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唆麻
很難有一部打著「勵志」旗號的電影能像《燃點》這樣,上映預熱還沒到位,作為雞湯食材的創業項目就搖搖欲墜了好幾個。
秉著堵上「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這類質疑的態度,我權衡一下距離,選擇了最早場次去電影院刷了這部電影。
做好會失望的充分準備,並抱著「衝著papi顏值」的態度,我還是被這部電影的質量激怒了,一句話小結就是:
一鍋雞血失敗,雞賊有餘的雞湯
先說雞血
儘管作為科技自媒體,從沒幹過影評,但有些規矩還是懂的,比如:不要劇透。
由於前期宣發並沒有多大投入,或者說這類電影「並不存在宣發」,這部電影實際上在路人認知是極低的。
但其實,你並不難從主創團隊中推測出內容。導演關琇,在此之前的成名作的 CCTV2《贏在中國》及其續作浙江衛視《我是創始人》,以此大概也能看出《燃點》的路數:
電影版《贏在中國》
但你再瞄一眼主演:羅永浩、戴威、張穎、papi、傅盛……清一色的知名創業者對吧。
顯然,《燃點》並不需要劇透,因為劇情你都知道了。
走進影廳剛一落座,旁邊的哥們就和我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
「誒,你是為啥來看這部電影呢?」
「哦,我做媒體的」
「我估計今天很多都是媒體來看」
「大概是吧,誰沒事兒大早上來看這個」
「我是來給自己打雞血的」
我不知道這位哥們最後是不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雞血,但從他全程癱坐、整個廳裡也幾乎沒啥動靜兒的情況來看,大概率是失望了。
正如前文所說,《燃點》並沒有真正在宣發上投入,微博也幾乎都是參演的創業者以及他們的粉絲們充當著自來水。
《燃點》預設的觀眾至少是對於網際網路創業有一定認知的人群,這意味著至少需要一些「未公開內容」才能滿足他們的為胃口,但《燃點》幾乎沒有。
電影中,有老羅的相聲和採訪片段、有 papi 醬拍視頻的花絮、有 ofo 的線下活動記錄……但嚴格來說,這一部分細碎的片段與各家公司已經公布的材料並沒有太大差異。
而最終呈現出的效果,無論是讓公關部門發一份存檔,還是導演帶著團隊實拍,都沒有實質上的區別,這給觀眾帶來的是明顯的「拼湊感」。
要說「獨佔內容」也有,但大多是前後穿插的車軲轆話,帶給人的直觀感受就是極強的「文案感」與「設計感」很難說有觸及到創業者內心的東西,papi醬與朋友的飯局與在上海家裡的袒露心聲,倒成了其中少數顯得真誠的情節。
繼前兩年湧起的綜藝大電影風潮後,將創業節目電影化是不是會成為下一個「風口」我不知道。但是至少的《燃點》不是一個好的起點。
再說雞賊
看海報和上面的豆瓣頁面截圖,在你第一反應中主角是誰?
其他人先不論,至少羅永浩、戴威、馬薇薇和 papi醬的是絕對的主角吧。
但電影的主角並不完全以海報上頭像的大小,和出鏡的時長來衡量,看完《燃點》後你腦子裡大概只會記住下面這位:安傳東。
從第一個項目如何入不敷出,拿不到客戶,到找到張穎尋求融資,被問及商業模式、盈利能力時語塞,再到與員工的爭吵,並最終放棄原有項目
安傳東是電影中唯一一個被刻畫得如此細緻的角色,但你幾乎看不到他有任何著調的地方。
不妨看看電影中出現的安傳東的兩個創業項目:
第一個叫「跨界美食家」。
按照電影中的細節,這是一個一句話都講不清楚的創業項目。他既幫商家拍短視頻,也發布一些美食評測;但在與張穎見面時,安傳東口中的「跨界美食家」又變成了:賣會員卡,一張卡 199 元,可以在活動商家吃四頓飯。鏡頭一轉,張穎直言「我 TM 都不相信這能做起來」,不止張穎,吃瓜群眾也很想知道這是一個什麼項目:
第二個項目出現在片尾,名叫「席讀」,是一個「專注古文閱讀的App」,上線已經一年多在 App Store 依舊只有 29 個評分。《燃點》上映後,安傳東的微博下面下載安裝 App 的動機依然是「感動」而不是產品本身。
從「跨界美食家」到「席讀」,我很難理解安傳東到底經歷了什麼,選擇在從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行業重新開始。但從安傳東與天使投資人的交流中可以得知,「跨界美食家」已經是轉換跑道後的產物,被投資人視為「找對了方向」,但轉頭就被老辣的張穎一針見血地點出了癥結所在。
基於電影中出現的項目與表達而言,我認為安傳東或許並沒有想好創業這條路到底怎麼走,而是「為了創業而創業」。
但以電影主創團隊之前的作品方向,以及影片本身題材來看,是不可能對於網際網路創業,乃至商業最基本的運行邏輯沒有認知的,這就讓主創對安傳東在電影中的安排顯得十分雞賊。
在影片前半段對於唐巖、傅盛的採訪中,明顯透露出的訊號是偏理性的: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並不是隨時都適合創業,創業不是最優解,從財務自由也不是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然而到了安傳東的部分,重點刻畫了與團隊成員堪稱瑣碎的爭吵、公司倒閉搬家、租住的房屋一片狼藉等創業者們司空見慣的苦。
影片甚至還追到了安傳東過年回到河南滑縣老家時,一邊抹眼淚,一邊聊起之前掏空父母的老本為員工發工資的場景,他甚至表示不管怎樣都要繼續創業。
在安傳東這裡,創業又成為了跨越階級的唯一途徑。前後對比,我看到的是背離的價值觀,這也是我認為電影雞賊之處。
海報上印著「創業很難,但堅持很燃」,但在電影中最終卻是以「販賣苦難」的方式完成了對「難」的詮釋。至於「燃」,很抱歉我沒能看到。
最後
在片中戴威正在與團隊開會,頭疼 ofo 單車損耗率居高不下的問題時,我手機上突然收到財新的推送:「上海鳳凰與 ofo 和解 共享單車如何拖垮供應鏈?」這是一個偶然的巧合,但也的確從側面印證了網際網路創業大潮中的隨時出現的種種未知。
這恰恰才是真正「創業很難,但堅持很燃」的地方。所謂創業黃金時代結束,前路只會更難,與其苦苦追求不知何時突然降臨的黑天鵝,不如瞄準一個賽道,真正沉下來跑順其中的商業邏輯,那恐怕才是一件更「燃」的事。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