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麒麟
中國傳統瑞獸,性情溫和,傳說能活兩千年。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有時用來比喻才能傑出、德才兼備的人。
麒麟每次出現都將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據記載,孔子與麒麟密切相關,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據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裡"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獲麟",對此孔子為此落淚,並表示"吾道窮矣"。孔子曾寫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視為儒家的象徵。
麒麟,是上古中國人最企望出現的吉祥動物,它們的出現表示一代的幸福。因此,那時的人們希望麒麟總是伴隨著自己,給自己帶來幸運和光明,而闢除不祥。當上古時代的這種信仰被傳承下來的同時,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義也隨之被廣大民眾公認且牢牢地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種意念的象徵,某種意境的表現,某種力量的顯示,並啟發人們的想像,引導人們的精神去契合某種意念,進入一種特定的境界,給人們以希望、安慰和某種追求的力量,劃入民俗生活之中,表現在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
2、鳳凰
鳳凰,亦作「鳳皇」,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總稱為鳳凰,亦稱為丹鳥、火鳥、鶤雞、威鳳等。常用來象徵祥瑞,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自古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鳳凰和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複雜,最後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龍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身如鴛鴦,翅似大鵬,腿如仙鶴,是多種鳥禽集合而成的一種神物。
鳳凰和龍一樣,在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是古人幻想的神鳥,與龍同為漢族民族的圖騰,類似的傳說也見於其他東亞國家的歷史中。自秦漢以來,龍逐漸成為帝王的象徵,帝后妃嬪們開始稱鳳比鳳,鳳凰的形象逐漸雌雄不分,整體被「雌」化。
3、饕餮
傳說軒轅黃帝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註解,這裡說的狍鴞即是指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有云:「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後來,饕餮變成了圖騰,刻於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呂氏春秋.先識覽》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殷周時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製,或內勾似羊角,或彎曲似牛角;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嘴略彎曲內勾,或嘴巴緊鎖。則作正面盤踞狀,身軀拱起,頭著地或水雲氣,兩邊有一對利爪,象狗爪或虎爪。兩側有一對肉翅,形如耳朵。
因富貪慾故後世喻貪婪之人為『饕餮『。《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云:「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饕餮好食,舉凡目之所及,無所不食,若天下食盡,則將自食己身;是四大兇獸中物理殺傷力最強的怪獸,傳說為三苗氏死後所化,縱使大羅金仙,也難逃饕餮吞噬。
4、玄武
中國古代神話中最令妖邪膽戰且法力無邊的四大神獸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玄武亦稱玄冥 ,龜蛇合體,為水神,居北海,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徵,冥間亦在北方,故為北方之神。而玄武又可通冥間問卜,因此玄武有別於其它三靈 ,被稱為玄天上帝、"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之神。
真武大帝的身世,後人多說是在隋煬帝時,玉帝將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於掙樂國皇后,出生後成為太子。
相傳,古淨樂國王的太子,生而威猛,越東海來遊,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湖北武當山修煉,經42年而功成,白日飛升,威鎮北方,號玄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