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漸變冷,西藏的旅遊淡季已經來了。布達拉宮、納木錯、魯朗小鎮、然烏湖等熱門景點全部半價;去西藏的機票、酒店、客棧通通打折,再也不用擔心被淹沒在擁擠的人潮沒有玩耍的性質,也不用擔心排了好幾天隊竟然搶不了一直布達拉宮參觀票……然而,淡季去西藏看什麼呢?冬天的西藏是不是不好玩?卓瑪告訴你,其實冬天進西藏,除了看雪還有很多好玩的,比如,觀鳥!
想像一下,在潔白的雪山下,一群群鳥兒開始起舞,在雪域高原藍天白雲下恣意盤旋,自由自在……光畫面就好美。
眾所周知,西藏有著眾多的鳥類資源。包含在高山之中的溫暖拉薩城以及沿河谷區域,由於水域形態豐富且多樣,冬天,更是眾多鳥類的越冬天堂:比如,黑頸鶴,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最忠誠的雪域居民。斑頭雁,也曾被為「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等等;除此之外,因西藏居民對於自然以及生靈的敬畏之心,使得前來避寒度假的鳥類更加逍遙,無憂無慮。
何謂觀鳥?一般認為觀鳥的人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專業的收集數據,用於科研;而另一類則是驚嘆於大自然的神奇,追尋奇珍的表現。
而在西藏觀鳥,不僅能看到最壯闊的候鳥群飛,更有黑頸鶴、斑頭雁、赤麻鴨等珍貴鳥類讓你大開眼界。據統計,在冬天的拉薩市區,光鳥類就有130多種。
西藏冬季觀鳥主要分為拉薩及日喀則兩條主要線路!這兩條線都可以稱之為候鳥天堂之旅。以黑頸鶴為例。
黑頸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西藏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頸鶴越冬和繁衍地。黑頸鶴的生殖繁衍地。
一般為北上的阿里、那曲等地,但每到10月中旬,則會飛至西藏河谷地帶過冬。
這裡溫暖的氣候和大量遺留的青稞、小麥以及草根等為黑頸鶴提供了覓食地及重要的夜宿地。
每年早春3月中旬集黑頸鶴群才離開越冬地北上遷至羌塘等地,在高寒草甸沼澤地或湖泊河流沼澤地中選擇適應的地區,於4月下旬開始繁殖育幼。攝於:阿里。
黑頸鶴,他們正在翩翩起舞。攝於:羌塘草原
十月,岡仁波齊峰下正在準備飛越湖泊溼地,飛躍高山、草地至拉薩、日喀則等地過冬的黑頸鶴 黑頸鶴越冬時集群較大,一般都有十幾隻至幾百隻在一起,長途飛行時多排成「一」字縱隊或「V」字隊形。嚮往的地方,一起飛翔!
林周縣雅江中遊的黑頸鶴國家自然保護區、達孜縣境內溼地墨竹工卡縣境內,同時,拉薩市區內的拉魯溼地、宗角祿康公園和拉薩河流域都是候鳥的去處。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唯一的城市內陸天然溼地-拉魯溼地不對外開放!但你可以在巴爾庫村和溼地南側的中乾渠觀賞,這裡主要集中的越冬候鳥有斑頭雁、赤麻鴨、紅嘴鷗、黑頸鶴等。
西藏鳥類
數據顯示,目前西藏已知鳥類有470多種,而近82%的鳥類分布在珠峰保護區內,其中有很多是西藏特有種。拉薩鳥類有130多種,市民能看到的有40多種,如赤麻鴨、黃鴨、西藏毛腿沙雞、斑頭雁、棕頭鷗、戴勝、百靈和雲雀等,它們是靈動的、活潑的、優雅的,是飛翔在空中的風景……
下面為大家列舉了幾種大家來西藏旅行可能會碰到的鳥類,讓大家真切體會到這裡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
金雕 「象徵墨西哥的國鳥」
它是北半球一種廣為人知的猛禽,以突出的外觀和敏捷有力的飛行而著名,當一隻成年金雕展開羽翼,足足有兩米多長,一雙眼睛非常犀利,看得人不寒而慄。它的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蓋,那是它的「戰靴」。
金雕一般生活於多山或丘陵地區,特別是山谷的峭壁以及築巢於山壁凸出處。棲息於高山草原、荒漠、河谷和森林地帶,最高海拔高度可到4000米以上,以大中型的鳥類和獸類為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頸鶴「高原舞者」
它是鶴科鳥類的代表,也是世界上發現最晚的鶴類,和藏羚羊一樣,它也是西藏的「名片」,被稱為「高原神鳥」,寓意吉祥、美好。有記錄稱黑頸鶴曾飛越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飛行高度可達10000米。
一入冬,生活在拉薩的人們會看到,它們會從頭頂飛過,飛往林周越冬。而次年開春,又會成群結隊地回到申扎縣生兒育女。黑頸鶴是高貴的代名詞,因為它脖頸和雙腿修長,無論是走路還是飛翔,都十分優雅。
藏雪雞「藏語譯音為「公莫」」
如果說前幾種鳥類是「白富美」、「高富帥」,那麼,藏雪雞應該比較接地氣了,因為很多人說在野外見到過它,而且還拍到了不少照片。不過,你可別小瞧藏雪雞,它可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雖然沒有修長的脖頸、優雅的身姿和犀利的眼神,但是它有一身看起來很潮流的「條紋衫」,再配上嚴肅的表情,顯得沉穩有涵養。
孵化時,它們分工明確。孵卵工作全由雌鳥承擔,雄鳥則在巢區內警戒和護衛,當有來犯者時,雄鳥會不斷高聲鳴叫,引誘來犯者離開巢區。雌鳥每天外出一次,再加上覓食約半小時,其餘時間均在巢中孵化。
鳳頭鸊鷉「浪裏白、水老呱、水驢子」
鳳頭鸊鷉(pì tī)最明顯的特徵便是那深色羽冠;尾巴短到幾乎看不見;腳趾側有瓣蹼,且十分發達,擅長划水。
你總會在高原的某片湖泊裡可以看到它們悠閒地飄在水面上,時常把頭鑽進水裡,接著完成一個前滾翻動作,然後在水下進行高速潛泳,隨後在遠處露頭冒出水面。整個動作一氣呵成,它們就是用這麼優雅的姿勢尋覓美味的食物。而剛出生不久的小鸊鷉,會趴在媽媽的背上,過著飯來張口的舒適日子。鳳頭鸊鷉愛吃魚、蝦、水生昆蟲等,這也是與它們水性高有著直接的關係。
其餘種類
☟☟☟
以下圖片來自螞蜂窩華子《我的觀鳥日記》,拍攝於一次拉薩觀鳥
西藏觀鳥地推薦
雄色寺
「西藏境內最大的一座尼姑寺院」
雄色寺位於一座小山的山頂,上山是一條土路,只能步行,觀鳥拍鳥也就是在這條上山路上。山上沒有大樹,主要是黃土碎石和一人高的矮灌叢。這裡紅尾鴝和朱雀數量都還不少;紅尾鴝有黑喉、白喉、赭紅尾鴝,朱雀有擬大和紅眉或曙紅。
鶥類有灰腹噪鶥和大草鶥,灰腹噪鶥是本地特有鳥,數量還是挺多的,藏馬雞也不少,應該是藏傳佛教信仰的庇護,整個藏族地區都是國內野生動植物保護最好的地區,真是令人欽佩;在這裡聽見了大杜鵑和中杜鵑的獨特叫聲,在之後的行程裡發現高原的夏天杜鵑還真不少,不過他們就是在高原繁殖的鳥類。
其他有意思的鳥種還有花彩雀鶯,戈氏巖鵐,白斑翅擬蠟嘴雀等;這裡是花彩雀鶯的繁殖地,巖鵐和擬蠟嘴在林芝亞東這些森林區就相對常見了。比較有意思的是內地最常見的烏鶇,西藏的烏鶇我們經常看見棕褐色的,喜歡站在大石頭上,除了嘴形比較尖細外其他真是看上去很像褐河烏。
魯朗林海
「藏語意為「龍王谷」」
魯朗林海風景壯麗,原始森林上面是雄偉的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壘雪山,下面是寬闊的草甸和村寨,光是風景已經很值得一去。林海裡的鳥種非常豐富,主要由山雀,柳鶯,旋木雀,白眉朱雀,紅尾鴝組成,其中一次有一小群鳳頭雀鶯;白頸鶇也是當地優勢。
這裡垂直分布明顯,森林的上緣巖石山附近就是藏黃雀,擬蠟嘴,煙腹毛腳燕之類。再往高海拔的草甸流石灘就是雪雀,嶺雀,紅腹紅尾鴝和巖鷚的領地。森林中我們看見三種雉類,漂亮的血雉西藏亞種,四川雉鶉和藏馬雞。
拉魯溼地
「有「拉薩之肺」、「天然氧吧」之稱」
作為「拉薩之肺」的拉魯溼地有充足的食物來源和優越的自然環境,到這裡越冬的鳥兒也在逐年增加。大批赤麻鴨、黃鴨、西藏毛腿沙雞、斑頭雁、棕頭鷗、百靈和雲雀等62種野生鳥類在拉魯溼地,另有少量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黑頸鶴冬季也會飛躍到這裡來越冬。
觀鳥時間: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最佳,每天清晨6時至8時,下午4時至6時為最佳。
因拉魯溼地是國家自然保護區,平日裡並不對外開放,想要在溼地觀賞候鳥的市民和遊客可以選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在巴爾庫村和溼地南側的中乾渠觀賞。
宗角祿康公園
「位於布達拉宮東側山腳下」
布宮腳下就是宗角祿康公園,每天早上很多市民會到這裡進行晨練、散步,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隨著公園環境美化保護的力度加大,每年十一月份,紅嘴鷗會提前飛到公園人工湖中越冬。人工湖周邊就是大家散步的場地,而且擺放了各種健身器材,每天在此嬉戲和散步的人都非常多。一邊散步,一邊欣賞湖中嬉戲、覓食的水鳥,心情肯定會舒暢很多。需要注意的一點,請不要給候鳥餵食,特別是垃圾食品,會影響候鳥的健康哦!
攝影攻略
■拍攝前的知識儲備
對生態攝影師而言,首先必須對自己所拍攝的生態主題積累一定的知識儲備。就西南山地這片熱土來說,它的生物多樣性在世界上都是非常著名的,在這片茫茫群山之中,很多野生動植物都是西藏特有的,換句話說就是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物種,比如藏馬雞、大草鶥、灰腹噪鶥都是西藏特有種。這些都是在拍攝前需要認真進行案頭學習和資料整理的細緻工作。
■確定拍攝主題
在西藏,從低海拔的茂密森林河谷到高山埡口開滿高山花卉的流石灘區,海拔跨度大。不同海拔由不同生態環境,生物種類不同,採取的拍攝方法也應該有所不同。因此對生態攝影而言,其實有著數不清的拍攝題材,對個人而言,應該把精力集中於一到兩個拍攝主題,我的興趣使我將拍攝主題定在了野生動物和高山植物上。
■器材的配置
由於很多拍攝工作需要深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無人區,因此攝影設備的選擇,我不但得考慮針對拍攝題材還必須在重量和數量上精簡。從個人的經驗來說,對於拍攝自然生態題材的攝影師來說,首先應該確定自己最感興趣和最了解的拍攝目標,然後再根據拍攝對象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器材設備;各種器材設備都各有優缺點,因此拍攝中應該充分發揮它們各自的特點。
■廣角鏡頭
生態攝影往往要求完整表現一個物種,交代拍攝對象的生態環境非常重要,因此有人會隨身帶著一個16-24mm焦段的廣角鏡頭;特別是拍攝高山植物,用廣角把前景的植物和背景的高山草甸甚至漂亮的雪山都收入畫面中,既可增加圖片應有的信息量,又可使畫面體現出大自然的壯觀之景。
■長焦鏡頭
對野生哺乳類和鳥類來說,長焦鏡頭就必不可少了,我一般會帶上兩支長焦鏡頭:一支輕便的300mm/F4或400mm/F5.6鏡頭,用在快速的抓拍,應付突發事件,比如捕捉鳥類的飛行蹤跡等;另外一支重型遠攝鏡頭選擇500mm/F4,因為這是一支在重量和焦段上基本達到了平衡能滿足拍攝要求的鏡頭。在中國西南山地這種地勢險峻交通不便的地區,這個鏡頭相比之下十分輕便。相應的配套設備特別是三腳架也可以選用更輕便的類型。
■「陣地戰」
在實際拍攝中,野生動物算是拍攝難度最大的題材了,原因倒是很簡單,能在殘酷的大自然裡生存下來的野生動物都是自然界的最強者,它們可不是願意受人支配的好模特;在國內因為盜獵等各種原因,野生動物甚至是極端恐懼人類的,一有風吹草動立即消失,攝影師是根本無法「望其項背」的。這樣的情況下,事先對拍攝對象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習慣了解得越清楚、深入就越能把握拍攝機會。
在充分知己知彼的情況下,能在野生動物們最活躍的清晨和傍晚時間趕到合適的地點,在依靠隱蔽帳篷和迷彩的幫助下進行「陣地戰」拍攝,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皆備,才有最大的成功拍攝的可能。這樣才可以從容不迫地拍攝,而且照片裡的野生動物也神態安詳,完全是最真實、最自然的狀態。
■「遊擊戰」
相對於「陣地戰」來說,大部分野生動物拍攝對象實在是神出鬼沒,所以我也會做好計劃,安排時間攜帶一支輕便的比如400mm/F5.6這樣的鏡頭進行「遊擊戰」式的拍攝。當然「遊擊戰」也必須具備天時地利。而「遊擊戰」時經常有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
■把握身邊的一草一木
儘管偏遠與原始的環境能拍攝到奇偉的影像,但是身邊的一草一木只要用心觀察其實也都是獨立的自然生態小世界。
大自然是奇蹟的創造者,而生態攝影師的使命是忠實地記錄這些大自然的造物,儘管很多觀看者會對生態攝影師說感謝你們辛苦的工作將這些自然之美展示給公眾,而真正的生態攝影師內心會衷心地感激大自然,我們通過影像是想讓觀眾體會到自然世界才具有的最強大的力量。人來自於自然,當然也應該能夠與自然共享這個藍色星球,希望這些千萬年進化而來的原始之美能永遠存在,而生態攝影師也能夠不斷地將自然界最完美、最精彩的瞬間不斷記錄下來。
觀鳥的遊客和攝影愛好者請注意
①觀鳥時一定要保持一定距離,切忌不要往候鳥旁邊扔食物或者其它雜物;
②拍攝野生鳥類,應採用自然光,不可使用閃光燈,以免驚嚇它們;
③不要穿戴顏色鮮豔的衣服和帽子,如紅、黃、橙、粉等顏色,因為大多數鳥類對鮮豔的顏色非常敏感;
④有些鳥類生性害羞,隱秘不易觀察,不能丟擲石塊或食物等引誘其現身;
⑤由於鳥類比較敏感,不能離它們太近進行觀察,特別是在沼澤、湖泊、水庫、海岸等地域;
⑥觀鳥的時間應與鳥類的棲息規律相適應。
在這個離天空最近的地方
各種珍稀鳥類自由翱翔
來西藏旅行
可能會碰到的鳥類
讓大家真切體會到這裡
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
(來源:微信公眾號天上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