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SO領域有句名言,65%的App下載是通過搜索來實現的。ASO做得好可以帶來大量優質的自然用戶,也是十分經濟、轉化效果直接的應用推廣與運營手段。無論是通過積分牆、關鍵詞、評論等方式在App Store曝光,最終APP要實現有效的轉化及用戶留存,還要歸結於產品本身。
「小宇宙」一款具備「網紅」潛質的應用,必定有一套符合「網紅」產品的基本邏輯,那就是與用戶建立情感上的歸屬關係。
與 Instagram不同,「小宇宙」不是單一濾鏡工具;與小影、美拍不同,「小宇宙」不是單一美顏工具;與 Faceu不同,「小宇宙」不是AR特效自拍工具;與奇蹟暖暖不同,「小宇宙」不是2D虛擬形象換裝遊戲;與IMVU不同,「小宇宙」更不是QQ秀升級工具。
(插圖1 小宇宙部分素材展示圖)
按照「小宇宙」開發團隊,吉林吉動文化藝術集團互娛事業群的說法,「小宇宙」 不是簡單通過圖像處理技術調整照片和視頻、也不是通過簡單的面部追蹤技術和視頻添加特效,「小宇宙」是真正將3D技術應用在人機互動、社群交流的新一代UGC產品。
「小宇宙」給樂於UGC的用戶提供了更豐富的3D個性角色和場景,用戶可以自己選擇五官、髮型、臉型、甚至妝容、服裝,但在這個功能上,「小宇宙」抓住了一個看上去不起眼的用戶心理——讓形象更貼近用戶想要的樣子。智能3D雕刻及人臉合成,通過手機鏡頭直接獲取用戶人像貼圖,並匹配到用戶指定的3D模型上,用戶可以根據喜好,美化臉部細節,更換服飾,肢體動作等,從而實現全方位的私人訂製3D模型,達成用戶的「自由化」和「定製化」。
(插圖2 小宇宙應用場景演示)
除此之外,「小宇宙」支持單人或者多人互動「雲拍攝」。用戶可以用UGC的角色,結合預設的一些場景,或者乾脆讀取自己儲存的背景圖,創造自己喜歡的風格的照片。這也是「小宇宙」在社交網絡上刷屏的主要表現方式之一。
不同於其他UGC應用,在完成搭建個性定製的虛擬人物和場景、構成新的人設的同時,「小宇宙」鼓勵用戶展開站內社交——相比起現實中的社交方式,這類社交可以用最符合自己人設的形象與陌生人或朋友交流。「小宇宙」還試圖搭建一個虛擬的街區,增強偶遇的可能性。這些社交方式都在虛擬世界,用戶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展示自己最想呈現的樣子。為了達成社交目的,「小宇宙」為用戶提供了海量逼真3D模型資料庫,用戶不僅可以建造一座屬於你的「星巴克」,還可以選擇咖啡館內飾裝潢、桌椅吧檯擺放、甚至一個杯子的顏色及大小,激發創意,在「小宇宙」,人人都是3D設計師。
作為「網紅」級應用,「小宇宙」為用戶提供了UGC體驗和「動漫生活化」的動畫創作娛樂服務。使用「小宇宙」,用戶可以突破技術及專業障礙,降低動畫創作門檻,讓零基礎用戶都可以製作有自己個性的3D短片,從而實現以娛樂方式聯通社交,「捏臉」和「製作3D動畫」只是「小宇宙」的表象,其本質是真正的「動漫生活化社區平臺」——以破次元方式呈現的社交平臺。
「淘寶、京東解決足不出戶的購物需求,微信解決了移動爭端的通訊需求,知乎解決了十萬個為什麼的需求,任何不能解決用戶長期需求的產品,最終都會消失。」。很多業內人士都在試圖解密「小宇宙」成為網紅社交應用的原因,其實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在於「小宇宙」的開發團隊從開始就沒有把產品定位於用戶生活中的附屬需求,「『小宇宙』是通過生活化、家庭化、民俗化、娛樂化、國際化、個性化的產品屬性,成為聯通社群、實現情感溝通的高頻互動社交工具。」據「小宇宙」開發團隊負責人介紹,形成這一理念背後的邏輯,是「小宇宙」開發團隊認為:一個人在虛擬世界裡對自我身份的認定,就是在現實生活的投影,虛擬和現實之間分割會越來越弱化,直到不復存在。所以,在「小宇宙」出現後,呈現出參與感十足,以及用戶持續使用的動機,完全可以「引爆」UGC生態圈。
(插圖3 小宇宙3D建模渲染圖)
目前為止,「小宇宙」面臨的問題是有用戶之後,下一步該如何進行。2018年一季度的騰訊財報中,微信用戶首次突破10億,達10.4億。而在2017年底,微信用戶數尚只有9.89億。對於微信用戶數的增長,騰訊在一季報中指出,小遊戲的推出獲得成功,令小程序生態系統整體受益。另外,為商家推出的掃碼購功能為其智慧零售舉措之一,提高了交易效率。有了用戶群,推出的其他一切嘗試才有意義,最終更能反過來再作用於用戶產生正增長,但如果反過來,尤其是在以人為本的社交領域,無異於平地起高樓。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年的QQ秀逃脫了曇花一現的命運,但臉萌卻沒能逃脫「月拋」魔咒的原因。
而現在的社交產品難題是,在社交江湖縱橫了20年的騰訊似乎已經無人能敵。唯一可以突破的地方似乎只有小視頻產品和破次元理念。在未來, 「小宇宙」能走多遠,能不能實現「彎道超車」,或許2019年年底就會擁有答案。
來源:東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