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巨型頭足類生物-巨烏賊

2021-01-15 動物世界



巨烏賊 又名大王烏賊,是一種生活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深海的烏賊,其天敵是抹香鯨,是世界上最長的無脊椎動物。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綱:頭足綱 Cephalopoda

目:管魷目 Teuthida

科:大王魷科 Architeuthidae

屬:大王魷屬 Architeuthis

種:巨烏賊 A. dux



巨烏賊是所有現存最長的軟體動物。雖然在體重上還有爭議但是巨烏賊擁有比生活在南極的大王酸漿魷更長的觸手。

而另外幾種幾個滅絕的頭足類動物中,如白堊紀託斯特巨型魷魚和奧陶紀房角石與巨烏賊相比,後者已經算很大了。不過有科學家曾在侏羅紀時期的魚龍和海鬣蜥化石上發現了疑似是巨型頭足類生物攻擊過的痕跡,認為古代可能有更大的未知頭足類生物存在,但因為沒有發現確切的化石作為證據。 



巨烏賊的大小,特別是總長度,往往被誇大了。標本達到甚至超過20米的報告是普遍的,但迄今為止很少有關於該物種大小的研究證明。

據魷魚專家史蒂夫·奧西(Steve O'Shea)說,這樣的長度可能是因為烏賊死後其觸手因彈性拉長所致,因為根據在抹香鯨胃裡發現的巨烏賊的殘骸和喙狀嘴來測算其大小,最大的巨烏賊長度僅有14米,重約280公斤,而且數量龐大。和其他頭足類一樣,雌性烏賊比雄性要大得多,雄性長度最大約10米,重150公斤。



雖然目前已經確認其最大個體為14米,但仍舊有人認為深海中可能有更大的巨烏賊,其長度應大於18米甚至更長。

美國古生物學家兼地質學家馬克-麥克梅納明(Mark McMenamin)根據一些不完整的化石證據推斷在古代就有大型魷魚的存在,並且指出一些魚龍或蛇頸龍化石呈現「奇怪的扭曲」,疑似是遭到巨型頭足類生物攻擊所致,認為可能存在體長超過14米的巨型烏賊,但因為生活在深海所以很難被發現。 


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個體是19世紀初在挪威發現的巨烏賊標本,該烏賊長度約為17.03米,體重接近於一噸。全世界最大也是最強壯的軟體生物之一。

體型最大的爭議:一些學者認為巨烏賊不是體型最巨大的無脊椎動物,因為於近年,在南極外海發現了體型更大的大王酸漿魷,長度有18米,但是在此個體的真實的和測量方式上還存在著一些懷疑。


巨烏賊後端兩鰭相合,略呈圓形,末端尖,角膜開式,腕甚長,觸腕尤長,約為胴長的四倍,並在觸肢上有吸盤及倒鉤,這使得它比同類大烏賊還來的危險多。

內殼羽狀,角質。另外為了保持身體的浮性,烏賊會分泌一些氨氣,以至於被捕撈後會散發奇怪的惡臭。 


巨烏賊與抹香鯨搏鬥的想像圖


最近的研究表明,巨烏賊會獵食大型深海魚類和其他頭足類生物。他們會用兩條長觸手捕捉獵物,用鋸齒狀的吸盤夾住它的兩端。然後他們把它帶到位於觸手中心的嘴部,並在放到食道之前會用類似於鳥嘴般的喙將獵物切碎。


巨烏賊的喙


巨烏賊的模型,由此可見喙的位置。


目前的研究證據認為巨烏賊是單獨覓食,因為在被漁網補獲時,大多都是單獨個體。而且在紐芬蘭、挪威和紐西蘭的漁民在捕魚時會發現因喙或吸盤卡在漁網或魚鉤上而無法掙脫的巨烏賊,部分被捕獲的巨型魚類身上可以看到奇怪的鉤痕,以此證明巨烏賊是一種兇殘的掠食性動物。 


巨烏賊與抹香鯨搏鬥想像模型

紐約自然史博物館


成年巨烏賊的唯一致命的天敵是抹香鯨,但偶爾也會在領航鯨、太平洋睡鯊、南極睡鯊等大型掠食者體內發現巨烏賊的殘骸。

抹香鯨會在深海中會利用聲吶定位巨烏賊,科學家們試圖利用它們觀察他們研究巨烏賊,而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雌性抹香鯨無法獵食體型巨大的巨烏賊。只有雄性抹香鯨利用龐大的身軀和聲吶來獵食巨烏賊,因為巨烏賊對聲音的感知能 力很強,抹香鯨可以在深海發出強而有力的噪音,足以震昏巨烏賊再將其吞入腹中。儘管很多有關巨烏賊與抹香鯨搏鬥的文章和小說,但兩者之間不是平等的生物關係而是捕食者和獵物。迄今為止,也很少發現巨烏賊能戰勝抹香鯨的直接證據。

睡鯊和深海鯨類等可能不會招惹大個體巨烏賊,而太平洋睡鯊不可能捕食比它更大的巨烏賊,所以他們只吃死掉的巨烏賊。


抹香鯨皮膚上的傷痕


巨烏賊觸手上的吸盤


同類相殘也是巨烏賊的一大特徵:在2016年10月中旬至晚上,一隻9米的巨烏賊被衝上西班牙加利西亞海岸。魷魚在死亡前不久被一名叫哈維爾·昂迪科爾的旅客所拍攝,並由海洋物種研究和保護協調員對其屍體進行了檢查,表明它受到另一隻巨烏賊的攻擊和致命傷害,損失其魚鰭的一部分,其鰓部受到損壞,而且一隻眼球也明顯被吞食,標本的完整性質表明,這隻烏賊慢慢撤退到淺灘,以此躲避同類的獵食。

此外在西班牙以及澳洲,都有人在被衝上海岸巨烏賊體內發現同類的痕跡。或者,這種烏賊攻擊可能是獵物競爭的結果。根據同屬於巨型頭足類的美洲大赤魷也有捕食同類的習性,科學家們相信同類相殘是深海大型魷魚的一大特徵。


在21世紀初,科學家根據不完整的證據判斷巨型烏賊居住在深海而且是食肉動物,壽命只有幾年,成長速度非常快。經過推測出最大身長為13米,但沒有人知道最大個體有多大。有科學家認為如果人類與巨烏賊生活在同一領域,後者會立即將人類吃掉。 



巨烏賊主要分布於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生活在水深300-3100米深的水域。推測全世界的深海海域都有分布,而且數量龐大。根據北極以及俄羅斯的漁民所闡述,以前他們的捕鯨船藉助巨大的拖網可以找到巨烏賊,最常捕獲的海域是紐芬蘭、挪威和紐西蘭。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海域捕獲到的大烏賊多半都生活在較淺的海域海域中。

塔斯馬尼亞所捕獲的,身長超過十米;在澳大利亞東南海岸和日本的小笠原群島也經常發現巨烏賊屍體或殘骸,但個體偏小;紐西蘭附近可以捕獲較大的烏賊,但多半都是大王酸漿魷;而南非海域也可以捕獲到一些烏賊,但由於部分原因,很難捕獲到較為完整的標本。

部分科學家利用捕獲到的海域位置和當地鯨類的活動情況來推斷只要是有抹香鯨的主要活動水域都會有巨烏賊的巢穴。


巨烏賊在歷史中的記載


關於巨烏賊的傳說一直存在,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都有相關記載,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巨烏賊都是以巨型的海怪身份登場,而且因為年代久遠,大部分文獻已無從考證,至今科學界都很難證明當時海員遇到的海怪是否為巨烏賊。而最有名的就是一種巨大海龜狀生物,可以吞噬掉一整艘船,而且可以吐出黑色的墨汁。挪威海怪Kraken,也是迄今為止最負盛名的海怪,擁有很多的觸手還可以吐出黑色的毒液並將船隻拉入海底。但是因為當時人類對海洋生物並不了解,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挪威海怪都是以海蛇或鯨魚狀的生物登場,有時候還會被描述成巨大的螃蟹或甲殼類生物。 


公元前四世紀時,亞里斯多德曾 描繪出一種巨大魷魚,他稱之為Teuthus,將其與其他的小型魷魚(Teuthis)區分開來。他曾說過:「Teuthus 比 Teuthis 大得多,因為 Teuthis 在體型上比Tenthus小近五倍。」沒有人知曉他所說的這句話原意是什麼,但部分人推測亞里斯多德利用Teuthus的複數Teuthis來形容巨烏賊和普通的烏賊,也代表著前者的龐大和恐怖,因為當時頭足類通常被描繪成一種可怕的海底生物。


在古希臘時期,船員就曾目擊到巨大的魷魚或墨魚狀生物,並將這一類未知生物命名為「統治者烏賊」。 


五百年後,生活在公元一世紀的老普林尼也在他的《自然歷史》一書上描繪了一條巨大的魷魚,其長9.1米,重量為320公斤。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法國自然學家皮埃爾·丹尼斯·德·孟福爾(Pierre Denys de Montfort)描繪了一張著名的挪威海怪的畫圖:一張巨大的,長著一對大眼睛的巨型章魚纏住帆船的景象。該圖也成為日後人們談論挪威海怪時所廣為流傳 的經典畫像。而他的靈感來源於1783年在抹香鯨胃中發現的一條長約8米長的不明頭足類生物觸手,並以此證實大型章魚的存在。

1802年,皮埃爾在描述軟 體動物的百科全書《軟體動物普通與特殊的自然歷史》中確認了兩種大章魚的存在:第一種叫做克拉肯章魚(kraken octopus),已經被挪威水手和美國捕鯨船員,還有古代作家比如老普林尼描述過。第二種則被賦予了一個科學名稱,巨型章魚(colossal octopus)。而第二種的身軀則大得多,更符合皮埃爾對大型未知頭足類的研究。他曾聽聞巨型章魚在安哥拉的近海襲擊從聖馬洛航行而來的貨輪。

德蒙福特後來提出更為敏感性的觀點:他說10艘英國戰艦在1782年的一個晚上神秘地消失了,因此肯定是遭到大章魚的襲擊而沉沒。不巧的是,英國人清楚地知道那些戰艦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德蒙福特的聲譽就因為這樣受到極大的損壞,以後再也沒有恢復過來。1820年,他在窮困中餓死於巴黎。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德蒙福特所提出的關於克拉肯章魚概念的來源被用於後來科學家對巨型未知頭足類的研究。 


在工業革命之後,科學界開始慢慢佔上風,有關海怪的傳說也逐漸消失。丹麥生物學家喬珀託斯·史汀史翠普在19世紀50年代寫了許多關於巨型魷魚的論文。他在1857年的一篇文章中首先使用了「Architeuthus」(這是他所選擇的拼寫)這一術語來描述「未知的巨型頭足類生物」。


藝術作品:1861年,法國戰艦 Alecton 所捕獲的巨烏賊。該事件激發了小說家儒勒·凡爾納並藉此創作了《海底兩萬裡》這部作品。


第一次真正目擊到巨烏賊的事件是在1861年11月30日,法國戰艦「Alecton」號在大西洋海域的加那利群島見 到了一條身長約為6米的烏賊狀生物,船長希耶爾後來寫道:「我認為那就是曾引起不少爭論且許多人認為是虛構的大型魷魚狀生物。」希耶爾和船員們用魚叉把它叉中,又用繩套住它的尾部。但怪物瘋狂地亂舞角手,把魚叉弄斷逃去。繩索上只留下重約40磅的一塊肉。該事件甚至驚動了法國海軍,因而科學界重新展開了對巨型頭足類生物的研究。


從1870年到1880年,許多烏賊殘骸被發現在紐芬蘭的海岸上。例如,1878年11月2日在紐芬蘭所發現的標本最為完整,其體長6.1米,觸手為10.7米長,估計重達1噸。1873年,紐西蘭發生多起疑似是巨烏賊的攻擊事件,受害者多為被觸手勒死,而且脖子上有遺留下吸盤狀的痕跡。 



而第一起有記載的巨烏賊攻擊人的事件發生在1873年紐芬蘭。十月份時,兩名漁夫帶著一名十二歲的男孩出海打漁,卻在海中央遇到了一頭和烏賊很像的怪物襲擊。後來男孩將一條觸手砍斷後三人才脫險,而那條觸手有六米長。當地的一名牧師在研究後認為該生物體長應該超過32英尺或37英尺。根據三人的描述,該怪物無論在特徵還是行為上都與挪威海怪相類似。因此很多人開始相信巨烏賊也許確實存在儘管當時還沒推測出巨烏賊的活動範圍,但在紐芬蘭、挪威和紐西蘭有大量的巨烏賊屍體被捕獲,長度大約都處於5米至13米。部分科學家認為巨烏賊和普通的魷魚或墨魚一樣有周期繁殖,在產卵後大批死亡。但是後來很少有報導稱發現大量的巨烏賊屍體,而且大小也小於13米,具體原因不明。


二戰時期,無論是太平洋還是大西洋都有目擊到巨大未知頭足類生物的報告。最有名的莫過於在馬爾地夫群島服役的英國士兵 J.D Starkey,聲稱曾目擊到長達40米的恐怖頭足類生物。而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的海軍都聲稱在黑夜下的無人區海域看到了未知的頭足類生物,有些甚至會攻擊船員。當時科學家對大型頭足類生物的研究還僅僅停留在它們殘缺不全的屍骸上,無法證實這些船員的言論是否可信。但是有一點可以證明的就是在深海裡確實有未知的頭足類生物,大型的章魚或烏賊是存在的。


2004年,福克蘭群島發現了一隻名為「Archie」的大型魷魚,長8.62米,隨後被送往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進行研究和保存。2006年3月1日向民眾展出。迄今為止很少有人發現完整的巨烏賊標本,大多都是長度小於10米的烏賊,而且多數已經被其他生物啃咬的殘缺不全。 


活體巨烏賊研究和追蹤


1873年,在美國牧師 Moes Harvey 家的浴缸裡所展現的巨烏賊屍體。在十九世紀因為照相機的發明導致巨烏賊的屍體開始被記錄下來。


雖然在19世紀就已經發現巨烏賊,但直到21世紀初,科學家仍舊很難在野外發現活體的樣本。海洋生物學家理察 艾爾斯將其描述為「自然史上最難以捉摸的生物」。

1993年,《歐洲海洋貝類》(European Seashells)一書中登出了「活著的大王魷」(Architeuthis dux)圖片被登出,當時人們認為這是首次拍攝到的活體巨烏賊照片。然而,根據研究後認為這張照片根本就不是巨烏賊,而是另一種深海大型魷魚,而且是這條它瀕臨死亡才遊上淺海岸的。

直到2001年,科學家在深海找到了疑似是巨烏賊的幼苗照片。

在2006年才在深海拍攝到了巨烏賊的首張活體照片。 


第一張成體巨烏賊的照片

2002年1月15日,在日本瀨戶內海,人們首次拍攝了一個奄奄一息的成熟的巨烏賊照片。該烏賊被綁在碼頭上,但是因為長期待在淺海水域導致當科學家將其撈上來時已經死亡。


第一張在深海裡發現的巨烏賊照片

2004年9月30日,由日本國立科學館窪寺恆己和森恭一(小笠原鯨魚觀賞協會會員)首次拍攝到了巨烏賊照片。在歷經2年的尋找之後,他們在小笠原群島發現了巨烏賊存在的痕跡。於是他們使用了一艘5噸的漁船,僱傭2名船員。並利用巨烏賊的天敵抹香鯨的活動範圍為線索,將一條小魷魚以及蝦掉在魚鉤上下沉至900米水域中。同時還準備了一臺照相機和閃光燈。

當天超過20次垂釣後,一條長約7.8米(23.4英尺)的巨烏賊襲擊了魚餌。2人借烏賊的觸手被勾住無法脫身之際拍攝了照片。隨後這條魷魚扯斷觸手並消失在深海當中。根據打撈上來的觸手判斷,這條巨烏賊身長不到10米。後來的DNA測試證實動物是一條巨烏賊。


窪寺恆己


2005年9月27日,窪寺恆己和森恭一向全世界發布了他們拍攝的照片。這些照片也是世界公認的第一張「巨型魷魚的活體照片」。據窪寺恆己介紹,「我們知道大王魷魚會吃同類,但我們不知道這種生物生活在什麼水域中,所以我們計劃用魚餌把它引誘出來。」 窪寺恆己和森恭一後來還在英國《皇家學會報告》雜誌上詳細描述了他們的觀察。 


第一份巨烏賊的錄像



2006年11月,美國探險家和潛水員斯科特·卡塞爾(Scott Cassell)與他的科考團前往加利福尼亞灣,主要是觀察當地的洪堡烏賊。當時他們為了能更深入研究這些巨型魷魚,使用了一種特殊的拍攝手法:使用一臺特殊訂製的相機裝載在一條魷魚的肉鰭上,再把它送回海中進行觀察。但當眾人在電腦前觀察魷魚的動態時,都看到了它正在被一條長度估計為12米至18米的巨型魷魚追咬。一年後,無論是《DISCOVERY》還是《國家地理》頻道都製作了紀錄片去解釋這一事件。但卡塞爾隨後卻不願談及這部紀錄片,因為他認為該片中出現的不太像是巨烏賊一類的已知生物。 



2007年12月,日本科學家再次在小笠原群島的海域利用一條小魷魚為魚餌,試圖找到活著的大烏賊。並成功捕獲到一條活著的巨烏賊,但因為離開深海海域並且當時捕捉時為白天,導致這條烏賊被撈上來後不久便死亡。該烏賊為未成年雌性,全長7米,身體長度為3.5米。這也是人類第一次捕獲到活體的巨烏賊,並證實了巨烏賊的顏色為深紅色。


2015年12月,一條迷路的巨烏賊遊進日本富山灣被發現,長度約4米,一名當地的潛水攝影師一邊錄影一邊引導它回到大海,是近期內接觸完整的活體。到該名攝影師受訪時提到數度被巨烏賊的吸盤吸到覺得很痛。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投稿郵箱:iltawcom@163.com


相關焦點

  • 海洋智慧生物只有海豚?頭足類也有智慧,烏賊還通過了棉花糖測試
    說到海洋裡的智慧生物,很多人第一印象可能是海豚,殊不知頭足類動物也是海洋智慧生物的代表。看到頭足類動物這個概念時可能很多朋友還不知道是什麼動物,但如果說章魚、烏賊都是頭足類動物,相信大家對這類動物就有了大概的印象。
  • 巨型烏賊全基因組序列公布 人們對它的了解...
    巨型烏賊又稱大王烏賊、首席烏賊、霸王烏賊,為世界上存活的最大的無脊椎動物,為軟體動物頭足類烏賊目中最大的一類。自18世紀首次發現並獲取研究樣本以來,人們對它們知之甚少。傳聞中,這類動物有校車那麼大,眼睛如同餐盤,觸手能在10碼外抓住獵物。一隻在南極羅斯海域被抓獲的巨型烏賊重量約為450公斤,另一隻被捕獲的巨型烏賊長有約5米長的觸鬚,觸鬚上有25個彎鉤。
  • 寒武紀,生物專欄:頭足類
    在轟轟烈烈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中,單板綱動物也不甘落後。一些成員長出了最早期的觸手,外殼形狀更加複雜並且填充入氣體,使內殼屬於身體上方,便於觸手運動,這間氣體所提供的浮力,最終使它們在水中「飛起來」,正是這些「想飛」的單板綱動物演化成了後來的頭足類。已知最早的真正頭足類動物,是約5億年前的「短棒角石」。
  • 深海潛水器頭頂有一隻巨型烏賊在悄悄觀察它!
    NEXTMIND 想像一下這個畫面:深海中有一隻巨型烏賊在 這一幕發生在前不久,據外媒BGR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了一張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顯示一隻巨型烏賊正在觀察潛水器-深海發現者(D2),如下圖所示:
  • 偽裝大師巨烏賊,竟可以改變身體顏色和紋理,與環境融為一體!
    偽裝大師巨烏賊,是烏賊中最大的一類。它們可以改變自身皮膚的顏色和紋理,與環境融為一體!巨烏賊一般指大王烏賊。為頭足類中最大、最重者,總長超過20米,最大體重達1000千克。體圓錐形,後部陡然瘦狹,肉鰭短小,位於外套後部,略呈桃形;口膜連接肌絲與第4腕背緣相連;漏鬥鎖長橢圓形,且直槽。
  • 尼斯湖水怪不一定存在,但挪威海怪已被證實,它在海洋中幾乎無敵
    提到大海,很多人會感到神秘,因為地球上最高的高山,人們都曾登頂過,但人們對於深海的認識,還停留在電影的想像裡,尤其是巨烏賊,在大多數電影中,它巨大的體型可以吞噬掉一整座船。18世紀到19世紀初,博物學家夢福爾根據漁民的描述,以及在抹香鯨胃裡發現長約8米的不明生物觸手,繪製了一張挪威海怪畫像,在這張畫像中,一張巨大的,有著長長觸手的巨型章魚纏住了船隻。後來,這張圖也成為人們討論海怪時著名的參考畫像。
  • 海洋探秘:最大的巨型海洋生物究竟多大?
    針對這個問題,McClain沒有選擇寫一篇憤怒激昂的駁斥性博文,而是決定寫一篇科學論文,力求準確的回答這個簡單而棘手的問題:海洋中最大的動物究竟有多大?  海洋是巨型動物的家園:藍鯨和大白鯊、巨型烏賊和巨蛤、象海豹和日本蜘蛛蟹都生活在這裡。
  • 《我的世界手遊》天啟之境終與始巨烏賊 巨烏賊作用是什麼
    我的世界手遊天啟之境終與始巨烏賊介紹,在海洋中除了企鵝水母鯨魚,還有巨大的這些大家熟悉的生物都在這個版本出現了,那麼這個巨烏賊有什麼用處呢?下面快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在海洋中除了企鵝水母鯨魚,還有巨大的這些大家熟悉的生物都在這個版本出現了,那麼這個巨烏賊有什麼用處呢?
  • 水下怪獸現出真身,巨型烏賊潛藏深海,體長超8米猶如外星物種
    正如同我們知道的那樣,海洋生物也如陸地生物一般多樣,海洋生物的體積有大有小,所屬科目也截然不同,其中不乏很多看起來怪異,被人們戲稱為「外星生物」的物種,比方說巨型烏賊。作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軟體動物中最大的一種,巨型烏賊又被稱之為大王烏賊,歷史上發現的最大的已知巨型烏賊,身長超18米,在18世紀的時候,在葡萄牙海灣中被發現,當時漁民們看到海上漂浮著一個巨大的物體,出於好奇便靠近了觀察,沒想到竟然發現是一隻巨大的烏賊,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發現巨型烏賊,至今都保持著「世界吉尼斯記錄」,時至今日人們再沒發現過它的身影。
  • 巨型烏賊化石被發現:體長超過10米,一鍋根本放不下
    如果海怪存在的話,那一定是烏賊。在我們的生活中,烏賊是一種美味,但巨型烏賊可不是美味這麼簡單了,它們是「巨大的美味」。近年來,人類不斷發現巨型烏賊的屍體,以大王烏賊為代表的深海巨獸,正在顛覆人們的認知,沒有人知道在深海裡是否還有比大王烏賊更大的存在。其實,巨型烏賊在億萬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在恐龍橫行的白堊紀時期,大海中有一種動物可以跟滄龍正面較量,它就是託斯特巨魷。作為一種軟體動物,想要找到史前巨魷的化石並非易事。
  • 深海中的"熊貓" 探索巨型槍烏賊用於深海環境保護
    巨型槍烏賊的這些特點,是西班牙人安吉爾·蓋爾拉帶領的國際研究小組成立的先決條件,而該小組的成立,目的是倡議「將巨型槍烏賊用於深海環境保護與維持」,其中,安吉爾是西班牙科學研究最高委員會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員。「巨型槍烏賊可能是深海中的『熊貓』」,安吉爾·蓋爾拉在歐盟的討論中說道。
  • 這種巨型海洋動物,從未被人類捕獲過,其基因組卻被科學家破解了
    在很長的一段歷史中,人們一直懷疑海洋裡住著巨型海怪。這些海怪長得像烏賊,體型比遠洋帆船還大,眼睛大得像餐盤,它們的觸手能夠輕而易舉地捕獲海中的鯊魚或海豹。這些海怪經常出現在傳說中或航海家們的記錄中,但就是沒人抓到過。
  • 海洋中的「巨無霸」生物!
    雙吻前口蝠鱝為海洋中上層大型魚類,性情溫和,肉食性,主要攝食浮遊動物及小型魚類。通常單獨活動,為尋找豐富的食物,做季節性遷徙。藍鯨總是在它們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蝦群中覓食,有時候它們一天會捕食5,000公斤的磷蝦。藍鯨在捕食的時候是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蝦,並同時吸入大量的海水。然後它們擠壓腹腔和舌頭將海水從鯨鬚板的縫隙排出。當口中的海水完全排出後,藍鯨就把剩下這些不能穿過鯨鬚板的磷蝦吞入。當藍鯨捕食磷蝦時,偶爾也會吞進小型魚類、甲殼類與烏賊。
  • 沒想到厲害的滄龍也有對手,科學發現能夠吃掉滄龍的史前巨型烏賊
    前不久人們在日本沿海發現了巨型烏賊屍體,於是大家對於巨型烏賊的興趣又被提了起來。今天海洋中最大的頭足綱就是大名鼎鼎的大王烏賊和中爪魷,它們成為許多人對於未知深海的夢魘。在史前時代,海洋中生活著更大的烏賊,它就是託斯特巨魷。 1.
  • 海洋魚類「頭足類」對光反應的基本原理及其規律
  • 吸血鬼烏賊名不副實 變身海洋垃圾處理器
  • 海洋世界中的10種「最大」的生物
    稜皮龜,又稱革龜,是龜鱉目中體型最大的動物,也是所有活海龜中最大的,最大體長可達3米,龜殼長2米餘;體重可述800-900公斤。主要分布在熱帶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偶爾也見於溫帶海洋。藍鯨總是在它們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蝦群中覓食,有時候它們一天會捕食5,000公斤的磷蝦。藍鯨在捕食的時候是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蝦,並同時吸入大量的海水。然後它們擠壓腹腔和舌頭將海水從鯨鬚板的縫隙排出。當口中的海水完全排出後,藍鯨就把剩下這些不能穿過鯨鬚板的磷蝦吞入。當藍鯨捕食磷蝦時,偶爾也會吞進小型魚類、甲殼類與烏賊。
  • 研究者證實挪威海怪的存在,在海洋中它幾乎是無敵的存在
    大海廣袤無垠、深不可測,時至今日海洋中仍又許多未知生物存在,這也使得海洋頗具神秘感。在地球上,深山、老林還是海洋都有人類的足跡,但無論是老林還是深山都能被人類所徵服,只有海洋雖然有人類的足跡,但人類還無法探索其更深處的秘密。因此,人類對神秘的海洋充滿了嚮往與遐想。
  • 大王烏賊與大王漿魷誰更大?它們能吃掉抹香鯨嗎?
    地球上的生物種類非常豐富,形狀各異,體型也有大有小。要說到陸地上什麼生物最大,遠古時代的話應該就是恐龍了,而現在應該是大象吧。那麼放眼於海洋中呢,應該是鯨魚吧。其實海洋中的生物也是極其豐富的,而且有很多種類的體型也相當的大。烏賊,大家都見過吧,是不是覺得很小?
  • 鯊魚VS大王烏賊?2米白鰭鯊身上現奇怪印記,或為巨型魷魚所為!
    在太平洋夏威夷附近海域的深海發生了一起罕見的動物廝殺事件:一條鯊魚與一種巨型的頭足類動物曾進行激烈碰撞,而巨型頭足類動物在鯊魚身上留下了兩個明顯的血洞和不尋常的環狀印記。直到1857年,人類第一次科學地描述了大王烏賊(Architeuthis dux),也意味著「克拉肯」的真身在現實世界裡出現。不過他們所了解大王烏賊的大部分信息,要麼是被衝上岸的大王烏賊部分屍體,要麼是抹香鯨的胃中的觸手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