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7年牛頓發現任何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m2表示兩個物體的質量,r表示它們間的距離,則物體間相互吸引力為F=(Gm1m2)/r,G稱為萬有引力常數也可簡稱為引力常數。
萬有引力適用於一切物體,包括人本身,我們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應該就是萬有引力的產物。太陽都能吸引地球等眾多行星圍繞它圓周運動,為什麼不會把人和地球上各種物質吸引上去?地球在自轉的的時候人為什麼不會被甩出去?地球中心密度一定巨大,導致吸引力巨大,這也是太陽的地球之間的引力遠遠大於太陽和人之間的引力,而且太陽和人之間的引力遠遠小於地球和人之間的引力。如果地球密度是一樣的話,地表的物體一定會飛向太陽。這也是打通地心失敗的原因,越深密度越大,以至於現在科技很難打穿。夜晚我們的朝向轉向地球與太陽的另一側,而白天我們在它們之間,所以晚上我們的體重是它倆引力的和,白天是它倆引力的差。當然了還有很多其他星體和人體自身進食消化的幹擾,但是其他星體和地球比距離太遠,和太陽比質量太小,所以其他的物體暫時忽落不計了。為了排除幹擾,我們用一個定值物體測試一下,比如汽車中午和午夜重量會不會有細微差別?這個差和太陽引力有沒有直接關係?地球對於太陽系相當於太陽系對於銀河系,同理銀河系對於宇宙,還有沒有更大級別?距離將我們限制在了這個未知的空間裡。
向更大級別研究已經出現了瓶頸,更小級別研究也出現了瓶頸。現在對最小級別的研究到了夸克級別(質子和中子級別),然而原子核內的質子和中子的引力又是由何而來?先賢認為來自於「膠子」,膠子分為三種,帶正電、帶負電、不帶電。那麼構成膠子的物質又是什麼樣?無法再放大,已經到了放大和研究的極限。那麼我的猜想來了,我們能研究的物質也是三種狀態,帶正電,帶負電,不帶電,和膠子是一樣的,那膠子是不是也是由一些基礎更小的物質組合而成,只是我們現在科技的局限,沒有辦法研究到更小級別?真正基因的組最小單位我們還沒有發現,我們現在所掌握的知識某一段或者現在所研究的只是構成物體比分子更小的一個級別,離創造萬物還差很多級別。我的猜想是構成萬物最基礎級別物質,一定是單一的,只具有正或者負電的,根據他們正負數量的不同組合形成萬物,破解了這個最小單位,我們就能破解世間萬物的奧秘。
最小級別猜想,最小級是一種微笑粒子,有很強正負吸引力的一種,有它們不同數量組合成不同物質,顯現不同特性。當然組合也是和宏觀一樣的道理,吸引力,向心力,組成動態平衡的一些物質。如果人類科技可以人為調整基礎物質的數量,運轉軌跡,那麼就掌握了生命和萬物的奧秘,甚至可以創造出地球上從未有過的新物質,新生命。
黑洞猜測,物質不滅思想,黑洞引力足夠大,將一切都吸引過去,會不會是由於黑洞中心基本物資足夠多,萬有引力足夠大,吸引一切可用物質,但是它也會有極限,當物質足夠多,它會不會再生出新星球?
光有沒有質量的猜想,太陽核爆炸把光給崩出來,落到地球上的光有沒有質量?我認為是物質就會有質量,那麼光速那麼快,如果有質量不是比子彈厲害多了。這樣根據能量守恆E=mc來說,它有多快就有多輕,到大氣層還會被減速。光子能傳播能量,構成光子的基本物質一定是不平衡的,有向平衡發展的趨勢,所以攜帶能量。那麼光子一定不是構成物質最小級別。
那麼說了這麼多他們和萬有引力有什麼關係呢?我的猜想萬有引力是任何兩個物體都有的,我們現在看似穩定的物體可能是一個動態的穩定,至今也沒找到構成物體的最基礎物質,找到的都是基礎物質組合後的產物。我們知道分子內一直是運動的,電子繞原子核旋轉,那構成物質的基礎物質是不是也是一直在運動狀態下動態平衡,我們破壞了這種動態平衡就會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物質?那麼這種分子甚至更小級別動態平衡的過程會產生一定的引力,也就是萬有引力。
拋磚引玉,歡迎發表不同見解。
宇宙組成的遐想——太陽系會不會是宇宙的一個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