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 | 物理學家用數學理論證明人工智慧無法超越人類智慧

2021-01-09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

199IT數據中心微信帳戶:i199IT

首先我申明,我不是做人工智慧的出身,我做物理的出身,也還在做物理,只是從Common Sense 來看人工智慧問題。做物理的說搞數學的是人文科學,因為自然科學的基本原則是實驗來檢驗真理,廢話少說,做實驗給你看。數學不是不重要,只是數學是邏輯,是研究自然科學的工具。基於有限的假設,這麼說OK,那麼說也OK,要能在某一個領域裡得到應用才有意義。同樣某一個物理理論能在某一個實驗裡得到證實才重要,物理是實證的自然科學,因為它可以被證偽。就像我現在看投資項目,想法是最不值錢的,你一旦能在市場裡證明盈利能力,估值會完全不同。

回到正題,物理出身,我看問題會更加基礎,不會為人云亦云的說法鼓譟,這也符合我一貫燒冷灶的習慣。關於人工智慧,回看歷史至少引起過人類社會三次恐慌。

第一次是在圖靈的年代,美國大片這是個好東西。《模仿遊戲》可以去看看。這次恐慌源於計算機的誕生,人們傳統認為不可破譯的密碼,被計算機搞定了。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是不是遲早有一天計算機就可以超過人類?八十年代以後個人電腦的普及帶來了又一次恐慌。美國電影《機械戰警》、《終結者》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接下來就是這次了,又有《超能陸戰隊》、《Her》代表這一階段。

前一陣子遇到一個自封」人工智慧狂熱粉「的投資人,號稱從網際網路時代就創業投資做高科技,說起來哪個方向都能整幾句的主兒。我調侃的問他,為什麼人工去年開始又火了。他說,硬體便宜了所以火了。我,呵呵,這麼說,硬體總符合摩爾定律,那為啥不是十年前,不是五年前,不是五年後,不是十年後,差那幾塊錢嗎?這一次,我認為更多是因為谷歌和Facebook」應用了「我黨提出的網際網路+的概念,把雲端接入,相當於機器人前端有了一個強大計算能力的後端。於是有了軟體機器人和雲端的人工智慧。當然,這個也能叫深度學習的策動。

這一次也許不過是前兩次的重複。

我們直奔主題,簡短潔說下面是我覺得大可不必憂心忡忡世界末日的幾個觀點。

一,哥德爾不完備定律

1931年的時候哥德爾提出了哥德爾不完備證明。哥德爾證明我們以圖靈機的方式是製造不出超過人類的計算機的。

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任意一個包含一階謂詞邏輯與初等數論的形式系統,都存在一個命題,它在這個系統中既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備性定理如果系統S含有初等數論,當S無矛盾時,它的無矛盾性不可能在系統內證明。從數學邏輯的基礎上否定了計算機超過人類。

比如「這句話是錯的」,這句話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圖靈機是沒法說明它是對的還是錯的。這就給圖靈機開了個後門。這是哥德爾證明的簡版。這問題1931年被提出來,圖靈機一直沒能解決這個問題。現在做線性系統的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人類會不斷地去用更高維度的東西來解釋低維度的東西,你總會在你的體系之外找到你這個體系的漏洞,沒法做出一個完全完備的系統。

二,錢德拉塞卡極限證明

另外一個證明就是我最近提出來的所謂Chandrasekhar錢德拉塞卡證明。這個證明並不複雜,買杯啤酒用託盤紙的背面就能演算證明。如果我們認為人類的思維是線性的話,即我們現在計算機的圖靈模式,那麼我們現在做的計算機接入網際網路之後,大概六十萬臺計算機的計算單元已經與一個人的大腦可比,這也是現在大家炒的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的基礎。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看到網際網路這樣大規模的網際網路有產生像人一樣有學習行為。那說明在一定程度上人的思維模式可能不是線性的,不是像計算機這樣的圖靈機模式。

那麼在物理上存在兩種信息模式,一種是所謂經典模式,一種是量子模式。我們的思維有沒有可能是量子模式呢?量子本身講的是關聯的事情。用量子模式考慮人的大腦: 大腦到底有多複雜?假設每個腦細胞跟6個腦細胞發生關聯,這個關聯的數量是多大呢?我用一個經典的存儲單元來記錄這個關聯,先不管它這個關聯是怎樣工作的,有一個關聯你至少需要一個單元來記錄這個關聯。假設我們可以用一個經典的存儲單元就能記錄一個這樣的關聯。我們知道經典計算機,它的存儲模式是「熱投票」。一個磁體計算單元,它存的到底是0還是1呢?去看這個磁疇的時候,我會看到比方說每個磁疇裡面會有一萬個小的磁疇,小的磁疇就是小的指南針了,當小的指南針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指北的時候我會認為這個磁疇存的是1,當超過百分之五十指向南時,我們認為它存的是0。計算機的存儲單元都是這樣做的。根據大量的熱的平均的行為統計來確定這個單元存的是1或者是0。那麼熱投票最少需要三個粒子,才能投出大多數來。物理實現上,一個記憶單元我們只選三個電子來構造一個經典的記憶單元,比電子輕的光子是沒有意義的,它不能用來做記憶單元。

好,我們計算一下這個數量:130億的腦細胞,每個腦細胞允許跟6個別的腦細胞發生關聯,然後每個關聯用3個電子來記憶和存儲。這是多大的數字呢?130億的6次方再乘以3。每個電子都是有質量的,質量是不能忽略的。再把電子質量乘進去,那麼這個質量等於多大個數字呢?它等於錢德拉塞卡極限。

錢德拉塞卡極限是什麼呢?在1938年,錢德拉塞卡提出來:當一個恆星的質量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時,這個恆星則會自動坍縮成一個黑洞。你明白了嗎?這說明如果真的用一個經典的存儲計算機去模擬一個人的大腦行為,當這個計算機還沒做出來,其本身的質量已經把自己壓成一個黑洞了。

這也就給出一個旁證,人的大腦行為不是人類用現在地球上的資源能做出來的。錢德拉塞卡極限這個值大約是1.4倍太陽質量。這裡取6作為腦細胞可能產生的關聯數,事實上每個神經元有可能跟另外1000個神經元發生關聯,6這個數字只是在湊錢德拉塞卡極限。這就是說即使我們可以用最輕的單元—-電子去做存儲,都沒有辦法去構建一個夠大的系統描述一個人的大腦關聯行為。從這個角度想,用經典的圖靈機辦法做出一個超過人腦的計算機這事情是不太可能的。

三,思維的量子本源。

我們通常用的計算機,扇區壞了你換個新扇區進去,原來上面存的東西就沒有了。但我們人的大腦不斷的進行這樣的更替,通過新陳代謝,腦細胞裡一部分原子被新的原子取代,但記憶並沒有消失或受到影響。這機制是很不一樣的。

大腦的這個行為,更像是量子化的長程關聯,就像電子的超導現象。是一種非局域的相互關係,一對電子形成庫柏對,在晶格之間穿行,不再消耗能量。超導這事情不是一個單個的粒子做的事情,而是很多粒子的量子化行為,任何一個的變化對整體的量子效應並沒有影響。

我本行是做量子模擬的。費曼講「只有量子系統才能描述量子系統」,如果我們人類的思維真是量子化的,那麼就只能用個量子系統來模擬。一個思路是我在北大的實驗室在做的量子模擬,另外一個方向是量子計算。一個從上向下,一個從下向上。但我有個暗黑的想法,原諒一個物理學家的孩子氣。因為量子系統有退相干的問題,一個糾纏和相干的系統到底能造多大我們並不知道,我們還在十幾個量子比特上努力。大概每兩年放一個新的量子比特到系統裡,要知道這是符合摩爾定律的,因為量子比特每多一個,希爾伯特空間就多一個自由度,簡單來說,就是存儲能力翻了一倍。我的暗黑想法在於,即使我們最終的搭建了一個夠大量子系統來完整的模擬人的思考能力。這個東西,是不是跟我們人一樣,也得吃飯,睡覺,也打盹,也犯各種錯誤和鬧情緒。如果這樣,是不是生幾個孩子成本低?

別著急反駁,以上想法要說明一個情懷,就是不必危言聳聽,人工智慧至少在三百年內還沒什麼機會超越人腦。這個三百年的估計其實源於我們對物理學進展的了解,從牛頓到量子力學誕生兩百年,量子力學到現在一百年,我們突然發現我們還懂得不多,甚至被繳了械(為什麼,可關注我關於量子管理的思考,比如CC講壇),大概還要這麼長的時間才有可能在這個基礎上了解和使用這些技術。三百年不是個太誇張的時間。三百年內,我們大可放心去跟機器相處。

我們時不時的會搞搞大躍進,炒作一個概念會讓不少人有新飯吃,每個人都要讓自己的選擇正義化,看誰搶到話筒。不能說都是泡沫,泡沫對科普有益。但話說回來,在一個神秘主義有上千年傳統的國家裡,科普和迷信一樣的有害。

作者,馬兆遠,1997年免試進入北京大學就讀,畢業後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三年後獲得博士學位,並留校工作。2006年赴美國國家標準局聯合實驗室做博士後;從2007年到2009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研究工作;2009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正教授,其研究領域涉及雷射冷卻量子氣體、量子信息技術和精密氣體探測裝置。中國載人空間站天宮(X-1)號貨運飛船冷原子平臺首席科學家。他曾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威廉·菲利普斯,2009年回國展開科研並創業。

馬導的伊河

微信號:pekoxf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將成為人類終結者?
    他認為:「對完全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會招致人類歷史的終結。」   在上世紀60年代上映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超級電腦HAL9000憑藉自己的「智慧」謀殺了四位太空人。半個世紀過去,霍金的預言再次引發人們對人工智慧未來發展前景的深思。
  • 話題| 人的創造力VS人工智慧
    研究領域包括意識、類比、藝術創造、文學翻譯以及數學和物理學探索。因為其著作《哥德爾、埃舍爾、巴赫》(簡稱 GEB 或者集異璧)獲得普利茲文學獎,聲名大噪。侯世達為中國人熟知,是因為《GEB》這本站在數理邏輯、認知科學、人工智慧、語言學等領域交匯點的奇書。《GEB》在計算機界、哲學界、文學界都非常知名。
  • 霍金關於人工智慧的語言!
    史蒂芬·威廉·霍金[1](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學系物理學家,著名物理學家、宇宙學家、數學家。
  • 技術奇點必將來臨,人工智慧終將超越人類
    它是根據人類技術發展史的進程所總結出來的一種觀點,該觀點認為未來技術發展必將會在很短時間內發生無限進步,產生「技術大爆炸」。這種技術奇點的到來將由超越人類智慧的機器智能或者人造超智慧體所引發。如果沒有有效的控制手段,引發技術奇點效應後,人工智慧定會失去控制,到時人類所面臨的局面,將一發而不可收拾。技術奇點效應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產生人造新物種,相比於人類其更具智慧。人類在發展的道路上,要麼在本質上產生跳躍式的進化進而可以繼續生存,要麼被滅絕。所以,人類對於人工智慧還是小心點為好。
  • 清華大學教授:正視人工智慧的「不能」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證明了任何一個有限的理論體系,都會存在無法被證明的問題;直覺上我們可以認知的問題,未必能夠被理性證明或證偽。任何一個可以認為是真的判定,都必然有有限的前提,而這些前提無法證明其本身是正確的。而可能最讓女性讀者開心的是,直覺無法從人類的認知中排除出去,甚至是在人類的認知中更重要的部分。
  • 谷歌高管談人工智慧:2029年超越人類
    據外媒報導,谷歌工程總監、著名未來學家雷伊·庫茲韋爾近日在奧斯汀舉行的SXSW大會上大膽預測:技術奇點時刻將在2029年到來,而那時人工智慧的智慧將超過人類。庫茲韋爾向來以精準地預測未來聞名於世,不知道這一次是否還會預測準確。
  • 數學和人工智慧的極限
    我那時候覺得,我雖然不是一個專業研究數學的人,但我的數學還是很合格的。人工智慧的爆棚第一次來到世紀大講堂是四年前,那時候阿爾法還沒有贏李世石。所以還要花時間來告訴大家,人工智慧將來很了不得,所以那時候費的口舌,都是在說人工智慧能幹什麼。今天人類對人工智慧爆棚,甚至於爆棚到一些不可想像的地步。人工智慧明明不能完成的事情,他們也都覺得,人工智慧能完成。
  • 人工智慧或超越人類,代替人類生存發展,2050年人類或「消失」!
    人類已經存在了有幾百年的時間安排,這短短的幾百年之內,人類的科技不斷飛速發展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那麼有人會問我們人類究竟是怎樣誕生的,在生命的盡頭又是什麼呢?對於這些還沒有任何科學家能給出我們答案,我們人類好像是突然之間出現的個體,但是我們卻無法追尋它究竟是怎樣出現的,目前唯一能夠解釋人類的起源只有達爾文的進化論。最初是通過爬行動物,通過慢慢的演變進化才出現了我們人類,但是有人不禁問道,如果最初只有爬行動物進化成了直立動物,那麼一開始他們是怎樣使用學會工具的呢?
  • 從智慧聯想的發布談人工智慧革命 - 智慧聯想,人工智慧,工業革命...
    實用性方面,公元1世紀的「氣轉球」驗證了「蒸汽可以提供動力」這一理論,但無法驅動蒸汽輪船,而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可以驅動大機器,可以驅動蒸汽輪船,可以驅動火車,可以讓「用機器代替人工」成為一筆合算的生意,所以它催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只要一項技術由理論變為現實,由雞肋變為實用,那這項技術就有改變世界的潛力。蒸汽機做到了。
  • 人工智慧的產生源於古代人類對計算機編程幻想的各種可能性
    人工智慧領域發展到現在,不得不佩服人工智慧作為人類智慧源泉的地位。本人在閒來無事的時候也是喜歡看看人工智慧領域的科普著作,但是由於身邊的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人工智慧是一個熱門的領域,但是大學不教」導致了自己無法深入了解,從而在自己科普到這個領域之後也遇到了瓶頸,那麼多的科普書籍,竟然不知道如何選擇好。
  • 什麼是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系列講座 01
    而人類下棋是憑藉某種難以複製的腦力運算或直覺,跳過蠻力,一眼看到棋盤的本質來進行運棋決策。 那麼,計算機是怎麼戰勝頂尖圍棋棋手的?人工智慧是什麼? 又是怎麼「超越」人類智能的? 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我們一步一步深入探討人工智慧的原理,來解開人工智慧的奧秘。作為系統講座的第一課,我們先來談談人工智慧的起源和發展。02 什麼是人工智慧?
  • 人工智慧正在一步步接近並超越人類?難道真被霍金說中了?
    機器人真的可以超越並打敗人類嗎?這個問題在科學家早有爭論,有不少人認為,或許人工智慧正在打敗人類。不知各位是否還記得,轟動一時的人類與機器人象棋大賽。谷歌創造出來的智慧機器人AlphaGo,對戰韓國棋手李世石,在比賽進行到三個半小時之後,棋手李世石宣布認輸,可以說這是人工智慧戰勝人類的一個重大裡程碑。
  • 松鼠AI慄浩洋:人工智慧將在創造力上超越人類
    虎嗅註:人工智慧在未來勢必將取代人類的部分工作——繁瑣的、機械性、重複性的那部分,這是我們的共識。人類一向覺得,如果說我們有比人工智慧「更優越」的地方,那就是人類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在虎嗅2018F&M創新節上,乂學教育松鼠AI智適應教育的創始人慄浩洋表達了他的觀點:長則十年,短則五年,人工智慧將在創造力方面超越人類。他表示,在包括知識廣博程度、好奇心,發散思維、邏輯歸納能力在內的四個方面裡,AI都將超越人類的水平。當AI擁有了比人類更強的想像力與創造力,AI老師一對一輔導學生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 人工智慧統治世界?最要命的可能不是這個
    然而,這種理論上的絕對視域無法為人所用,人不可能想像看清無窮多可能世界的絕對視域到底什麼樣。人能夠有效使用的唯一視域還是人的主體性視域,如維根斯坦所言,這是思想的界限。思想沒有能力超越自身,就像眼睛看不見眼睛自身(維根斯坦的比喻),但思想做不到的事情卻在實踐中可能實現。人工智慧就有可能成長為另一種主體,另一種立法者,或者另一種眼睛。
  • 量子物理學機器學習:讓人工智慧學習與運用量子力學
    在物理、化學等領域,人工智慧已成為預測微觀量子系統實驗或模擬結果的工具。為此,人工智慧需要能夠系統地學習與納入物理學、化學等的基本定律。該研究團隊通過三年的共同努力,通過計算機科學專業知識開發足夠靈活的人工智慧算法,使其吸收化學和物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從而可以讓人工智慧求解波函數基本方程,捕獲波動函數的形狀和行為,以及通過算法進表示和處理量子化學數據。
  • 假如機器擁有智慧,世界還需要人類嗎?人工智慧的哲學展望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人類未來的命運密切相關。許多人開始意識到,人工智慧的發展,不僅是人類可以利用的工具的發展,而且意味著人類生存方式的根本改變。人工智慧不僅是技術問題,同時也是哲學問題。例如,人們或許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假如機器擁有了超越人類的智慧,世界還需要人類嗎?屆時,從機器的立場看,人類的文明意義何在?
  • 熬到2045年,人類可能靠人工智慧戰勝死亡了
    奇點是個在數學和物理領域的名詞,先別急著頭禿,其實只要小學的數學水平就能輕鬆理解。我們從小就知道除數不能等於零,而除數等於零這個無法處理的點,就可以稱為是奇點。 還有黑洞的中心、宇宙大爆炸前的狀態等等都可以稱作是奇點,是數學和物理定理的無法理解的禁區。
  • 人類擁有八大智能 人工智慧是鸚鵡學舌?
    文/楊劍勇上世界八十年代,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單一的,主要是由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八項組成,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能優勢組合。
  • 科學家推測,奇點將會在2045年來臨,人類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
    人類科學奇點會在2045年前來臨這個不是未來人說的是科學家推測的。什麼是奇點?奇點又叫奇異點。奇點就是在某一個領域裡存在但又無法解釋,無法理解的一個東西。比如在數學領域。無限大和無限小,無限大這個東西在數學領域裡是存在的但是你說無限大有多大,你也不知道有多大。
  • 「人工智慧可能毀滅人類」 霍金留給人類最後的警告 丨尋找中國創客
    「人工智慧威脅論」在生命的最後幾年,霍金則頻繁發出對人工智慧的警告:「人工智慧可能毀滅人類。」他與埃隆·馬斯克、比爾·蓋茨大概是最著名的三個「人工智慧威脅論」支持者。霍金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對人工智慧將會全面取代人類的擔憂。2014年霍金接受BBC採訪時說:「人工智慧的全面發展將宣告人類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