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鵬城實驗室一年吸引12名院士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儘管尚處起步階段,鵬城實驗室已經顯現巨大潛力。短短一年間,由1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匯聚了數百名來自海內外的科研人員,他們埋首在人工智慧、網絡通信、網絡安全、機器人、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目標是要建成具備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型實驗室。
國家實驗室是各國基礎研究的骨幹,而鵬城實驗室的定位則是國家實驗室的預備隊。1月10日,深圳商報記者走進鵬城實驗室,一探這個生力軍的潛力。
誕生即肩負創新驅動歷史重任
2017年12月22日,廣東省以培育創建國家實驗室、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為目標,瞄準新一輪創新驅動發展需要,啟動了廣東省首批四家實驗室建設。其中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實驗室落戶深圳,命名為「鵬城實驗室」。
獲得授牌後,2018年1月19日,深圳市馬不停蹄地舉辦了實驗室籌備工作會議,召集國內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院士開始籌建實驗室。當年3月31日,實驗室啟動大會在深圳市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被聘為實驗室主任,鵬城實驗室正式對外亮相。甫一誕生,鵬城實驗室即肩負著創新驅動,代表地區建設國家實驗室的歷史重任。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介紹,鵬城實驗室由深圳市政府主導,對接國家中長期目標和戰略需求,主攻方向與人工智慧緊密相關,研究重點包括網絡通信、先進計算、網絡安全等。其中網絡通信研究會引進5G,甚至6G方面的團隊,先進計算研究方面會引進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方面的團隊,網絡安全方面會在網絡安全的實驗、模擬驗證、生態環境等領域引進相關團隊。
建設目標顯示,2020年完善基礎設施後,鵬城實驗室將搭建重大戰略平臺工程,初步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研機構。2030年建立國家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服務平臺,解決網絡信息領域一大批共性關鍵技術問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實驗室爭取邁入國家實驗室行列。2050年突破網絡信息領域核心前沿技術問題,取得重大原始創新。完成多項國家級重要戰略任務,在推動學科發展和解決國家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實驗室建設成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型實驗室。
從無到有詮釋「深圳速度」
2018年7月18日,鵬城實驗室正式進駐位於深圳市南山區留仙洞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的新辦公樓,未來區域網絡試驗與應用環境、南海立體通信網絡示範驗證平臺、雲腦開源平臺與智能應用、網絡技術仿真驗證平臺、自主可控生態環境等5個科研項目同時啟動建設。
當天上午,鵬城實驗室還舉行了院士工作室籤約儀式,首批共有3個院士工作室籤約入駐鵬城實驗室,分別是中國工程院趙沁平院士、中國工程院丁文華院士和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李凱院士工作室。這幾名院士都是各自領域內響噹噹的大咖,其中趙沁平院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校學術委員會主任、虛擬實境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系統仿真學會理事長,先後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國防科技預先研究等20餘項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獲得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018年10月11日,鵬城實驗室舉行了首批共建合作單位籤約儀式,分別與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無線通信接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等8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開發創新平臺代表籤約,迅速搭建起一個涵蓋產學研鏈條的創新生態圈。
2018年11月26日,由鵬城實驗室主辦的2018鵬城VR+AI學術研討會舉行,與會院士、專家圍繞虛擬實境及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未來展開熱議。12月17日,由鵬城實驗室、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的新一代人工智慧院士高峰論壇在深圳前海舉行,標誌著實驗室進入了快速啟動的新階段。
截至2019年1月初,鵬城實驗室已設立了人工智慧、網絡通信、網絡安全、機器人、量子計算等5個研究中心,設立了6間院士工作室,有300多人在鵬城實驗室工作,包括7個項目團隊,在實驗室工作的院士數量達到12位。
從授牌籌備,到啟動建設,再到成立院士工作室,開展首批科研項目,主辦多場高端峰會,短短一年間,鵬城實驗室的發展成了「深圳速度」的生動詮釋。
布局學術前沿助力科技高地崛起
在鵬城實驗室人工智慧中心一樓大廳內,巨大的電子沙盤標示了實驗室未來宏偉的發展規劃:除了利用位於深圳南山區留仙洞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的現有辦公樓開展科研項目外,鵬城實驗室還以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為主要依託單位,建立實驗室的人才培養和學科支撐。實驗室將在南山區石壁龍片區建設一座整體規劃土地使用面積達134萬平方米的園區,這個囊括了科研辦公與試驗場地、重大戰略工程場地、產業孵化場地、通信服務中心的園區,將發展成一座高水平的科研學術小鎮。此外,實驗室還將在深港兩地交界的河套地區建設國際研發中心。
作為一個基礎研究機構,鵬城實驗室的科學學術規劃最為外界關注。
目前,鵬城實驗室設立了人工智慧、網絡通信、網絡安全、機器人、量子計算等5個研究中心,圍繞未來區域網絡試驗與應用環境、南海立體通信網絡示範驗證平臺、雲腦開源平臺與智能應用、網絡技術仿真驗證平臺、自主可控生態環境、人工智慧平臺及應用、量子算法及相關平臺等項目進行研究布局。其中,人工智慧平臺及應用的位置尤為突出。
去年7月18日,由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部署的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源開放平臺1.0版在鵬城實驗室正式啟動。該平臺是鵬城實驗室計劃創建的國家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服務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鵬城實驗室雲腦項目負責人黃鐵軍指出,目前人工智慧開源平臺儘管全世界有很多,但還缺少中國聲音。
據介紹,鵬城實驗室已經在人工智慧領域內聚集了一批知名學者,正在建設「一個平臺、兩個應用」,即人工智慧開源開放平臺,以及將人工智慧和產業發展相融合的智能交通、智慧醫療應用。在實驗室的人工智慧中心內,鵬城實驗室超級計算機系統已經上線運營。
鵬城實驗室制定的人工智慧行動計劃顯示,將基於該人工智慧超算系統實現人工智慧的國內開源開放平臺建設。同時,依託這一平臺讓國家的人工智慧科技創新聯盟在深圳落地,通過國際研發中心吸引國內外的人工智慧優秀團隊在鵬城實驗室開展人工智慧研究。
高文表示,未來鵬城實驗室將著力開展人工智慧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中發揮人工智慧作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兩到三年,將人工智慧開源開放平臺打造成一個在國際上有影響,在國內能夠使高校、研究單位、創新創業企業都受益的平臺。」高文說。(記者 王海榮)
(責編:陳育柱、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