B超後,醫生還會建議做一個胎兒超聲心動圖,這是個什麼檢查呢?什麼樣的孕媽需要做呢?查出來有問題胎兒就一定會有心臟病嗎? 經過胎兒的超聲心動圖檢查可以發現胎兒比較明確的先天性心臟病,比如動脈導管未閉,或者是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等。 胎兒心臟篩查的合適孕周建議為18~28周,最佳孕周為22~24周。
  • 【經典重讀】微陣列比較基因組雜交技術在產前診斷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微陣列比較基因組雜交技術在產前診斷中的應用研究進展符芳 廖燦作者單位: 510623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優生圍產研究所  出生缺陷約佔新生兒總數的3%,出生缺陷的原因有遺傳學因素、環境因素或者是兩者共同作用。
  • 胼胝體缺失的產前診斷及預後的研究進展
    ACC在產前可通過超聲或MRI檢查診斷,患兒可合併顱內、外異常,遺傳學檢測可幫小部分患兒明確病因。大部分沒有合併其他結構或遺傳學異常的ACC患兒的智商都在正常範圍內,而合併其他異常的ACC患兒的預後則主要取決於其合併的異常類型。胼胝體缺失(agenesis of the corpus callosum,ACC)又稱胼胝體發育不全或發育不良,是胎兒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的先天性發育畸形。
  • 微納米材料在超聲診療學中的應用進展_微納米材料_超聲診療_影像科...
    超聲波檢查是一種無創並且可以實時動態觀察的成像模式,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及易於操作等優點。因此,超聲分子影像一直以來都是分子影像中研究的重點之一。近年來超聲分子影像的研究熱點多基於空化效應,空化效應是一種物理現象,液體中的微氣核(空化核)在聲波的作用下產生振蕩,當聲壓超過一定值時會發生膨脹、收縮至內爆等一系列變化。
  • 產前診斷Kypros Nicolaides 尼古拉德斯團隊介紹——關注胎兒醫學的發展
    該技術最初是由法國Fernand Daffos在1983年率先提出,但Nicolaides完善了單一的手術操作方式,並對胎兒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學的許多方面展開調查研究,例如胎兒血氣分析、酸鹼性;胎兒血氣和都卜勒的相關性;胎兒新陳代謝;胎兒內分泌學;胎兒免疫學;糖尿病妊娠中胎兒血液學和生物化學。
  • 【大咖雲集】《婦產科超聲臨床與進展》培訓班開班第二輪通知
    ISUOG是國際上婦產科超聲、超聲產前診斷的重要學術團體和權威機構,不但引領婦產科超聲學術的研究和發展、承擔規範的制定、召開每年的國際會議,還為全球的同行提供教育和培訓。本項目由周毓青教授負責組織、國際婦產科超聲學會(ISUOG)教授George SH Yeo與Jon Hyett指導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