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電影,天生自帶流量,所有未知但是可以想像的東西,都可以引起觀眾巨大的興趣。但是,隨著生化危機經典落幕,期間與之後產生了眾多喪屍類型的電影,毫不客氣說,質量良莠不齊。
其實最簡單的判斷方法,只看喪屍的打扮與動作就可窺一二。如《生化危機》、《我是傳奇》,韓國日本的《釜山行》、《請叫我英雄》,裡面喪屍那種對血肉的饑渴,帶動了行為的扭曲、動作的詭異,都看出一部電影是否用心在思考:喪屍這種特殊生物,雖然沒有人類氣息,但是它們依舊有情緒與本能。
另外同樣重要的,就是末日世界裡的人類,是苟延殘喘,還是一路向生,是毫無底線,還是相互依存,這些都考驗一部影片的質量。
十幾年下來,喪屍片能表達的東西,以及需要表達的東西,早已被發掘乾淨,眾多影片只能在既有的基礎上拍出自己的東西,才有可能捕獲更多票房。
今天咱們說的這部喪屍電影,就曾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喪屍樂園》。
一
上個月,《喪屍樂園2》已經上映了,與第一部一樣,作為限制級出身的電影,我們大概很難在大熒幕上看到它的蹤影,但這並不妨礙觀眾對這部喪屍電影的追捧。
追捧什麼?當然是一部不像喪屍片,卻比一般喪屍片吸引人的獨特氣質,全程無尿點,但是建議不要喝水後再看,因為一些畫面容易引發聯想,另外電影中不斷發人深省的情節,容不得耽誤時間跑廁所。
即便裡面的喪屍裝扮夠重口、夠噁心,畫面常常不忍直視,但它還是不像一部喪屍電影。如果說一部喪屍片不像喪屍片,丟掉原本的恐懼元素,憑什麼還能讓人心心念念?這還需要從主角的生存定律說起。
男主哥倫布是在災難中倖存的少數人之一。其實用「倖存」來形容此人,並不確切,他活下來的倚仗,實則是他善於總結的優點。在惶惶不可終日的世界中,他總結了N條生存法則。
比如,不能太胖,因為那樣一定比同伴跑得慢,所以先死;比如,打中喪屍一定要補一槍,否則容易先死;比如,坐車要帶安全帶……看似沒有意義的規則,都是從血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
哥倫布這個人物,不是滿身肌肉的超級英雄,也不是身負異能的X戰警,他卻有一種氣質,這種氣質屬於芸芸眾生的小人物,那種在夾縫中生存,宅在家裡十幾天也沒人搭理,卻對生活觀察入微的小人物。
如果世界一直正常下去,他依舊會是一個小人物,但喪屍病毒讓他成了萬中無一的倖存者。
電影的看點之一就在這種小人物逆襲的快感。包括影片後期所有的好萊塢明星十不存一,原來在塵埃中生存的哥倫布,竟然能在各個明星別墅中穿行,選擇自己喜歡的住處。
這一切,都因為他總結掌握了自己的生存法則。其實在電影之外的世界,同樣運行著如此規則。
嚮往堆積的金錢,嚮往驕人的名利,不斷經營,甚至有人不擇手段,有人不計後果。只是到了最後,假如名利金錢觸手可及,自己卻再也抬不起手,再也拿不動錢,那麼前面的努力還有什麼意義;或者另一種情況,丟了人性,換取前面的財富,最終孤家寡人,那這些還有多少意義?
電影與現實,就這樣交融在一起:用心靈與健康換來的身外之物,在絕對的災難面前,都不值一提。所有的收穫與付出,都在講求一種平衡,一種堅持,保證正常的生命,才有正常的成就。
二
電影最大的衝突,在於舊貌不改的世界,運行著完全不同的規則。咖啡店、超市,甚至於白宮,都擁有原來的樣子,但是沒有人的文明,原有的燦爛都變成一地稀碎的玻璃碎片。
看似超現實的情景,實則與現實世界並沒有什麼不同。
記得小時候看現代京劇《沙家浜》,阿慶嫂有一句臺詞是這樣的:
人一走,茶就涼,有什麼周詳不周詳。
人走茶涼,就是這個世界不曾改變的規則。只是,這個規則也是有條件的。電影中,硬漢擔當塔拉哈西一路尋找夾心蛋糕,最喜歡有力量的越野車。所以,他能夠無視曾經美好的一切事物,與大家一起打砸印第安人美麗的飾品商店,毫不在意那些美麗的、五顏六色的、曾經被人類喜愛的手工藝品,碎成一地渣渣。同樣的,他用鈔票擦眼淚,因為手裡的鈔票,在這時候,就是普通的紙。
但是,他卻對路邊的廢棄蛋糕汽車感興趣,不顧危險要去裡面尋找夾心蛋糕,即便是最便宜的夾心蛋糕,也讓他瘋狂。
一個硬漢如此瘋狂喜歡夾心蛋糕根本不合常理,但是後面情節暗示了,夾心蛋糕應該是他唯一的兒子最愛吃的東西,而他最後的這個親人,喪生於這場災難中。
對愛的思念,造就了這個硬漢極端的兩面性。即便曾經最值錢的東西變成塵土,他也無法丟掉原來兒子最愛的食物。而夾心蛋糕,在他這裡永遠不會經歷"人走茶涼"的悲劇。
所以,即便是恐怖電影,即便是喜劇電影,《喪屍樂園》也有其藝術性值得觀眾品味。
另一方面,也有其獨特的啟示:若不想人走茶涼,就要讓自己的價值,可以無視環境的變化。
如果一個人被如眾星環繞,當他的金錢散盡,當他的地位跌落,如果還有人在他身邊陪他喝茶、下棋,那麼他的價值,就深深印著自己的名字,沒有東西可以奪走。
所以,我們需要經營的不只是身外之物,還要經營自己的內心世界,以獲取最根本的尊重。
三
第一部《喪屍樂園》中,觀感最差的就是兩姐妹。
作為女一和女二,她們的行為沒來由地無釐頭。既然以欺騙為生,總要告訴觀眾她們為什麼變成這樣冷血的動物吧,要知道在她們第一次騙走男主的車和槍的時候,兩個男人必死無疑了。
電影為了掩飾這一點,讓兩個男人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竟然一隻喪屍也沒遇到,遮住了女主令人髮指的行為。這種前無鋪墊,後無解釋的安排,實在不好接受。
好在,姐妹的形象可人,性格鮮活,中和了強烈的男性荷爾蒙,在喪屍與男性皆暴力的環境裡,減少了血腥與恐懼的刺激感。
在她們慢慢接受二男的過程中,還是人性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畢竟在人吃人的環境中,兩個弱女子只能靠不信任,獲得更多生存的機率。
她們的目的地,太平洋遊樂場,則是電影的終極隱喻。
壓抑,隨時都會丟掉性命,不努力就沒有活路,是喪屍世界不變的基調。這個環境像極了現代人面對的現實壓力。電影2009年上映,2008年金融危機自美國席捲全球,在彼岸這個國度,富人首先走出陰影,底層人民依舊苦苦掙扎。
回看電影中,並不算多的喪屍鏡頭,主要集中在最終遊樂場那次戰爭中。明明瀕臨死亡威脅,為什麼兩個女孩還要去遊樂場嗨那一下?這種完全不符合常理的事情,電影卻明目張胆地演了出來。
喪屍在極度飢餓中對血肉的渴望,女主在極度壓抑中對快樂與自由的渴望,兩種渴望在這個遊樂場裡面激烈碰撞,好似在金融危機大潮下,那些掙扎求生的普通民眾。雖然有搞笑成分,雖然有不合乎邏輯,不符合物理定律的情節,這場遊樂場大戰還是代表了更深層面的東西:底層人在惡劣環境中,即便飢餓如斯,即便壓抑如斯,對自由與美好的嚮往仍是無法阻擋的。
四
哥倫布的小人物逆襲,硬漢對親人思念以至於愛屋及烏,女孩們被壓抑太久不顧危險也要嚮往自由,這部電影用搞笑的末日絕望,告訴大家一個最容易遺忘的道理:
即使是最普通的一天,最無聊的工作,最難吃的早飯,最鬧心的路況,也有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付之一炬;回望過去,你可能會思念原來最討厭的一杯熱飲。所以,喪屍片最重要的並不是告訴我們末日來臨時的生存法則,也不是諷刺那些極端情況下不可知的人性,而是告訴大家要珍惜眼下生活,莫等到時間奪走現在理所當然的一切,再去思念原先理所當然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