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十一:站立在世界之巔的楊振寧

2021-01-16 科學背後的故事

說標準模型,就要說起楊振寧,說起楊先生,你會想到什麼?是82vs28和甕女士嗎?那麼請出門左轉,那邊才是八卦課,這裡真不是,要是想起宇稱不守恆呢?那麼請坐,這邊有瓜子花生,抓一把先嗑著,要是想起楊米爾斯方程呢?請您到講臺上,待會兒有問題向您請教。

確實啊,楊米爾斯方程可以說是楊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憑著這個,楊先生足以和牛頓愛因斯坦麥克斯韋站在一起相提並論,為什麼楊米爾斯方程那麼偉大,還得從頭說起。

這個頭可有點遠了,遠到人類文明之初。

人類文明就是一個從繁到簡的過程,從複雜的地心說到日心說,人類邁出了一大步,從浩渺的天文觀測數據中克卜勒總結出了行星運行定律,人類接觸到了科學的邊緣,到牛頓爵爺一戰封神,天地萬物都納入了牛頓力學體系中,牛頓體系對於高速和微觀物體卻是有點力有未逮,愛因斯坦橫空出世,相對論解決了高速的問題,量子力學一眾英雄也不甘人後,解決了微觀粒子的難局。

在另一條戰線上,麥克斯韋總結了法拉第以來所有的電磁學的成果,創建了麥克斯韋方程,把電磁學推到了極致,不過人類對簡單性統一性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愛因斯坦就力圖把引力和電磁力統一成一種力,可惜終其一生也沒有能夠完成這項偉業。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認識到自然界並不是只有引力和電磁力,還有弱相互作用力和強相互作用力,這個我們在前面幾節已經說過了,既然統一不了電磁力和引力,那麼就試試看看能不能統一別的吧。

第一個想到這一點就是天才泡利了,泡利基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看好了啊,是基本上,這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了不得的成就,可是泡利是天才呀,他不能容忍自己的理論不完美,由於這一點缺憾,泡利並沒有公開發表他的論文,他不發表,並不代表別人不,他追求完美,可有的是初生牛犢。

楊振寧先生就是這樣的初生牛犢,1954年,楊先生和他的學生米爾斯提出了楊米爾斯方程,這是用來解釋強相互作用的理論,不過當時並沒有什麼人重視,楊先生也沒有在意,畢竟初生牛犢嘛,錯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以後還有的是機會呢。

果然機會很快就來了,1956年,楊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的想法,這一下在物理界引起了軒然大波,物理學家們對於對稱性有一種近乎執拗的追求,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對稱的,可是來自中國的兩個少年居然說對稱性有問題,這就好像說鏡子裡的你和鏡子外面的你居然不一樣,無論是誰都會覺得有點滑稽。

最反對這一想法的還是泡利,泡利放言"上帝不是一個弱左撇子",言下之意就是宇稱不守恆肯定是錯的,並且說願意打任何賭,多虧沒有人下注,否則泡利就破產了,因為來自東方的美麗女性"物理學界垂簾聽政的女王"吳健雄證實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說法。

說完了宇稱不守恆,接著說楊米爾斯方程,方程居然也沒有錯。

1960年,格拉肖就是提出粲夸克那位大神,提出了電弱統一理論,就是把電磁力和弱相互作用力統一成一種力,他使用的數學方法就是楊米爾斯方程。 ±W粒子和Z0粒子就是電弱統一理論預言的。

楊米爾斯方程當初是為了解釋強相互作用的,在提出夸克理論後,人們並沒有捕捉到單獨的夸克,這給夸克理論蒙上了一層陰影,人們為此提出了一種"漸近自由"說法,就是說夸克之間離得越近,它們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力越小,離得越遠,力越大,所以很難出現單獨夸克,這也很好理解,我們可以想像夸克之間一根橡皮筋連接,離得近的時候橡皮筋鬆弛,夸克可以在質子中子內部自由運動,要是離得遠呢,橡皮筋就繃緊了,夸克就不能隨意運動了。

而這個"漸近自由"則可以從楊米爾斯方程中推導出來。

總結一下吧,楊米爾斯方程可以作為描述強相互作用力也可以描述電磁力和弱相互作用力的基礎,是不是感覺到楊先生的偉大了,在此之上,就建立了粒子的標準模型。

依據標準模型,除了我們之前說過的那些粒子之外,應該還有一些粒子,這些就是第三代粒子,包括τ子和τ中微子和它們的反粒子,還有兩種夸克,分別是頂夸克和底夸克,夸克自然要帶著"色",就是紅綠藍,不過要注意,夸克的顏色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顏色,只是一種說法,當然了還有對應的反夸克,這樣一來,基本粒子家族基本上就大團圓了。

要不來數一下吧。

先看構成物質的費米子吧。

其實就是夸克,夸克一共六種,分別是上下奇粲頂底,它們每個還分成三種色,就是紅綠藍,這一共是18種了吧,再加上它們的反粒子,一共是36種。

再說輕子,輕子也屬於費米子,由於它們比較輕,就叫做輕子,一共有三種,分別是電子、μ子和τ子以及它們的中微子還有對應的反粒子,一共12種。

接下來該說玻色子了,按照力來說吧,先說電磁力,這個比較簡單,就一種就是光子。

再說弱相互作用力了,這個也不複雜,就三種,分別是W+、W-、和Z0粒子,這個W就是英文weak(弱)的首字母,Z呢,是由於物理學家們覺得這是最後一種粒子了,就叫做Z了,看來物理學家們也感覺到累了啊。

最後說強相互作用力,強相互作用有點複雜,它們帶了顏色了,而且顏色也有點複雜,分別是紅—反綠,紅—反藍、藍—反紅、藍—反綠、藍—反藍、綠—反紅、綠—反藍、綠—反綠,為什麼它們這麼複雜,因為它們是連接夸克之間的那根橡皮筋,肯定兩端的顏色要不一樣,要是一樣了,沒準夸克就湊過來了。

這一切看起來很美,不過卻沒有一個心腹大患,因為依照標準模型,粒子是沒有質量的,當初泡利之所以沒有發表自己的論文,就是由於粒子沒有質量,後來楊振寧先生提出楊米爾斯方程的時候,泡利也是這樣質問楊振寧的,因為在楊米爾斯方程中也沒有質量,不過楊振寧還是發表了論文。

要是沒有質量,那麼這一切都成了空中樓閣,可質量到底在哪裡呢?是不是還有一種新粒子沒有發現呢,要是真有這種粒子的話,這種粒子就是粒子世界中的上帝了。

相關焦點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十一:站立在世界之巔的楊振寧
    這個頭可有點遠了,遠到人類文明之初。人類文明就是一個從繁到簡的過程,從複雜的地心說到日心說,人類邁出了一大步,從第谷浩渺的天文觀測數據中克卜勒總結出了行星運行定律,人類接觸到了科學的邊緣,到牛頓爵爺一戰封神,天地萬物都納入了牛頓力學體系中,牛頓體系對於高速和微觀物體卻是有點力有未逮,愛因斯坦橫空出世,相對論解決了高速的問題,量子力學一眾英雄也不甘人後,解決了微觀粒子的難局。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十:誤打誤撞一夜成名的印度人
    因為他懂得一種理論,這種理論後來被稱為標準模型,標準模型是在著名的偉大的楊振寧先生的楊米爾斯方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不是覺得楊先生現在才出現有點晚呀,其實楊先生早在宇稱不守恆時就出現了,為了行文方便才留在現在出場,還有蓋爾曼的八重態法也和楊米爾斯方程有關。返回來繼續說粒子之間的關係,剛才對粒子的分類中有沒有發覺缺少了一個,對的,沒有說光子,為什麼沒有包括光子呢?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二:愛因斯坦發現了光
    我給你解釋一下,咱現在說的不是微觀粒子發現史嗎,之前咱們是能看到光,別說第一眼看到的是光,沒有人類之前,不,沒有生命之前,不,沒有地球之前都有光了,別說沒有宇宙之前,沒有宇宙之前沒有光,不過那只是看到光,並不代表我們知道光是微觀粒子呀,就好像我們上一章說的電子一樣,發現電子之前我們也知道電啊,什麼頭髮隨著梳子飄動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可以吸引碎小紙屑什麼歐姆定律焦耳定律我們都知道啊,法拉第連發電機電動機都造出來了
  • 粒子對撞機之爭,楊振寧為什麼反對中國花費300億建造它?
    量子力學是研究微觀世界的一門學科。而微觀世界就是研究粒子的各種特性,比如自旋,動量等運動信息的領域。在基本粒子中,它們都會相互轉換。粒子除了自然形式下的轉化以外,還有人工轉換。科研不僅僅需要捕獲自然粒子,更重要地是可控的粒子形式。這時候就需要大型粒子對撞機了。在粒子碰撞的實驗中,我們可以尋找理論預測的新粒子,比如希格斯玻色子。
  • 粒子對撞機之爭:楊振寧固執己見,一票之差沒有建成
    世界文明發展到了現在,已經可以說是天翻地覆了。上個世紀初人們大多還是坐著馬車黃包車,他們能想到一百年後小汽車滿地走?但是科技的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長期的探索和知識積累。而想要做到這些,就離不開實驗器材。甚至可以說,離開了實驗器材,很多科技都沒用了。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五:幽靈一般的中微子
    元素的放射性由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不過貝克勒爾對這方面貢獻不大,貢獻最大的還是居裡夫婦,他們三個都獲得了諾貝爾獎。元素的放射性分為三種,分別是α衰變β衰變和γ衰變,α衰變就是發射α粒子,這就是盧瑟福的屠龍刀,γ射線在發現中子過程中出現過,其實就是高能光子,β射線發射的是高速電子流,對的,就是盧瑟福的老師老湯姆孫發現的電子。問題就出在這個β衰變上。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五:幽靈一般的中微子
    這是人類發現的宇宙間的第三種基本作用力,這種力非常弱,要比電磁力弱10^11倍,不過要比萬有引力強很多,作用距離非常短,幾乎為零,參與作用的粒子只要一離開,這種力就立刻消失,弱相互作用力並沒有能力將粒子結合在一起,只發生在粒子衰變的一瞬間。現在知道了β衰變是中子變成了質子和電子還有中微子,那麼β衰變重要性就顯示出來了。
  • 楊振寧是對的!一票險勝,否決了大型粒子對撞機
    展,各學科都欲在微觀世界裡獲得新的突破,從而作用於宏觀世界,迎來新發展。其中物理作為基礎科學中的一種,已經有大批物理學家開始投身於微觀世界中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方向應該就是對核物理以及微觀粒子的研究了吧。
  • 為什麼楊振寧要反對我國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原來是時機未到
    科學家在研究宏觀世界奧秘的時候,發現了宏觀的背後還有一個微觀的世界。我們看到的宏觀物質等都是由微觀的粒子組成,而微觀世界的很多物理理論跟宏觀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比如量子力學中的很多東西都是顛覆現有宏觀物理學的。當我們知道微觀世界之後,科學家對於微觀領域的探索充滿了無限的興趣。
  • 高能粒子對撞機有望統一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楊振寧忍痛放棄
    但要想繼續藉助經典物理突破就很難了,人們又發現了微觀世界,在了解微觀世界的分子、原子後,又發動了以計算機、原子能、航空航天、合成材料、遺傳工程為代表的信息革命,又一次助推了人類文明。那下一次科學革命又會是什麼呢?
  • 楊振寧與王貽芳的粒子對撞機之戰:楊振寧反對的七大理由!
    但是2016年的時候,在關於我國是否應該建設大型粒子對撞機這個問題上,科學家們卻罕見地分成了兩個不同的派別。歸國派楊振寧堅決反對建造,中科院院士王貽芳又無比贊成。在投票環節,以楊教授為代表的反對派最終以一票之差贏得了投票。但這並沒有讓這件事就此平息下來,這兩年,隨著國力的進一步加強,這個問題最近又被頻繁地送上話題榜。
  • 粒子對撞機,是探索宇宙的利器,楊振寧卻兩次拒絕,原因讓人深思
    ,使得人類對於世界或者宇宙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如今科學家們想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再前進一小步,都是非常的苦難的,在物理學方面,粒子對撞機對於有助於物理學家們去了解宇宙,甚至連霍金都贊成建設粒子對撞機,只不過中國在準備家裡這個探索宇宙的利器時,作為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的楊振寧卻兩次拒絕了這個提議。
  • 粒子對撞機,是探索宇宙的利器,楊振寧卻兩次拒絕,原因讓人深思
    除了對外探索之外,人類也在積極地向內研究宇宙的真實樣貌,例如原子、電子、光譜的發現,使得人類對於世界或者宇宙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如今科學家們想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再前進一小步,都是非常的苦難的,在物理學方面,粒子對撞機對於有助於物理學家們去了解宇宙,甚至連霍金都贊成建設粒子對撞機,只不過中國在準備家裡這個探索宇宙的利器時,作為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的楊振寧卻兩次拒絕了這個提議。
  • 楊振寧反對之聲未遠,王貽芳再回應,主張中國建造超級對撞機
    關於中國是否應該投入巨資修建超級對撞機的討論,從幾年前的丘成桐與楊振寧的爭論開始,一直沒有停止。而楊振寧還在今年5月份中國科學院大學舉行的一次座談上,再次堅定表達了這一觀點,不支持中國在如今物理理論還沒有新一步發展的時候,建設超級對撞機。
  • 「標準模型」與「希格斯粒子」:從空中樓閣到微觀世界的理論基石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研究微觀粒子實驗的物理學家們發現,有少量的一些粒子表現非常奇怪,壽命比其他粒子長得多。 早在1956年,為了解釋兩種質量和壽命相同,看起來像是同一種的粒子的θ+粒子和τ+粒子(後來被證實其實就是同一種粒子,現在叫做K+介子),卻有著不同的宇稱量子數和不同的衰變產物,李政道和楊振寧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微觀的粒子的行為可能不存在宇稱量子數的守恆。
  • 楊振寧為何反對我國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原因有兩個
    ,是測量高能粒子實驗的儀器。它的主要作用是積累並加速相繼由前級加速器注入的兩束粒子流,到一定束流強度及一定能量時使其在相向運動狀態下進行對撞,其目的是為了發現新的粒子。對撞機在高能粒子物理-凝聚態-粒子天體物理方面有很重要的建造意義。大型粒子對撞機擁有改變現有物理格局的能力,在世界上,誰先掌握大型粒子對撞機的核心技術,誰就能在核物理學保持絕對領先的優勢。
  • 楊振寧與中科院士之爭
    對撞機是一項大型物理實驗裝置,能夠將正負電子或正反質子加速到極高的能量,隨後這兩種粒子迎頭相撞,通過這種實驗可以了解物質的結構組成和微觀粒子之間的作用力。自從發現希格斯粒子之後,有不少的科學家迫切需要了解這種粒子,所以說更需要高能量的對撞機,並且可以去發現現有科學之外的粒子和證明超對稱理論。目前中國正在討論是否建立的超大型對撞機的周長達到了100千米,需要國家投入巨額花費,所以現在爭論的主要焦點就是錢的問題。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十二:上帝粒子發現了,物理學可以終結了嗎
    不過既然到處都是希格斯場這種水,按理說應該每個粒子都有質量,那麼為什麼有的粒子沒有質量呢?還是換個比喻吧。,自然沒有阻力,也就沒有質量了,這樣的話,是不是覺得光子就是粒子界的平常顏色,根本就沒人稀罕,而W+/W-和Z0粒子就是一笑傾城的絕世美女了。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八:夸克君臨,天下震動
    隨著π介子的發現,基於宇宙射線的粒子探測技術也越來越精密,一群新粒子蜂擁而出,不久後,人們又發現了正負K介子和中性的Λ粒子。加速器那邊也傳來了好消息,1949年,發現了中性π介子,後來又發現了正負和中性Σ粒子,負和中性Ξ粒子還有中微子,反質子和反中子我們已經說過了。
  • 微觀粒子發現史之十二:上帝粒子發現了,物理學可以終結了嗎
    ,根本就沒人稀罕,而W+/W-和Z0粒子就是一笑傾城的絕世美女了。有了希格斯場,自然就會有希格斯粒子,由於希格斯粒子賦予了萬物質量,這就是上帝般的存在,所以希格斯粒子又叫做上帝粒子。照咱們前面幾章的說法,發現一種新粒子就會附贈一個諾貝爾獎,希格斯粒子這麼重要,肯定得值一個諾貝爾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