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們基本發現了世間萬物是由原子組成的。
原子又是由原子核的中子和質子,還有外圍的電子組成的。
這是高中物理,我們現在連沒上過大學的人都懂。
那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
威茨格最早提出質子中有更小的物質
1964年,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茨威格(不是作家威茨格)第一個破解了這個問題。
喬治·茨威格出生在蘇聯莫斯科的猶太人家庭,在他的少年時代,隨他家人移居美國。後來在密西根大學拿到學士學位,隨後茨威格考入了加州理工學院,師從著名物理學家理察·費曼。
茨威格把自己發現質子間更小物質的論文,投給了《物理評論》雜誌。但是這篇論文想法太過超前了,被思想保守的編輯批的一文不值,最後拒絕發表。
威茨格找了很多微觀物理學界的學者解說,都沒人接受。學術界根本不認可。
就在茨威格為自己的理論四處碰壁而苦惱的時候,美國物理學家默裡·蓋爾曼也提出了和威茨格一樣的理論。
真是既生瑜何生亮啊!
恃才傲物的蓋爾曼
蓋爾曼是個天才,除了物理,其他也樣樣精通。生物、考古,甚至神話故事,他都內行。
蓋爾曼21歲拿到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26歲當上加州理工學院正教授,40歲獲得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天才就是恃才傲物,個性咄咄逼人。蓋爾曼愛到處貶低人,曾經公開說楊振寧中文水平差。鬧的楊振寧找奧本海默說:你如果找他來,我就不呆在你這裡。最後奧本海默只好放棄蓋爾曼。
蓋爾曼因為夸克的理論得了諾貝爾獎
1964年,蓋爾曼也從理論上發現質子中更小的物質粒子,他把這些基本粒子叫夸克,名字出自小說《芬尼根守靈夜》。
蓋爾曼的夸克理論也不受人待見。蓋爾曼給在歐洲核子中心的導師打電話,介紹他的夸克理論。老師竟然回答:「這是跨越大西洋的電話很貴的,不要討論這種無聊的事情!」
蓋爾曼估計知道威茨格經歷過的遭遇。他想了個主意,不投權威的《物理評論》,而是投了一個二流的雜誌,結果很快被發表了。
1969年,蓋爾曼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夸克理論得到了證實,也被人們視為蓋爾曼一生中最偉大的理論。
原子想像圖
威茨格因四處碰壁不斷改行
再說威茨格,他提出的新理論比蓋爾曼更早。因為一直被學術界否定,沒人接受他的觀點,威茨格一直很鬱悶,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適合走物理學這條路。
威茨格後來跨界去研究生物學,也沒出過什麼成績。這個書呆子不知道是不是被蓋爾曼影響了。
再後來,威茨格又跨界,進入金融圈,炒股搞投資去了。
其實威茨格的理論已經很成熟了,他把基本粒子叫作A,並且確定有四種模式。蓋爾曼的不同只是把基本物質粒子叫作「夸克」,名字叫的文藝一點而已。
質子中的夸克模型
可見,一個專業人才,能在文化藝術上多些修養,他的成績就會更加出彩。
同樣,我們寫頭條的人,如果在文筆和情感上多豐富一些,就會出爆款。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