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
周五,維基百科(Wikipedia)迎來了自己的15歲生日。以網際網路的時間尺度來衡量,它已經非常古老了。不過,這個「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的百科全書」不同於谷歌(Google)、亞馬遜(Amazon)和Facebook這些服務。雖然維基百科長久以來一直是網際網路上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是一股摧毀了《大英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Britannica》的力量——但它才剛剛發展成熟。
事實證明,這家網站的決定性時刻出現在大約十年前,當時擅長政治諷刺的美國笑星史蒂芬·科爾伯特(Stephen Colbert)生造出了一個詞語:「維基現實」(Wikiality,譯註:指由大多數網民的共識決定的真理)。在他的電視節目《科爾伯特報告》(The Colbert Report)2006年的一集中,他把維基百科最明顯的弱點暴露在眾人面前:這部百科全書由眾人編寫的模式面臨著一種風險,即某個小團體,乃至於某個人,可以歪曲事實來迎合自己特定的觀點或態度或意圖。
「用戶隨便想修改哪一個條目都可以,只要有足夠多的其他用戶同意他們的觀點,那就成了真理。」科爾伯特說道。之後他用明褒暗貶的手法暴露出了維基百科的最大缺陷之一,「《大英百科全書》算老幾,你說喬治·華盛頓蓄奴那他就是蓄奴了?如果我想說他沒有,那是我的權利。現在,有了維基百科這個好東西,華盛頓蓄沒蓄奴都由我說了算,我說他沒有就沒有。其他的信息也該如此,只需要讓大多數人相信是真的,不是真的也是真的。」
15年過去了,維基百科正在接近一種平衡。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科爾伯特邀請觀眾在維基百科關於大象的文章中添加不實信息。他們成功了。最後,這場指鹿為馬的公開試驗引起了維基百科聯合創始人和領袖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的重視。在2006年的維基媒體國際會議(Wikimania)上——這是維基百科核心編輯者和管理者的年度集會——威爾斯發出了網站側重點將調整的信號。他表示,稱維基社群將要對文章的質量給予更多重視,而不只是文章數量。「我們正從增長時代向質量時代過渡。」威爾斯如是說。
那正是之後發生的事情。維基百科管理者愈發努力地制止針對網站內容的惡意破壞行為,以避免出現科爾伯特所諷刺的那種指鹿為馬現象。在很多方面,這套策略奏效了。「出現了很大的轉變。」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的研究員亞倫·哈爾菲克(Aaron Halfaker)說道,該基金會是負責監管維基百科的非營利組織。志願者們花費了更多的精力對維基頁面進行檢查,一般來說就是,他們對非社群成員變得更加警惕。關於大象的文章至今仍在某位編輯的「保護」下。
維基百科披有真相的外衣,它必須真的提供真相。
但有一個問題。儘管這種強制措施可能在某些方面提升了維基百科的質量,但它也疏離了很多想要參與編輯的用戶。隨著網站管理者竭力維護維基百科的質量,他們創造出一種導致志願者社群規模不斷縮小的環境。到頭來,極具諷刺性的事情在於,隨著越來越少的人參與編輯維基百科,反而使得那種讓一小部分人指鹿為馬的風險死灰復燃。
「他們決定允許這些在理論上可以讓維基百科變得更權威的做法,但在實踐中,這些做法卻在很多方面起到了破壞作用。」 維基百科的長期批評者賈德·巴格利(Judd Bagley)說道。
維基百科講求的是平衡。它之所以能夠運轉,是因為有如此多的人被允許參與進來,因為它是一種讓人民做主的體制(如果還算不上完美的話)。群眾的力量往往能夠確保維基百科上的文章不會過度偏向任何一方,一方的觀點可以對另一方的觀點起到制衡作用。然而,如果你讓太多人參與進來——如果事情變得過於「民主」——那可能會導致混亂。如果人們熱衷的是維護百科全書權威性以外的東西,比如夾帶私貨,最後就會把一切都搞砸。
2001年1月15日,威爾斯和另一位聯合創始人拉裡·桑格(Larry Sanger)推出了維基百科。15年過去了,這家網站至少已經越來越接近於那種恰當的平衡。在2006年威爾斯發表講話之後,維基百科的編輯者數量出現了下滑。儘管如此,哈爾菲克和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其他人現在表示,情況正在開始穩定下來。威爾斯遷居倫敦開始了新的生活,此後他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脫離了維基百科項目。這家網站的新領導者採用了新的工具,想要創造一種對新來者更加友好的氛圍。正如哈爾菲克所言,儘管編輯者的數量仍然在下滑,但維基百科正在接近一種平衡。「我們經歷了一場轉型,」他說,「現在我們穩定下來了。」
這是極其重要的。維基百科不僅僅是網際網路人氣最高的十大網站之一(跟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並駕齊驅),它還是我們核對事實的一種手段。當你用谷歌搜索一個著名人物、地點或事物時,結果頁面的頂端往往是維基百科的條目。這家網站自我標榜為百科全書,並得到了谷歌這些公司的支持,維基百科披有真相的外衣,但它必須真的提供真相。
毫無疑問,維基百科的很多老問題仍然揮之不去。多年來,巴格利一直對該網站的做法提出批評,稱它在介紹爭議性話題時仍然不可靠,比如說對摩門教的陳述,維基百科仍然一如既往地不可靠。不過,巴格利仍然是這家網站的用戶。他相信,其他更加客觀的文章還是能提供真相的。
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辦公室。
系統性變革
「真相」是亞倫·哈爾菲克追求的終極目標。早在2011年,作為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一名學者,他所在的團隊研究了英文版維基百科編輯者數量下滑的問題,並解釋了這個現象會如何削弱該網站保持高質量的能力。現在,他在維基媒體基金會的部分工作職責就是尋找各種辦法來扭轉下滑的趨勢。
「我們必須擁有更好的技術,讓人們能夠更便利地使用。我們需要想出更好的辦法,讓人們能夠學會維基百科的做事方式。我們需要幫助找到這個網站上能夠欣賞編輯者工作的其他人,並幫助他們摸清門道。」哈爾菲克如是說。
最近,哈爾菲克和他的團隊發布了一款新的人工智慧系統,它可以幫助維基百科自動區分對文章的故意破壞和善意修改。他們想要向那些具有良好意圖的人提供一種更加友好的回應,同時摒棄原來那種監管網站內容的笨拙方法。「對於善意的編輯修改,我們不必像對待惡意破壞那樣進行標記。」去年秋天,哈爾菲克這樣對我說道。
作為此類項目的成果,維基媒體基金會的長期工程師奧利·利夫尼(Ori Livneh)表示,編輯者數量下滑的趨勢的確放緩了——或者,至少看起來是那樣。「關於它的效果,其實有一些健康的模糊性。」他說,「我們看到了趨勢的變化,那是我們在過去四五年所沒有看到的。」而且,在英語以外的一些語種中,人們對維基百科的參與率出現了上升。
用戶參與的廣泛性和多樣性,其重要程度不應該被低估。顧名思義,維基百科一直在不斷變化(譯註:Wiki本意是「快點」)。隨著參與編輯的人數變少,小團體就更容易主導那些變化了。「如果我們沒有一組多樣化的聲音來撰寫維基百科,沒有從不同的人的角度來添加內容,也不去討論應該覆蓋哪些內容項,那麼我們最終得到的將是一種被少數人主導的知識來源,無法代表大多數人。」哈爾菲克說,「對於我們文化的發展方式,那可能產生實實在在的破壞性影響。」
維基媒體基金會的一間辦公室。
少數人的力量
即使維基百科達到了新的平衡,但這家網站不得不在其他領域面對小團體問題。正如哈爾菲克所言,不管社群規模有多大,權力往往都會集中到少數人的手上。「在這個問題上,我指的是整個人類歷史。」他說,「有一個概念叫作『寡頭統治鐵律』(The Iron Law of Oligarchy)。每當你擁有大量資源和大群對資源感興趣的人,最終總是由一小群人掌握了大部分資源的控制權。」
這就是巴格利在過去所抱怨的問題。維基百科被設計成由志願編輯者享有的民主體制,但一些編輯者最終掌握的權力總是多過其他人。巴格利說,那些最擅於政治權術的人更有機會在網站的文章中夾帶自己的私貨。「最終被選出來的代表不是那些可以貢獻出最佳信息的人。」他解釋說,「而是能夠玩轉維基百科政治的人,他們能夠召集合適的人為自己提供支持。」
這方面有一些極端的例子,包括某個著名邪教頭目的信徒修改內容,以確保維基百科不把他的邪教視為邪教。然而,這樣的把戲還是能以某種微妙的方式得逞。所以巴格利才會繞開維基百科上那些具有爭議的話題。
他說,由於維基百科採用匿名制,這種現象變得更加嚴重。由於編輯者不必署上自己的真實姓名,他們可以把自己的真實意圖隱藏起來,而且更加有可能做出不當行為——就跟網絡上其他地方的匿名者一樣。「當人們不用對自己的言辭負責時,他們往往會肆意妄為。」巴格利如是說。這就是為什麼Facebook這樣的網站要求實名制。
不過,就像維基百科世界中的其他事情一樣,這裡也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編輯者被要求提供真實姓名,很多人就會離開維基百科,而下滑趨勢又會重新開始。在維基百科佔主導地位的都是些老資格的網民,那些人仍然堅決信奉網絡匿名的理念。
縮小性別鴻溝
即便如此,更大的問題還在於維基百科的性別鴻溝,該網站的編輯者中男性比例仍高達85%。「女性使用網際網路的方式不同於男性,這種差異包括男女在高衝突領域的行為方式。」哈爾菲克說,「這可能是我們難於找到女性編輯者並留住她們的原因之一。」
當然,這種性別失衡也會對網站內容造成扭曲。它可能會影響到個別文章,也可能是一系列文章。不過,哈爾菲克和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其他人也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在過去的一年中,該基金會發起了一個名為「Inspire」的項目,旨在鼓勵女性參與維基百科的編輯工作。
這些項目的用意是好的,但問題的癥結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資源有限。在網際網路十大網站中,谷歌、Facebook以及亞馬遜都擁有龐大的人力物力可供驅使,而維基媒體基金會卻是一家學術性很強的非營利組織。在很多方面,變革是緩慢的。
當然,非營利性質也有其天然的優勢。維基百科沒有廣告,它不會收集關於我們上網習慣的數據。它把權利賦予人民——至少理論上是這樣。其結果是,維基百科成為了《大英百科全書》或《世界圖書百科全書》(World Book)永遠無法替代的信息來源。「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網站屈指可數。」巴格利說,「而我開始相信,世界因維基百科變得更美好了。」
造就:致力於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造就小編號:zaojiu7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造就(xingshu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