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研究生時,讀過三本書:
【1】榮格. (2000). 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任亞輝, & 楊廣學. (2005). 超個人心理治療. 山東人民出版社.
【3】吉尼斯. (1988). 心靈學:現代西方超心理學. 遼寧人民出版社.
這三本書比較詳細的介紹超心理學的研究,包括催眠、巫術、禪修、超感觀(特異功能)、通靈等不屬於傳統科學心理學研究的內容。我也在黃希庭(1981)和錢學森(1981)的文章看到對特異功能這樣的超心理學現象的肯定。同時,我也看到于光遠(1982)和何祚麻(1996)對超心理學的否定,並且認為超心理學是假的,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受過科學訓練的心理狗,我一直比較同意于光遠先生和何祚麻院士的看法。
但是,到了現在,搞催眠、巫術的已經掙了很多錢,關於禪修研究也進入了主流的學術殿堂(薛偉,2004;翟向陽.,2010;劉興華等,2008;李英等,2009;徐富明,2016;Davidson, R. J,et al, 2003; Fab,N.A, et al,2007;Tang,Y.Y. et.al,2015)。
我想問,作為一個年輕的學生,應該怎麼對待有關「超心理學」的爭論?
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
參考文獻
黃希庭. (1981). 人體特異功能問題. 心理科學,(4), 24-28.
錢學森. (1981). 開展人體科學的基礎研究. 自然雜誌,(7), 5-10.
于光遠. (1982). Psi和它的變種——人體特異功能. 中國社會科學,(2), 31-45.
何祚麻. (1996). 偽科學曝光.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薛偉. (2004). 禪修與精神分析的自我探尋. 上海精神醫學, 16(5), 309-310.
翟向陽. (2010). 少林禪修的腦電特異性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北京中醫藥大學).
劉興華, 梁耀堅, 段桂芹, & 李希希. (2008). 心智覺知認知療法:從禪修到心理治療的發展.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16(3), 334-336.
李英, 席敏娜, & 申荷永. (2009). 正念禪修在心理治療和醫學領域中的應用. 心理科學(2), 397-398.
徐富明, 李燕, 鄧穎, 史燕偉, & 劉程浩. (2016). 正念禪修與成癮行為. 心理科學進展, 24(6), 985-994.
Davidson, R. J., Kabat-Zinn, J., Schumacher, J., Rosenkranz, M., Muller, D., Santorelli, S. F., ... & Sheridan, J. F. (2003). Alterations in brain and immune function produced by mindfulness meditation.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5(4), 564-570.
Farb, N. A., Segal, Z. V., Mayberg, H., Bean, J., McKeon, D., Fatima, Z., & Anderson, A. K. (2007). Attending to the present: mindfulness meditation reveals distinct neural modes of self-reference.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4), 313-322.
Tang, Y. Y., Hölzel, B. K., & Posner, M. I. (2015). The neuroscien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6(4),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