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沙漠對我們而言都不陌生,沙漠是地球上五大地貌的其中之一。沙漠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乾旱無比的地方,其主要原因就是遠離海洋,身處內陸,降水極其稀少,蒸發量遠大於降水量。的確,從我國的沙漠分布圖上看,可以看到我國的沙漠基本上都是分布在內陸地區,尤其是世界面積第二大、世界第一大流動沙漠,我國著名的坦克拉瑪幹沙漠就位於中亞內陸地區,也就是新疆塔裡木盆地的腹地。我們知道,降水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水汽,而這些水汽的主要來源就是海洋。而這些沙漠所分布的地理位置的最大特點就是遠離海洋,使得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上空的水汽難以抵達,從而導致降水偏少。根據我國氣候的狀況,可以得出我國降水量的分布特點是由沿海向內陸逐漸減少。
但是,俗話說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世界上有一些沙漠的分布地區,恰恰就顛覆了許多國人的傳統觀念。今天咱們講的這個地方它並不「乾旱」,因為它「水資源」豐富,但它卻是全世界最「名不符實」的沙漠,坐擁百億噸「水資源」卻寸草不生,發展全靠挖礦。他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沿海沙漠——納米布沙漠 。
納米布沙漠位於非洲西南部大西洋沿岸乾燥區,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乾燥的沙漠之一,在納米比亞和安哥拉境內。
一面沙漠一面海
納米布沙漠是一個涼快的沿海沙漠,全長1,900公裡,從安哥拉的那米貝沿著大西洋岸邊向南穿過那米比亞到達南非開普省的象河,伸及內陸130~160公裡直至大陡崖山腳,南面部分在陡崖頂上高原處與安哥拉合為一體。它的名字乃從納馬語來的,意為「一無所有的地方」。
納米布沙漠分布圖
納米布沙漠氣候極為乾燥,沿岸的年降雨量不到25毫米,常常是暴風雨驟然降臨,而全年則往往無雨。溼度來自夜間所形成的露水以及每隔10天左右夜間吹入海岸的霧靄,有時深入內陸50千米。該地區的降水量由沿海地區向內陸逐漸增多。
這裡所見到的動植物都已適應了在嚴酷、乾旱的環境中生存,有的已學會從霧靄吸取水分。在凱塞布幹河以北的礫石平原上,長有一種特殊的植物,是本地特有物種,名叫「百歲蘭」(一名千歲蘭)。能存活2000年,可長到4米高,但露出地面的部分矮小,只有兩片皮革般的帶狀葉子,所需的水分從葉子吸入。
納米布沙漠中的動植物
2013年6月,納米布沙漠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關於納米布沙漠的分布位置及其氣候特點與我國的區別,總結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不同:一、納米布沙漠分布在沿海地區,而我國的沙漠主要分布在離海洋比較遠的內陸地區;二、我國的降雨量分布由沿海向內陸逐漸減少,而該地區的降雨量則是由沿海向內陸逐漸增多。
介紹了這麼多,相信大家都對納米布沙漠非常的好奇。為什麼這個沙漠在沿海地區但降雨量卻如此的稀少?為什麼該地區的降雨量會是從沿海到內陸逐漸增多?接下來我們就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分析。
首先,我們來分析第1個問題。從圖上看納米布沙漠的確是分布在沿海地區,但是它所分布的緯度是在南緯21度一帶,剛好位於副熱帶高壓氣候區。根據地理學的敘述,南北緯30度地區屬於副熱帶地區,而從南北緯15度至35度則屬於副熱帶高壓氣候帶。副熱帶高壓氣候的特徵主要是熱帶沙漠氣候,全年炎熱乾燥,降水稀少。像我們知悉的許多世界著名的沙漠都是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地區及其周圍的,例如,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以及維多利亞大沙漠等。其實我國的江南以及華南一帶理論上也處於副熱帶高壓氣候帶,但是由於有季風這種特殊的氣候存在,所以導致我國江南華南並沒有出現沙漠氣候的特徵,反而成了世界著名的「江南水鄉」,但這並不是本文敘述的重點,所以在這就不細說了。不過,我國南方七八月中旬所遭遇的高溫伏旱天氣,正是由副熱帶高壓的長時間控制所導致。所以可以得出第1個小結論,那就是由於納米比亞沙漠所處的地區正好處於副熱帶高壓氣候帶,該地區常年盛行劇烈的下沉氣流,所以無法形成有效降水。
接著我們再來看第2點。那就是納米布沙漠所在的沿海地區,剛好有本格拉寒流經過。根據地理學的描述,暖流會起到增溫加溼的作用,而寒流則會起到降溫減溼的作用。所以當本格拉寒流經過該沿海地區時,會將沿海地區的部分水汽帶走,從而降低了形成降雨的必要條件,這是第2個小結論。
總結上述兩個結小結論,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大結論:正是由於副熱帶高壓和本格拉寒流兩個「乾燥劑」的共同作用,導致納米布沙漠地區氣候極其乾燥、降水極其稀少。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第二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納米布沙漠所處地區的降水量分布會是從沿海到內陸逐漸增多?
其實納米布沙漠還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沿海地區降雨極其稀少,甚至全年幾乎無降雨。而世界其他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及阿拉伯沙漠在內的許多沙漠,它們雖然都屬於近海的沙漠,但是他們沿海地區的降雨量往往都多於沙漠腹地,所以這些沙漠的沿海地區基本都是戈壁。而納米布沙漠則完全相反,沙丘在沿海地區,戈壁反而在內陸一帶。
我們知道降雨除了要有充足的水汽之外,還需要具備一個條件,那就是上升的氣流。我們知道,空氣中的水蒸氣上升遇冷之後就會凝結成雲,而如果上升的氣流繼續增大,那麼雲中的水汽就會繼續往高處走,走得越高溫度就越低,隨後雲中的水汽就會逐漸凝結成雨滴灑落到地面。剛剛前面介紹納米布沙漠的特徵時有提到過該沿海地區經常會有霧出現,其實這些霧我們就可以理解成是「在地面上的雲」。由於納米布沙漠處於副熱帶氣候地區,上升氣流弱,下沉氣流強,所以海洋中的水汽就很難上升凝結成雨滴,自然也就難以形成降雨。但是從納米布沙漠所處地區的地形可以看到,該地區的海拔由沿海地區向內陸逐漸升高。而內陸地區的大陡崖高度超過了1千米,水汽從大西洋海面上一路向東從沿海地區進入內陸之後,沿著大陡崖向上攀爬,越往山頂溫度越低,當溫度降低到能夠使水汽凝結成雨滴時,就會形成一定程度的降雨,這種降雨就是地理學中常說的地形雨。這就又進一步解釋了為什麼納米布沙漠所處地區的降水量分布是由沿海向內陸逐漸增多。
其實無論是從撒哈拉沙漠,還是從阿拉伯沙漠的地形特徵都可以看出,這些沙漠所處地區的沿海一帶海拔普遍都比沙漠腹地要高。所以當海洋上空的水汽朝這些地方湧來時,就會在這些高海拔的山丘地區形成地形雨,從而消耗了這些本來就不多的海洋水汽,而當這些海洋的水汽深入到沙漠腹地時,量已經非常少了,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降雨。說白了,就是這些沿海地區的山丘像一個大壩一樣,攔截了來自海洋的水汽,使其無法繼續輸送到沙漠腹地製造降水。這又可以解釋了為什麼像撒哈拉沙漠以及阿拉伯沙漠這樣的沙漠沿海地區的降水量會比沙漠腹地多的原因。
總之,納米布沙漠十分神奇,他與人們腦海中的沙漠完全不同,這是一個沿海沙漠。
說了這麼多,大家是否真的想去那裡參觀遊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