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小朋友特別喜歡跟老虎、大象、鯨魚這些「大動物」,而成年人呢,迷你型的動物反而更受歡迎。比如這種芝麻粒大小的偽蠍,最近就成了網紅寵物。我個人是挺好奇養它的樂趣在哪,是為了找到它嗎?話說回來,小小的動物,像寄居蟹、切葉蟻之類的,的確很迷人,不信,你看看!
為「住房」煩惱的寄居蟹
如果沒有攝像師舉著微距鏡頭蹲點跟拍,我們或許一輩子都看不到那些可愛的迷你動物,比如,寄居蟹。在BBC紀錄片《自然界的微型奇蹟》的一開頭,鏡頭就對準了它。和「螃蟹」有鎧甲保護的腹部不同,寄居蟹的腹部十分柔弱,需要找到「庇護所」來保護自己,所以,它也就有了「寄居蟹」這個形象的名字。
縱觀寄居蟹社會的房地產行業,住房需求不斷增長,合適的房源卻少得可憐,一手房全被軟體動物霸佔,它們只能住得起二手房。這天,寄居蟹弟弟在沙灘上獲得了一套房,但俗話說得好,沒有那麼大的腳就別穿那麼大的鞋,於是,耿直的它叫來了另一個小夥伴。果不其然,這位小夥伴也看上了這套新房,一場二手房交易聚會即將開始,規則很簡單,看上誰的房子就扒在誰的屁股後面,先到先得,只要戶主一搬出,立馬就可以交易。
寄居蟹家族十分龐大,世界上現存的寄居蟹可能超過千種,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棲息在不同深度的海水裡,但也有一些離開了海洋、投向陸地的懷抱,它們就是陸寄居蟹。陸寄居蟹通常只分布在熱帶,陸寄居蟹中也有不少另類的成員,它們不再「寄居」,腹部也演化出了類似螃蟹那般的堅硬鎧甲,因此也被稱為「硬殼寄居蟹」, 比如大名鼎鼎的椰子蟹。
椰子蟹是最大的寄居蟹,也是現存最大的陸生節肢動物,它們非常善於爬樹。它還能運用強壯的大鰲扯破椰子外殼、啃食椰子果肉,椰子蟹這個名字也由此而來。
切葉蟻切割葉片,是為了「種莊稼」
在南美洲的潘帕斯高原上,生活著一種特別的螞蟻,因為成天都在切割運輸綠色植物,所以被叫做切葉蟻。它們大概是自然紀錄片中,出鏡率最高的螞蟻了——排著整齊的隊伍,採集葉片,帶回巢穴。有意思的是,它們將這些葉片採集回去並不是給自己吃的,而是用來培養它們真正的食物——真菌。在巢穴裡,所有的植物都被用來養育一種特殊的真菌,這種真菌才是切葉蟻的主要食物。
因為日常分工精細複雜,切葉蟻有非常多的「職業角色」:從事精細園藝工作的小型工蟻,負責採集的中型工蟻,體型巨大、負責守護家園的兵蟻,以及整個巢群中體型最大的繁殖蟻。
通常,少數工蟻會擔任「斥候」的角色,四處尋找合適的葉片收割地點。一旦確定合適的採集地點,大部隊就會出動。大型的工蟻會爬上植物,用鋒利的上顎切割葉片;
切下葉片之後,它們並不是直接運回巢裡,而是丟到地上交給下面的「加工小隊」。地上小一號的工蟻對於切割整片樹葉並不在行,但對付這些被大型工蟻粗加工後的葉片遊刃有餘,它們會將葉片切成適合運輸的大小,然後高高舉在頭頂帶回家。
葉片運回巢後,會由更小的工蟻們進一步精加工,經過一輪輪處理後,葉片被嚼得粉碎,成為優質的蘑菇培養基。個頭最小的「園藝師」們,藉助體型上的優勢靈活穿行在培養基和真菌之間,清除雜菌和老舊的培養基,把菌絲播種在新的培養基上,並收割成熟的真菌供其他巢群成員食用。
肩章鯊,會用鰭行走的鯊魚
在澳大利亞東海岸的大堡礁,棲息著上百種鯊魚,其中一個種類非常特別,它叫肩章鯊,最大不過1米長,身形細長,和很多生性兇殘的鯊魚不一樣,它們非常溫和,不僅不會主動出擊。
它們的日常就是躲在珊瑚裡不敢出聲,吃一些無脊椎的動物。一旦潮水退去,大魚們都會回到更深的水域,而肩章鯊繼續躲在礁石區,借用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它們可以在淺灘上飽餐一頓,當然,這種冒險並不是每次都能順利撐到漲潮,很多時候它們還在等漲潮,海水就已經完全退去了。
在這種情況下,肩章鯊進化出了獨特的方式來應對。它們在空氣中的呼吸效率非常低,為此不得不降低身體的消耗,包括降低心率,甚至關閉大腦的一些功能。但是,如果已經打開了緊急生存模式還無法存活,它們便會用鰭爬行尋找新的灘涂,走出危險。
為什麼現在的動物沒有恐龍那麼大?
大自然不只屬於大型猛獸,微型動物也能活得精彩。而且,動物體型變小,也是環境決定的。科學家發現,在曾經有個時期,馬的體重只有5.5千克,跟小羚羊的體型差不多。而且,隨著氣候變暖,大蟾蜍、蛇、烏龜、蠑螈等動物的體型,都越來越小了。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小體積、低能耗的個體,在溫暖的環境中更有生存優勢。
而就生物史的發展來看,如今陸地上最大的是非洲象,體重一般不超過10噸,和上億年前最大體重超過100噸的恐龍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先來看恐龍為什麼能長那麼大,在侏羅紀時期,是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最繁盛的植物,它們給恐龍提供了非常優質的能量來源。為了更高效率地獲取食物,有些恐龍甚至放棄了咀嚼,演化出了長度驚人的頸部,以極低的能耗進食。而在食物充足且沒有競爭者的環境下,增大體型可以大大提高生物的生存效率,如此一來,恐龍就越長越大了。
:然而,在巨型恐龍用體型建立起強大統治地位的同時,也落入了這一陷阱當中。(恐龍)隨著被子植物的崛起,巨型恐龍們極度依賴的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急劇減少,再加上天災的推波助瀾,來不及適應的巨型恐龍家族就這樣被踢出了生物圈。
小朋友都知道,動物體型越大就越厲害,個頭小的打不贏個頭大的。其實,大號的動物,也意味著它們的生存之道是類似的,但那些要用高倍顯微鏡才能發現的微型動物,它們的生存方式、求生策略千差萬別,它們的世界雖然特別迷你,但也多姿多彩、精彩又有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