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of Today
一個天文學家,在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到最好之外,還順手發明了一套溫度計刻度系統。
這個人就是瑞典天文學家安德斯·攝爾修斯(Anders Celsius)。
可惜天妒英才,此公只活了42歲。
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特別將此溫標命名為「攝氏溫標」(Celsius, /ˈsɛlsiːəs/),以表彰安德斯·攝爾修斯的貢獻。
這就是今天我們每個人都熟悉的攝氏度,溫度的度量單位。
Celsius 最早發明的刻度跟今天的相反——沸點規定為0℃,冰點定為100°C,兩者間均分成100個刻度。因為從零度到一百度之間分成了100份,所以這套系統又叫 centigrade scale(*centi 就是「百」的意思)。
兩年後,另一個瑞典人,又是一個超級牛人,被稱為生物分類學之父的植物和動物學家卡爾·馮·林奈(英語:Carl Linnaeus)把沸點和冰點對調了一下,這才有了今天我們的攝氏度計量體系——冰點定為零度,沸點為100度。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習慣說多少多少 centigrade,但其實這樣說是落伍的。
從1948年開始,這套系統就正式更名為「攝氏度」(Celsius scale)了,所以,標準的說法不再是 20 degrees centigrade,而應該是20 degrees Celsius. 儘管你繼續說 20 degrees centigrade 也沒什麼問題,大家都懂。
另一套溫度刻度體系一般俗稱華氏(溫標),發明人是德國丹尼爾·華倫海特(Daniel Gabriel Fahrenheit),他將水、冰和氯化銨混合,達到了當時所能記錄到的最低溫度,將其定為0度。然後他又將水的冰點定為32度,最後將人的體溫定為96度。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極少數幾個國家還在使用華氏溫標,其他地方都只用攝氏度了。
*華氏度 Fahrenheit 這個詞在英語中基本沿用了其德語讀音:/fɑːrənˈhaɪt/. 美國人也有把 f 後面那個 a 讀成 æ 的。如果你學過德語,這個詞一看就會讀,一看就記住了。
華氏和攝氏度之間的換算比較麻煩,一個最簡便的粗略換算方法是:
攝氏到華氏:乘以2,加上30.
華氏到攝氏:減去30,除以2.
這樣就可以迅速反應出一個大致的溫度了,儘管沒那麼精確。
小結今天的內容:
攝氏溫標不再稱 centigrade,應該說 Celsius. 攝氏華氏溫標快捷換算法。
其實還有一種溫標系統,叫「開氏溫標」,the Kelvin Scale(開爾文),喜歡物理的讀者肯定知道,本文就不贅述了。
相關舊文
感謝你的閱讀,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