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由兩顆或兩顆以上星球所形成的繞轉運動組合體叫做星系。
典型的星系,從只有數千萬顆恆星的矮星系到上兆顆恆星的橢圓星系都有,全都環繞著 質量中心運轉。除了單獨的恆星和稀薄的星際物質之外,大部分的星系都有數量龐大的多星系統、星團以及各種不同的星雲。
我們居住的地球就在一個巨大的星系——銀河系之中。在銀河系之外的宇宙中,像銀河這樣的太空巨島還有上億個,它們統稱為河外星系。星系內部的恆星在運動,而星系本身也在自轉,整個星系也在空間運動。
在可以看見的可觀測宇宙中,星系的總數可能超過一千億個以上。星系際空間(存在於星系之間的空間)充滿了極稀薄的電漿,平均密度小於每立方公尺一個原子。多數的星系會組織成更大的集團,成為星系群或團,它們又為聚集成更大的超星系團。這些更大的集團通常被稱為薄片或纖維,圍繞在宇宙中巨大的空洞周圍。
星系大小差異很大。橢圓星系直徑在3300光年到49萬光年之間; 漩渦星系直徑在1.6萬光年到16萬光年之間;不規則星系直徑大約在6500光年到2.9萬光年之間。
大部分的星系都是橢圓星系,許多橢圓星系相信是經由星系的交互作用,碰撞或是合併,產生的。她們可以長成極大的體積(與螺旋星系比較)而且巨大的橢圓星系經常出現在星系群的中心區域。 星爆星系是 星系碰撞後的結果,可能導致巨大橢圓星系的形成。橢圓星系分為七種類型,按星系橢圓的扁率從小到大分別用E0-E7表示,最大值7是任意確定的。該分類法只限於從地球上所見的星系外形,原因是很難確定橢圓星系在空間中的角度。
在螺旋星系,螺旋臂的形狀近似對數螺線。像恆星一樣,螺旋臂也繞著中心旋轉,但是旋轉的角速度並不是常數,這意味著恆星會穿越過螺旋臂,螺旋臂則是高密度區或是密度波。當恆星進入螺旋臂,他們會減速,因而創造出更高的密度;這就類似波將在高速公路上的車速延緩一樣。螺旋臂能被看見,是因為高密度促使恆星在此處誕生,因而螺旋臂上有許多明亮和年輕的恆星。
棒旋星系是中心呈長棒形狀的螺旋形星系,一般的螺旋形星系的中心是有圓核的,而 棒旋形星系的中心是棒形狀,棒的兩邊有旋形的臂向外伸展。旋渦星系,分為兩族,一種是中央有棒狀結構的棒旋星系,另一種是無棒狀結構的旋渦星系。
宇宙中大部分的星系都是矮星系,這些微小的星系都不到銀河系百分之一的大小,只擁有數十億顆的恆星。許多矮星系可能都會環繞著單獨的大星系運轉,我們的銀河至少就有一打這樣的矮星系。矮星系依樣可以分成橢圓、螺旋和不規則。因為矮橢圓星系外觀上與大的橢圓星系有一點相似,因此她們經常被稱為矮球狀星系來取代。
外形不規則,沒有明顯的核和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