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威廉·霍金[1](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學系物理學家,著名物理學家、宇宙學家、數學家。霍金畢業於牛津大學、劍橋大學,1979年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後為榮譽盧卡斯數學教授(牛頓曾任此職,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教授職位)。霍金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和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被譽為「宇宙之王」。他的代表作品有《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等[2]。2015年7月20日,史蒂芬霍金啟動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外星智慧生命的搜索行動。2016年1月,史蒂芬·威廉·霍金獲得盧德獎。
人工智慧滅絕人類? 由於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霍金需利用一臺機器與外界交流。受智慧型手機輸入法啟發,美英兩家科技公司合作,為霍金的電腦「量身定製」,設計出一款新的打字軟體,使這位科學家的「說話」速度提升一倍。這種軟體就利用了基礎的人工智慧技術,可「猜測」使用者的思維,推薦下一個可能用到的字詞。 當天在這款新軟體的發布會上,霍金坦承人工智慧的初步發展已證明了其有用性,但他擔心這類
華夏野史網,華夏人民都愛看的中國歷史網站!
技術最終會發展出與人類智慧相當甚至超越人類的機器。「到時它(機器)將可能以不斷加快的速度重新設計自己。而人類則受制於生物進化速度,無法與其競爭,最終被超越。」 今年5月,霍金曾與另外幾位科學家為英國《獨立報》撰文,稱人們目前對待人工智慧的潛在威脅「不夠認真」。「短期來看,人工智慧產生何種影響取決於誰在控制它。而長期來看,這種影響將取決於我們還能否控制它。」如何趨利避害是所有人需要考慮的問題。 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霍金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過於悲觀。他們指出,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人類會完全掌控這類技術的發展,而要讓人工智慧技術得到「充分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霍金「說話軟體」將免費開放霍金多年依靠一套量身定製的電腦軟體與他人交流。開發這款軟體的美國英特爾公司2日宣布,將在網際網路上向有需要的殘障人士和研發者免費開放這套軟體。 英特爾宣布定於明年1月在網際網路上免費提供霍金使用的「說話軟體」。這套軟體將開放原始碼,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下載,並根據使用者需求改寫。 霍金以面部肌肉
華夏野史網,華夏人民都愛看的中國歷史網站!
操控軟體,完成打字、與他人對話等活動。他「說話」時,面部肌肉動作被安裝在眼鏡上的紅外線傳感器捕捉,信號傳送給電腦,轉化為文字,由聲音處理器「發聲」。其他使用者可以根據各自需要,選擇以觸摸、眨眼、眉部動作等方式操控軟體。 霍金21歲時被診斷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醫生當時預計他只能再活兩年。如今,他已72歲高齡,仍在工作。他使用這套軟體近20年。 英特爾過去3年間對軟體進行了升級,打開一份文檔的速度從幾分鐘提高到大約10秒,還新增附件等功能。研發人員原本還打算把聲音處理器發出的聲音換成較為自然的人聲,但霍金堅持沿用原先「略像機器人」的聲音。 全球運動神經元疾病和四肢癱瘓患者總數大約300萬。參與開發和測試這套軟體的工程師拉馬·納赫曼說:「這套軟體能夠幫助更大的殘障群體,因此我們決定開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