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夸克理論提出者蓋爾曼辭世 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0-12-03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5月28日報導 法媒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稱,曾提出夸克存在的理論並因其創造的粒子分類法而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默裡·蓋爾曼與世長辭,享年89歲。

法新社華盛頓5月27日報導,這位美國科學家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他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理論認為,亞原子粒子——即質子和中子——由成對的更小粒子組成,他稱這些更小的粒子為「夸克」。

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科學界對構成物質的微粒進行大量研究的背景下,蓋爾曼提出了根據電荷和自旋等特性將粒子進行分類的八重態理論。

加州理工學院說,他將這一方法稱為「八重法」,並因為此項創新獲得了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蓋爾曼於1929年9月15日出生在紐約市,他在父親的鼓勵下學習物理學,並於1951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物理博士學位。他從1955年起在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加州理工學院任教,一直到1993年退休。

加州理工學院教授、該校沃爾特·伯克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大慄博司在該校發布的訃告中說:「蓋爾曼博士擁有清晰的遠見和敏銳的洞察力,能夠看到大量實驗數據背後的東西並理解其意義。他開啟了粒子物理學領域的新範式。」

相關焦點

  • 「夸克之父」奇才默裡·蓋爾曼辭世
    特別是他於1964年提出的夸克模型,開闢了人們對物質結構認識的新篇章,被譽為「夸克之父」,196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蓋爾曼還是一個鳥類學家和語言天才。他和語言學家John Hawkins 合著有 The evolution of human languages《人類語言的演化》。
  • 命運迥異,同為夸克之父,茨威格改行,蓋爾曼獲諾貝爾獎
    就在茨威格為自己的理論四處碰壁而苦惱的時候,美國物理學家默裡·蓋爾曼也提出了和威茨格一樣的理論。真是既生瑜何生亮啊!恃才傲物的蓋爾曼蓋爾曼是個天才,除了物理,其他也樣樣精通。生物、考古,甚至神話故事,他都內行。
  • 「夸克之父」去世:棄文從理拿諾獎,一生與費曼「相愛相殺」
    高能物理理論巨人默裡·蓋爾曼(Murray Gell-Mann)於當地時間 5 月 24 日辭世,享年 89 歲。蓋爾曼是一位粒子物理學界的奇才,作出了許多奠基性的工作。自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蓋爾曼在粒子物理學中一直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
  • 美、法、加科學家分享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6位華人曾獲此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前頒111次 207人獲獎自1901年至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項已經頒發111次,其中,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這6年未頒獎。在207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中,僅有2名女性。
  •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夸克之父」默裡·蓋爾曼去世
    2019年5月25日消息,被人譽為「夸克之父」和196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默裡·蓋爾曼5月24日辭世,享年89歲。默裡·蓋爾曼在1963年提出了夸克模型,並於1964年2月在歐洲《物理快報》上發表了關於夸克模型的論文「重子和介子的一個簡略模型」。該文雖然只有兩頁長和很少的公式,但卻是現代物理學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它非常簡潔地闡述了夸克模型。蓋爾曼在文中開頭寫道:「如果我們假設破缺的八重法理論能正確描述重子和介子的強作用,那麼我們試圖尋找這種情況的基本解釋。」
  • 「夸克之父」蓋爾曼作客華中師大:要懂得尋找生活樂趣
  • 美日三位科學家獲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組圖]
    他首先把凝聚態物理方法運用於粒子物理理論,提出了著名的南部-Jona-Lasinio模型。南部陽一郎由此獲得了1994/95年度的沃爾夫獎。他將獲得1/2的獎金。日本科學家小林誠(Makoto Kobayashi)1944年出生,現就職於日本筑波高能加速器研究社。
  • 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與物理學獎」擦肩而過
    百年前,物理學曾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學科,也是1895年、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要求設立五大獎項的遺囑中,最先被提到的領域。這樣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你了解多少?資料圖:2018年10月2日,諾獎委員會宣布,美國科學家阿希金 、法國學者穆胡和加拿大科學家斯特裡克蘭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貝爾"C位"獎項物理學獎今日揭曉:誰將"續寫"物理學教科書?
    中新網10月2日電(郭炘蔚)當地時間2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將在瑞典揭曉。作為被百年前的人們認為是最重要科學的物理學,其獎項曾授予眾多著名的科學家,百餘年來的獲獎名單,幾乎書寫了一部物理學的教科書。今年,又有哪些科學家有望加入這張「星光熠熠」的獲獎名單呢?
  • 「腳註」的殺傷力:卡比堡教授何以錯失了諾貝爾獎?|馬丁紐斯·韋爾...
    然而200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卻頒給了南部陽一郎(Yoichiro Nambu)、小林誠和益川敏英這三位日本理論物理學家,這讓卡比堡和許多業內人士大跌眼鏡。斯德哥爾摩為什麼要把卡比堡教授撇下而選擇了看起來不太相干的南部教授?難道小林和益川僅僅因為將著名的「卡比堡角」(Cabibbo angle)擴展為含有一個不平庸CP破壞相位的3×3么正矩陣就值得獲獎嗎?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天體物理學5年3次獲諾獎
    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獎金,每年的獎項候選人由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院士、諾貝爾物理和化學獎評委員會委員、曾被授與諾貝爾物理或化學獎金的科學家、在烏普薩拉、隆德、奧斯陸、哥本哈根、赫爾辛基大學、卡羅琳醫學院和皇家理工學院永久或臨時任職的物理學和化學教授等推薦。截至2018年,只有三名女性科學家獲得物理學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公布—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
    該獎項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獎金。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評獎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20世紀及21世紀物理學的主要成就和物理學的發展情況。諾貝爾物理學獎每年的候選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學院的瑞典或外國院士、諾貝爾物理和化學委員會的委員、曾被授予諾貝爾物理或化學獎金的科學家、在烏普薩拉、隆德、奧斯陸、哥本哈根、赫爾辛基大學、卡羅琳醫學院和皇家技術學院永久或臨時任職的物理和化學教授等科學家推薦。
  • 3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是由於這些知識難以理解,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黑洞僅僅是存在於紙上的理論研究。然而,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彭羅斯證明了黑洞確實存在於現實世界中。根據諾貝爾網站信息,彭羅斯運用了巧妙的數學方法,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愛因斯坦認為,黑洞並不是實際存在的。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當物理學遇到天文學:愛因斯坦陪哈勃「看星星」德國哲學家康德曾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最能震撼人們的心靈,其中一個就是我們「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而在過去一百多年間,諾貝爾物理學獎就見證了人類百年的探索領域,從腳下的這顆星球,擴展到頭頂的星空。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而在過去一百多年間,諾貝爾物理學獎就見證了人類百年的探索領域,從腳下的這顆星球,擴展到頭頂的星空。此時,距離公布諾獎得主僅剩下幾天。值得慶幸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物理學和天文學相互滲透與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天文學觀測的新發現、一些天體物理學的突出成果,更是推進了物理學的發展。有非凡成就的天文學家獲物理學獎,就變得更加順理成章了。《物理研究雜誌》的一篇研究,通過分析2017年及之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數據,發現天文學所佔比例已經從最初的完全空白,升到了現在的7%。
  • 他被父親逼迫棄文從理,竟輕取諾獎與費曼、楊振寧爭高下
    他本身也和這些讓人豔羨的物理學家一樣厲害,憑藉對粒子物理學的貢獻摘得196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隨後他在奇異數的基礎上,提出了八重法,八重法是指將八個粒子聯合一起形成一個穩定的狀態,以此也可推演至十重法。依照他所提出的思路,他預言了許多粒子的存在,其中也包括了無法被觀測到的夸克粒子,他也因此被稱為「夸克之父」、「20世紀的門捷列夫」。
  • 「上帝粒子」兩預測者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上帝粒子」兩預測者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愛因斯坦之後,物理學有哪些重大發現?
    愛因斯坦是物理學史上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科學家。他的狹義相對論給人類帶來了對時間、空間等概念的全新認識;廣義相對論將引力幾何化,推動著天文學進入一個新時期。愛因斯坦還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用光量子解釋了光電效應使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量子光學先鋒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昨天,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將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兩名「量子光學」領域的先鋒——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David Wineland),以獎勵他們「提出了突破性的實驗方法,使測量和操控單個量子體系成為可能」。
  • 「奇異粒子」揭開夸克理論謎團。
    在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中,夸克有六種類型——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粲夸克、底夸克和頂夸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物理學家蓋爾曼(Murray Gell-Mann)提出了夸克模型。美國物理學家默裡·蓋爾曼和G.茨威格各自獨立提出了中子、質子這一類強子是由更基本的單元--夸克(quark)組成。根據強子相互作用粒子的實驗數據,物理學家建立了夸克理論。最初解釋強子相互作用粒子的理論需要三種夸克,叫做夸克的三種味,它們分別是上夸克、下夸克和奇異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