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楠(微信號:zhaonan)授權獵雲網發布
喜歡梅西的熱酷CEO劉勇,最近很忙,他正想著如何把手遊這個皮球踢向納斯達克的大門。
就在復活節前後的一周,劉勇先是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家咖啡館裡約見了孫正義的哥哥;又趕著回國在國內最熱的職場真人秀《非你莫屬》裡錄節目,為公司招聘和打品牌。
劉勇說,與8年前SNS的熱潮一樣,目前的手遊也正在迎來一股熱潮,但與8年前相比,這次的勢頭要更加兇猛。
不過,「當一個行業被公認為是一座金礦的時候,也意味著其野蠻生長的終結。」劉勇說。
在做手遊之前,劉勇有已過數次創業。一位網際網路業界的大佬說,事實上,將SNS概念引入國內的第一人不是王興,而是劉勇。
劉勇的本科是北大91級物理系,與原新浪科技主編、現網際網路知名科技社區Techweb創始人祝志軍是同一級。只不過,祝志軍在北大學的是社會學。
祝志軍與劉勇相識甚早,他對劉勇的評價是,一個面子上看去謙虛,但又好強,永遠走在趨勢上的人。
1996年,北大物理系畢業的劉勇,剛畢業就得到了前往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深造的機會。也是因為伊利諾伊大學在矽元晶片領域有很深的造就,以及與摩託羅拉同在芝加哥的原因,劉勇很快就開始了在美國摩託羅拉總部的工作。
摩託羅拉可以說是全球IT業的黃埔軍校,很多目前科技界領域的大佬都有過在摩託羅拉的工作背景。在摩託羅拉,劉勇獲得了很寶貴的工作經驗以及人脈資源。
但那時的摩託羅拉已開始了大躍進的主張。劉勇說,一家IT公司在那會不在專注領域搞研發,卻去造那麼多顆衛星,這讓他非常不理解。
2002年,劉勇離開摩託羅拉,來到西北大學念MBA。西北大學商學院曾在1988年到1994年,連續6年蟬聯美國各大高校商學院第一。而2002年,又正值全球網際網路泡沫,很多美國名牌高校的優秀華人學生,都受到了回國網際網路創業思潮的影響,此時,Friendster以最火的社交概念正在美國興起。這些都給劉勇帶來了較大的內心衝擊。
「我當時的心情就是,不想再念書了,我得趕快回國創業。」2003年11月,還沒在西北大學拿到文憑的劉勇毅然回國。
劉勇還清晰的記得,自己是在11月6日降落的上海,11月8日回到的北京。「剛出艙門,天氣陰冷,頓時感到一身涼意」,劉勇回憶,這就是他回國後第一天的感受,但好在,相比天氣,後來的創業讓自己感到尤為溫暖。
劉勇回國後認識了小馬雲和麥剛。麥剛是2001年去的美國讀書,比劉勇要晚5年,但在UCLA的讀書經歷,讓麥剛比劉勇更具有創業和融資的嗅覺。後來,麥剛把這歸納為矽谷因素。
在去美國讀書前,麥剛曾在1999年與清科創始人倪正東創辦了首屆大學生創業大賽,當時獲獎的第一名正是小馬雲,項目名稱是易得方舟。2003年,麥剛拉上小馬雲和劉勇,三人共同創業億友網。
億友最開始學的是Friendster。Friendster是正宗的SNS鼻祖,在2002年推出後數月便擁有了300萬用戶,創立一年後,註冊用戶達到800萬。在高峰時期,Friendster每周有20萬新用戶加入。劉勇說,當時最火爆的情況是,矽谷每3個人中就有1人使用Friendster。而目前負有盛名的Facebook,是在Friendster創立兩三年後才出生的。
「要學就學全球最牛逼的網站」,在當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格倫於1967年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論」已被劉勇等網際網路創業者帶入中國並重新進行學術探討。劉勇認為,第一代網際網路創造的服務是滿足用戶上網資訊的需求,而第二代的網際網路服務理應是滿足用戶交友的需求。而億友網就是要藉助六度空間交友的方式,把人們的社交關係從線下搬到線上。
此外,億友網也是最早意識到藉助手機無線端的SNS網站。當時,中移動的移動夢網計劃剛剛開始提出,SP分成模式成為在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後,拯救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是運氣,也是意識。劉勇認為,如果沒有遇到SP,億友網也會殺入移動領域,當時比較火的手機是諾基亞6601,人們開始愛上隨時隨地的簡訊交友。而億友網在研發手機客戶端時,也正是拿諾基亞6601作為主流適配機型的。當時億友網的手機客戶端能看到用戶的4層好友關係,劉勇認為,這種關係在手機上的映射即使從今天來看也已經很深了。
億友網一共拿過兩輪融資,也是國內SNS網站最先拿到大筆融資的。首輪融資是DFJ的100萬美金,而後是2005年12月,法國交友網站Meetic的2000萬美元收購。
為什麼要賣?這是擺在當時億友面前的一個現實。劉勇說,2003年到2005年,網際網路公司還處在泡沫破裂的恢復期,融資環境並不好;同時,當時對SNS大的發展方向也看不清楚;此外,當人們在面對誘惑的同時,總會有一些動搖。
事實上,從事後來看,2005年還只能算是國內SNS的發展元年。這一年,王興的校內、陳一舟和許朝軍的5Q都還沒有獲得太大的融資,而上海站長龐升東憑藉主打網吧用戶的51.com也才剛剛開始感到些溫暖。
此外,億友網與騰訊、網易等門戶網站們算是同時開始走向SP的。億友網沒能像騰訊一樣,藉助好友關係鏈和SP,迅速成長為一家網際網路巨頭,這多少有些遺憾。
劉勇這樣點評他曾經的對手王興、許朝軍和龐升東。他說,王興的哲學是,我想不明白的地方,讓別人去想好了;許朝軍是,把別人的想法拿過來,再接接地氣;而龐升東是,對草根用戶的陌生交友非常有感覺。
在履行完賣給法國Meetic的兩年鎖定期後,劉勇再次面臨職業的選擇。是做VC?還是繼續創業?
當時,有一位朋友給劉勇支招:穩妥的做法是,先去做VC,用VC的資源去找項目、投項目,而後再跨到被投企業去接管企業。UC的俞永福,原可牛網絡的創始人、現金山網絡的傅盛,都是這個路子。
劉勇也猶豫過。當時,紅杉和NENA都找過劉勇,希望劉勇過去做合伙人,但劉勇還是耗不住內心創業的衝動,他怕創業的時機不等人,溜掉了。2008年,劉勇開始創辦熱酷,鎖定社交遊戲領域。
為什麼選擇社交遊戲?劉勇說,一是,Facebook在2007年已經很火了,已擁有5000萬用戶。2007年5月,Facebook F8開發者大會的啟動,更是讓更多的全球開發者希望能夠擁抱到這個世界性的網絡平臺。此外,國內的社交平臺在未來也會日趨成熟。平臺有了,自然需要應用。二是,億友的創業經歷,讓自身對社交概念更為了解,之前是做平臺,現在是給平臺開發遊戲,能夠知己知彼。三是,相比平臺,遊戲離現金流更近。
2008年也是國內社交遊戲開發者湧出的一年。那一年,很多在高校附近給國外做軟體外包的軟體作坊,業務轉向了為Facebook開發遊戲。這群人中,由上海幾個畢業大學生組成的開發團隊5分鐘,率先走到了前面。08年上旬,由5分鐘開發的「農場」遊戲在各大平臺上線,一時間,「今天你『偷菜』了麼?」成為辦公室白領的見面寒暄語。
08年下半年,熱酷也陸續推出了各種版本的「農場」遊戲。劉勇說,到08年底,熱酷已成為所有「農場」遊戲賺錢最多的公司。
熱酷與5分鐘的打法不同。2009年,與5分鐘將主要戰線投入到國內不同,熱酷則重點發力國際市場。2009年3月,熱酷開始進軍Facebook北美市場;2009年5月,熱酷進軍俄羅斯市場;2009年8月和9月,熱酷又登陸了日本和韓國市場。
劉勇說,最開始去北美市場,是因為國外的用戶相對於國內人人網、騰訊等平臺,ARPU(平均每用戶付費數)高,所以需要搶先去佔領一份位置。2009年第三季度,熱酷在Facebook上的農場和養動物等遊戲產品收入成績都不錯。
但2010年初,熱酷就撤掉了對北美市場的投入。由於隨著Facebook應用數量的增多,以及Zynga的獨大,使得國內的小開發商獲取的用戶成本太高,已經達到3美元一個用戶的水平。此外,Zynga為了阻擊對手,開始採取在Facebook上大筆花錢買廣告的手段,這導致Facebook的廣告價格普遍提高。
5分鐘CEO郜韶飛也曾對記者表示,一開始的確是國外賺錢更容易,但隨著Facebook平臺的成熟,國內開發者進入的門檻越來越高,此外,因為匯率變化,這筆生意也極為不划算。
但與5分鐘全面撤出海外市場不同的是,熱酷只是放棄了北美,但更加重視了歐洲和日韓。與此同時,國內的社交遊戲市場也非常不好做。人人網、開心網既做平臺又做遊戲應用,而5分鐘在農場遊戲上的收益也被騰訊吃掉了絕大部分。
做不起北美,國內競爭環境又險惡,熱酷只能將戰線放在全球的其它地區。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在創辦億友時一個投資人的關係,熱酷在進入日本市場後,很快就拿到了來自日本當地的投資。
2009年9月,熱酷的社交遊戲首先在日本市場上走熱;同年10月,熱酷在日本成立分公司。2009年底,日本投資方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 (IVP) 給與了熱酷300萬美元投資。2010年,熱酷的日本分公司和日本電信運營商KDDI株式會社結盟。此時,熱酷每年有60%-70%的營收來自日本。
看到熱酷在日本的成績後,野村證券和大和證券找到劉勇,希望熱酷能在日本完成IPO,但希望在納斯達克登頂的劉勇選擇了回絕。
事實上,這也有個插曲。2009年年底,熱酷與騰訊已洽談了數百萬美元的投資,當時是QQ空間部門的負責人拉著騰訊投資部去找劉勇談的。2010年上半年,這筆資金已經劃入了熱酷的帳中。
選擇騰訊,也證明了劉勇較為長遠的眼光。作為一家無根、無門的網際網路創業者,在適當的時候必須要引入戰略投資者來幫助自己鞏固業務資源。在日本市場,熱酷已接受了IVP的投資;那麼,如果熱酷要在未來進入中國市場,熱酷也理應接受一家在國內最大的網際網路巨頭作為背書。
事實上,國內社交平臺的開放在2010年已開始漸漸明朗,而劉勇又提早嗅到這個機遇。劉勇說,在2010年上半年的時候,騰訊內部高管已多次向他釋放出騰訊將開放的信息,這也是熱酷有勇氣轉向內地市場的原因。而2010年10月騰訊與360的3Q大戰爆發後,騰訊的開放步伐更是加速了。
由於已獲得了騰訊的投資,在騰訊開放後,再轉入國內,熱酷便又取得了先機。回頭來看,2010年以前,劉勇走的是「拳頭戰略」,有縫打出去先說;而2010年開始,劉勇在打出去的基礎上,隨即在日本和國內進行了重點布局。
除了騰訊要開放外,2010年,還有一陣風颳了過來,這就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爆發。由於日本在移動領域的基礎和基因較好,熱酷在日本早已布局了手機遊戲,而2011年,熱酷回到國內市場後,也將手機遊戲作為業務重點。
劉勇說,億友原本就做過手機平臺,那時產業環境還不如現在成熟,在經過社交遊戲的磨礪之後,現在熱酷做手機遊戲,理所應當,也是順大勢所趨。
這句話背後,其實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社交遊戲的集體走弱。平均一個社交遊戲產品在用戶玩了不到3個月後,就被拋棄掉了。此外,是遊戲性和開發門檻雙重過低導致的嚴重同質化。
在一些遊戲開發者看來,由Facebook引爆的社交遊戲,本身就不屬於是遊戲範疇,而是一種社會化營銷範疇,比如農場遊戲,為的是觸發用戶的關係,然後再通過農產品去做廣告推廣。
事實上,2011年,熱酷對社交遊戲的理解也在變。劉勇表示,社交遊戲正在從輕度化走向中度化,一些網頁遊戲元素開始加載在社交遊戲中,熱酷也在尋找轉型。
而更重要的是,「熱酷一定要在移動遊戲領域搶到位置」,劉勇表示,頁遊雖在高速增長,但已經在放緩,未來必然會出現增速放緩甚至停滯的情況,像端遊去年有一個季度即出現了負增長。他舉例稱,現在90後買的第一臺電子設備已不是PC,而是帶觸控螢幕的手機或iPad,甚至未來可能也不買PC。
其次,一些PC上賺不到錢的遊戲能在手機上賺錢,在手機平臺,盈利的產品是多元化的,而端遊只有MMO,頁遊也只有MMO。
此外,社交遊戲有著天然的轉型移動遊戲優勢,社交遊戲都是靠數據驅動,相比網頁遊戲來說,這是目前社交遊戲公司的優勢所在。
2011年,將主要產品轉向手機遊戲的熱酷拿到了DFJ的3000萬美元融資。DFJ也是此前億友的投資方。
目前熱酷最火的手機遊戲莫過於「找你妹」。這款遊戲激活用戶超3000萬、日活躍用戶已在500萬用戶以上。劉勇說,「找你妹」不到10個人的團隊,是去年5、6月開發的,但遊戲內測的調整也用了3個月,到去年年底才上線。
「找你妹」為什麼能成?劉勇認為,一是,社交性的加強,以前的社交性是線上的,很少做雙屏對戰的東西,沒有考慮玩家在線下的互動性和場景,而「找你妹」就結合了這種因素,便在此基礎上獲得了較大的口碑營銷;二是,碎片性,「找你妹」的定位就是只花用戶的碎片時間,讓用戶在有事的時候能夠隨時停下來,而不是接連著玩很久,從而產生疲勞感。目前,「找你妹」每天的平均每用戶消費時間是40分鐘,但在一天中被切割了很多部分。
轉型手機遊戲的熱酷非常重視對數據的研究。目前,熱酷所有遊戲一天產生的數據量在1T以上。劉勇最看重的指標是遊戲的用戶留存率。他表示,在熱酷內部,50%以上的次日留存率才能算是及格的產品。此外還要看,用戶每一個動作有多少用戶在做,比例怎樣?和昨天比如何?
對於收費模式,劉勇認為,並不是手機休閒類遊戲收不到錢,而是沒有足夠的創新去想到合理的付費模式。恰到好處的植入廣告、不破壞數據平衡的道具付費,都是手機休閒遊戲較好的付費模式。
目前,已是二次創業的劉勇,還是偶爾會抽出時間去朝陽公園與同事們一起踢足球。劉勇說,他最喜愛的足球明星是梅西。對於今年,劉勇還有一個大遠景,那就是能夠把手遊這個皮球像梅西破門一樣射向納斯達克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