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首批兩家醫院對接「施予受」平臺,器官捐獻登記更加可及
「我已經快過『19歲』生日了!」身穿「綠葉志願者」馬甲的老徐說。
老徐不是真要過19歲生日,他今年已有66歲。19年前,他成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第一位「換肝人」。如今身體健康的他,又是中山醫院癌症康復、移植受者志願者服務基地的一名志願者。
器官捐獻和移植是生命的傳遞。近年來,中國器官捐獻移植事業發展快速,許多人像老徐一樣,已開始享受器官移植醫療衛生服務。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平臺對接上線正式啟動。本文圖片均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提供12月14日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平臺對接上線正式啟動。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現場獲悉,這是上海首批兩家大型三甲公立醫院對接「施予受」平臺。未來,在這兩家醫院登記器官捐獻的志願者,將直接進入「施予受」平臺資料庫。
「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平臺成立於2014年,是中國首個網上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系統,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主辦。該基金會是由國家衛健委主管、民政部批准登記的,面向國際國內的公益性公募基金會。目前,在該平臺登記的器官捐獻志願者人數已超過100萬。
多名在中山醫院接受器官移植的「肝友」、「腎友」作為志願者,參加上海首批兩家醫院對接「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平臺儀式中山醫院是中國最早開展器官移植的單位之一,其在腎移植、肝移植、心臟移植和肺移植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發展,是中國唯一完全依靠本院力量完成腎臟、肝臟、心臟和肺臟等大臟器移植的醫院。
「作為醫生,我們和患者一樣,深刻體會到器官捐獻就是在拯救生命。2013年,我們醫院十位黨政領導自願參加器官捐獻,一起籤署了《上海市人體器官捐獻自願書》。」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說,醫院是一個生死相搏、匯聚愛與希望的地方,此次與「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平臺完成對接,將讓器官捐獻登記變得更加可及。
「自2015年開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成為我國移植器官唯一合法來源,我國建立了合理有效的人道主義救助模式,讓生命在陽光下延續。」啟動儀式上,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說,儘管中國器官捐獻移植事業發展快速,但許多普通人仍然不了解這項事業,此次該平臺與上海兩家醫院對接,也將進一步助推這項事業發展。
上述兩家醫院分別向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捐贈100萬元,助推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的發展。
在「施予受」平臺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並不意味著必然捐獻器官。
黃潔夫告訴記者,通過該平臺登記後,僅意味著公民表達了希望在逝世後將器官無償捐獻的個人意願,而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與完成器官捐獻,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概念。
真正要完成器官捐獻,既需要符合臨床醫學條件,經過醫院評估,也需要第三方見證以及家屬確認,同時還要經過嚴謹的組織配型、捐獻判定和公開透明的獲取分配等程序。
黃潔夫說,目前中國仍存在公民自願捐獻意識缺乏、器官供不應求、擁有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較少、服務能力有限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