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文物理科學界目前對暗物質與暗能量的研究和猜想或認知度
1.暗物質:暗物質(Dark matter)是理論上提出的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又不屬於構成可見天體的任何一種目前已知的物質。目前被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為,組成暗物質的是「弱相互作用有質量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 WIMP)。其質量和相互作用強度在電弱標度附近,在宇宙膨脹過程中通過熱退耦合過程獲得目前觀測到的剩餘豐度。
2.暗能量:暗能量是驅動宇宙運動的一種能量。它和暗物質都不會吸收、反射或者輻射光,所以人類無法直接使用現有的技術進行觀測。
3.暗物質與暗能量:人類到目前為止對宇宙的研究表明:27%的宇宙是由暗物質組成的,暗物質就像膠水一樣把所有物質連接在一起。新的一項研究發現,一部分暗物質正在消失,而導致他們消失的原因則是暗能量。 暗能量很有可能在消耗著暗物質,如果這一推論正確那這種現象將對宇宙的未來產生重大的影響。暗能量和暗物質並不會吸收、反射或者輻射光,所以人類無法直接使用現有的技術進行觀測。於是研究測試它們的性質變得十分困難。天文學家們一直以來通過觀測一些宇宙結構和物質受引力的影響以及能夠探測到的輻射來研究這一概念。這項研究是基於宇宙時空的基本性質。在宇宙層面上來看還能揭示它的命運。如果暗能量真的持續吞噬暗物質的話,那我們的宇宙最後就會成為一個近乎絕對的虛無。暗物質在宇宙中的作用就相當於一個框架,如果不是因為暗物質我們所見到的星系們就不會在今天的位置。目前的研究表明暗物質很可能在被消耗,我們宇宙框架的成長隨之變慢。
【註:上述內容參考摘錄來源於百科】:
暗物質
https://baike.sogou.com/v256785.htm;jsessionid=A166DC6F8A4C7C00A1615E76498B9BA3
暗能量
https://baike.sogou.com/v356325.htm
第二,我國易學先賢千百年來對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推斷論,或許能夠幫助我們走出目前的猜想「死胡同」
中國古代有一部研究佔測宇宙萬物變易規律的典籍《易經》,又稱《周易》。一些對《周易》不太了解的人,總是把《周易》跟陰陽風水先生和迷信完全捆綁在一起,其實,《周易》的數學光輝和宇宙觀及辯證哲學範疇是偉大的。之所以被後人稱為群經之首,中華文化之根源,幾千年來,雖幾經曲折,但一直延續到現在,就是因為它博大精深、包羅萬象。
一是數學性。現代計算機的二進位碼只有0和1兩個數碼的邏輯運算,與「周易」的二進位數學性和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發明的二進位相吻合,並且《周易》八卦可以用萊布尼茲發明的二進位來解釋。
二是辯證性。《周易》「言易道周普——日月之道普照周天」的說法,意《周易》講的是日、月、天、地、人及萬事萬物辨證運動規律。單從「周易」字面上簡言理解,「周」表示天、地、日、月周而復始地運動;「易」表示日、月、天、地、人及萬事萬物。「周易」就是對周而復始地運動著的日、月、天、地、人及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和辨證關係不斷地進行觀察、總結、研究、運用(實踐)及發展著的一部哲學範疇的經典書籍,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
三是《周易》最重要的「陰陽五行」學說,或許是宇宙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王經石在《太極圖譜解析》中說:「五是自然界中五種物質、五種能量、五種氣場,而『五』 相互作用產生運動,稱為『行』,五和行合起來就 是『五行』。五行生剋是代表物質、能量、信息的演化形式,它是樸實的世界觀與自然科學」。如果要清楚地認識五行的真實本質,必須從陰陽的變化規律中找尋。在《陰陽的變化規律》中指出,陰陽變化規律有一個規範性的程序化過程,共分為:「陰消陽長、重陽必陰、陽消陰長、重陰必陽」四個步驟,在陰陽的變化規律中,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陰陽相互消長;二是陰陽相互轉化。同時也指出,陰消陽長和陽消陰長都為一個量變過程,特點是雙方的量變可以引發整體的質變;重陽必陰和重陰必陽都同為一個質變過程,特點是雙方的質變轉換會引發雙方量變趨勢的改變;在陰陽的運動變化規律中,存在幾個非常重要的具有標定作用的坐標點,它們分別為兩個陰陽平衡點和兩個陰陽極限點,兩個陰陽平衡點都顯示為雙方在量上的對等均衡,兩個陰陽極限點都顯示雙方在量上發展的最大極限。
陰陽運動變化規律中的兩個平衡點和兩個極限點,共同構成了一個可以標定陰陽運動變化全過程的坐標系統,將四個標定點用擬物化來表達,從便成為了四象產生來源。那麼,陰陽的變化規律又是怎樣生化出五行的呢?
從陰陽的變化規律中可以看到,陰陽相互作用產生的不同狀態只有五種:一是陰消陽長狀態;二是陽消陰長狀態;三是重陽極限狀態;四是重陰極限狀態;五是陰陽平衡狀態。這五種狀態就是五行的真實本質。
在陰陽的運動變化過程中,陰陽平衡點有兩個,一個在陰消陽長過程之中,一個在陽消陰長過程之中,這說明在整個陰陽運動變化中,陰陽平衡狀態也有兩處,為什麼在四象中要將兩個平衡點分開來用,而在五行中卻要將兩個平衡狀態合二為一?原因並不複雜,在四象坐標中,兩個陰陽平衡點的狀態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平衡點前面與後面的變化,作為一個坐標中的標定點,平衡點在坐標中起到的是界定作用,但在五行中,兩個平衡點顯示的狀態都相同,但這個平衡狀態不起什麼標定作用,只是作為一種性質狀態,所以兩者可以合併為一。
【註:上述內容參考摘錄來源於百科】:
《太極圖譜辯證解析》https://baike.sogou.com/v103708.htm?fromTitle=%E4%BA%94%E8%A1%8C%E5%AD%A6%E8%AF%B4
第三,對宇宙間存在所謂「暗物質、暗能量」之說的不同看法與對新世界的猜想
1.宇宙間只存在有形物和相對空間,不存在暗物質。有比喻:水可以撐船、空氣可以飄物;有猜想:支撐宇宙間萬物的物質是不可見的暗物質。前面的比喻順理成章,對於「暗物質」的猜想小編不太認同。因為空間就是相對空無,宇宙空間的有型物體在移動的時候只存在「萬有引力」的阻力或助力,並不存在任何不可見物質或物體的障礙。假如沒有「萬有引力」的存在,任何物體或物質都會不受宇宙內相對空間的阻礙而自由飄浮或靜置,如同太空空間站內的飄浮物。
2.宇宙間有形物質才是能量產生的基礎,不存在暗能量。宇宙間的任何能量都是來源於能夠產生能量的物質,因為宇宙空間是相對空無的,沒有產生能量的基礎物質源「暗物質」的存在,所以同樣不會存在「暗能量」。
3.宇宙間物體的自然運動,都是引力運動,不存在所謂「暗能量」的驅動。宇宙間的有形物體,假如是獨立個體存在於相對空間內、則是相對靜止不動的,當出現受相鄰外界物體的引力足夠大時,它便附庸於引力源物體,並圍繞著引力源物體周而復始地公轉和自轉,所以形成了目前的一個個星團、星系。隕石墜落在地球上面的情況,也說明了是該隕石墜落地球之前它所附庸的原動力速度快和旋轉弧度大到正好與地球相交才出現的狀況。所以,不存在暗能量驅動宇宙運動的能量。
4.宇宙間可能存在另外一個或者多個類地球和生物生命體。地球之外,可能存在的新世界或許更美好,但是由於宇宙間不存在人們所猜想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支持,如果發掘不出新的更大更多更長久的新能源的話,就目前僅僅依靠有限的自發力和藉助其它星體引力和慣性能力,我們是飛不出能力所限定的圈子的。所以,對地球之外的新世界,目前我們只可以去不斷想像。
2020.6.6金田【第三,不同看法和猜想。文章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