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總指揮:多種方法測量珠峰高程,技術國際一流

2020-12-04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登峰測極|現場總指揮:多種方法測量珠峰高程,技術國際一流

&nbsp&nbsp&nbsp&nbsp記者 王萬春

&nbsp&nbsp&nbsp&nbsp5月2日,定日縣白壩村,劉站科最近一直睡不著。作為擔綱2020珠峰高程測量單位的副總工程師,臨近衝刺的階段,「挺有壓力,晚上總想事兒,不過我們的技術質量要比2005年上一個檔次,我是有這個自信、有底氣」。

&nbsp&nbsp&nbsp&nbsp2020珠峰高程測量的國測一大隊隊長、現場總指揮李國鵬也認為,國測一大隊代表了我國大地測量的最高水準,我國的國土面積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縱深越大,對測繪技術的要求就越高,「所以我國的測繪技術在國際上肯定是一流的,能確保此次珠峰高程測量沒有問題」。

&nbsp&nbsp&nbsp&nbsp現場總指揮:我國測繪技術國際一流

&nbsp&nbsp&nbsp&nbsp2020年3月初,先期隊員抵達拉薩後開始了前期的準備工作。

&nbsp&nbsp&nbsp&nbsp劉站科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介紹,前期主要是與邊防、林草、氣象、國土、通信、外辦等多個部門的協調,物資運輸、設備調試安裝、前期勘查等工作,「因為疫情也帶來一定的困擾」。

&nbsp&nbsp&nbsp&nbsp劉站科作為一大隊副總工程師,從接到任務起,他著手實施方案設計,「人員沒有就位實地踏勘不深入,在設計時紙上談兵,老擔心跟實地情況不一樣」。

&nbsp&nbsp&nbsp&nbsp劉站科介紹,此次珠峰高程測量,通過前期的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等高程控制網的方法,把黃海水平面的數值一一傳遞到拉薩—日喀則——定日縣—珠峰腳下,再通過布設的6個交會點,把高程數值傳遞到珠峰峰頂,通過在峰頂豎立的紅色覘標,測邊測角,用三角測量方法計算珠峰的高程,這只是其中的一種測量方法。

&nbsp&nbsp&nbsp&nbsp除了這種經典傳統的測量方法,還有現代的測量方法也被運用於此次珠峰高程測量。

&nbsp&nbsp&nbsp&nbsp據國測一大隊隊長、現場總指揮李國鵬介紹,現代的測量方法包括衛星定位系統的GNSS測量。此次,測繪隊員通過衛星接收機,連結到我國的北鬥系統、美國的GPS、歐洲伽利略、俄羅斯格洛納斯等,通過衛星定位坐標的大地高程,最後換算成海拔高程,「上去一次不容易,我們的設備也具備連結多星系統數據的功能」。這種衛星接收機,在最多時可連結太空90多個衛星。

&nbsp&nbsp&nbsp&nbsp另外一種非常重要的測量是重力儀測量重力。李國鵬介紹,2005年時,重力測量達海拔7790米處,已打破世界紀錄,重力數據對珠峰的高程改動糾正非常有意義,「我相信這次會再次打破紀錄,極有希望衝到峰頂測量重力。」

&nbsp&nbsp&nbsp&nbsp還有雪深測量。李國鵬說,1975年時測得峰頂雪深是92釐米,2005年時測得雪深是3.5米,此次的雪深探測設備完全是在國內雷達探測設備的基礎上結合改造而成。

&nbsp&nbsp&nbsp&nbsp困難:實際地形跟2005年測量時不一樣

&nbsp&nbsp&nbsp&nbsp劉站科說,此次珠峰高程測量,前期在交會點的選擇是基於2005年測量的成果,做設計時考慮沿用2005年的6個測量交會點,「我們想比對一下看,這6個點有沒有變化,變化了多少」。一般情況下,在大地測量工作中,需要通過多個角度、多種手段來確定地形的高度,需要多餘的觀測量,從多個角度最終確定1個珠峰高程,從多個角度測量算出的值是最準確的。在理論上,測量的交會點應均分分布在珠峰的四周呈網狀,但因為受地形的影響,只能保證從視覺來看珠峰峰頂時沒有遮擋,「從現有的6個交會點位置來看最為合適,在最終測算時至少要保證3個交會點有測量數據,目前情況看來,6個點都沒有問題。」

&nbsp&nbsp&nbsp&nbsp珠峰大本營現場指揮部裡的地圖顯示,目前的上述6個交會點有海拔5200米的大本營和分布在絨布河谷兩側的Ⅲ7(海拔5700米)、中絨布、西絨布、東絨2,到最高的東絨3(海拔6000米)。

&nbsp&nbsp&nbsp&nbsp劉站科的擔心並不多餘。就在隊員們先期尋找2005年的6個交會點時,發現此次地形跟2005年的實地真不一樣,其中中絨布交會點,因地形變化無法直接找到,只能另行探索布設,最後選擇在冰川上。劉站科說,這是因為2015年的尼泊爾地震等地殼運動使得地質地貌發生位移變化,且全球氣候變暖致使冰川消融,有的地方消融上百米,原來可能是整個冰川,現在可能是整個冰川移動了,冰川消融後找不到原先的路,「沒有路過不去,這給實際的觀測造成很大的困難,只能用三角高程測量、高程導線測量,就沒有按我們原先的設計規劃那麼簡單地去很快完成。」

&nbsp&nbsp&nbsp&nbsp在此背景下,隊員們在複雜的地形裡作業,頭暈頭疼、走路喘氣是常態,如果遇到突發地質災害或暴風雪等惡劣天氣時,也只能往下撤。澎湃新聞此前報導,此次珠峰高程測量,將由兩名測繪隊員跟登山隊員一同衝頂,以獲取更豐富精準的數據。劉站科說,重力組的隊員康勝軍他們在重力測量時,在交會點遭遇到暴風雪,與同行的嚮導走散,只能等暴風雪過後才能返回營地。

&nbsp&nbsp&nbsp&nbsp劉站科說,所有參加珠峰高程測量的隊員都經過了嚴格的選拔,尤其是衝頂隊員,「沒有選到的隊員,表達出了羨慕和遺憾」。

&nbsp&nbsp&nbsp&nbsp此前,精密工程測量中隊的隊員鄭林告訴澎湃新聞,他們在前期選擇搭建營地和布設交會點時,在海拔6000米之上的東絨2、東絨3他的血壓高達200,這讓他不得不往下撤,「太遺憾了,因為身體原因,只能在大本營工作」。

&nbsp&nbsp&nbsp&nbsp5月7日,澎湃新聞記者從前線獲悉,測量登山隊的30多名隊員於6日中午從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出發後,按計劃已於5月6日晚上順利抵達5800米的過渡營地,7日當天他們向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進發。

相關焦點

  • 登峰測極|現場總指揮:多種方法測量珠峰高程,技術國際一流
    2020珠峰高程測量的國測一大隊隊長、現場總指揮李國鵬也認為,國測一大隊代表了我國大地測量的最高水準,我國的國土面積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縱深越大,對測繪技術的要求就越高,「所以我國的測繪技術在國際上肯定是一流的,能確保此次珠峰高程測量沒有問題」。現場總指揮:我國測繪技術國際一流2020年3月初,先期隊員抵達拉薩後開始了前期的準備工作。
  • 為世界之巔高程測量「刷新」珠峰高度!
    他們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安大學雙聘院士、大地測量學家、地測學院楊元喜教授,測量現場總指揮李國鵬校友,技術負責劉站科校友,還有分別負責重力測量、天文測量等工作的趙丕、孫文亮、張偉琪校友。「在出發儀式現場,國測一大隊隊長李國鵬作動員講話將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鐫刻在地球之巔!」
  • 珠峰「身高」怎麼測?揭秘珠峰高程測量
    經常聽到有人成功登頂珠峰的消息,怎麼登頂測量這麼艱難?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前線總指揮李國鵬說,業餘登山和測量登山承載的使命和任務完全不同。「登頂的8名隊員攜帶了超過20公斤的儀器,在峰頂工作了150分鐘,這是普通登山隊很難做到的。」李國鵬說。高程測量將綜合運用GNSS衛星測量、雪深雷達測量、重力測量、天文測量、衛星遙感等多種技術。
  • 一文回顧,2020珠峰高程測量
    在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中,我國採用傳統大地測量與全球衛星定位測量結合的技術方法,並首次在峰頂利用雷達探測儀測量冰雪深度,測得珠峰巖石面高程為8844.43米。 2015年4月,尼泊爾發生8.1級大地震,對地球局部地區地表形狀、地貌產生顯著影響,珠峰高程有何變化成為各國關注的科學問題。世界期待一個權威的答案。
  • 中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實現技術突破
    我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實現技術突破頂著嚴寒與風雪,憑藉纜繩和鋼梯,5月27日11時,我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攻頂隊員次落、袁復棟、李富慶、普布頓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羅布、洛桑頓珠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完成了峰頂測量任務。
  • 我國成功登頂珠峰測量 精確高程有望8月公布
    中廣網5月23日消息 紅色測量覘標豎立在地球之巔,珠峰腳下的6個交會測量點同時展開峰頂聯測;GPS測量設備、冰雪深雷達探測儀在峰頂開始工作……22日上午11時零8分,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迎來決戰時刻:我國登山測量隊員成功登頂,珠峰測量順利展開。
  • 2020珠峰高程測量正式啟動
    人民網日喀則4月30日電(記者谷業凱、袁泉)人民日報記者谷業凱、袁泉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進行現場報導:4月30日下午3時,2020珠峰高程測量首場新聞發布會在珠峰大本營召開,2020珠峰高程測量正式啟動。
  • 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 5G見證珠峰新高度
    ,通過中國移動5G網絡與全世界實時共享這一喜訊,並讓所有人以前所未有的角度和方式見證攀登者登頂和高程測量過程。登山隊員在珠峰峰頂通過中國移動5G網絡撥通了電話,與在珠峰大本營的登山總指揮王勇峰實時連線,並表示「峰頂5G信號特別好」。至此,中國移動依託覆蓋珠峰峰頂的5G網絡,獨家全程圓滿完成珠峰高程測量通信保障工作。
  • 「2020珠峰高程測量」外業作業結束 測量團隊答記者問
    央廣網北京6月2日消息(記者周堯 普布次仁)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20珠峰高程測量」外業作業圓滿結束。這次珠峰測高有哪些技術創新與突破?隊員們帶回來的數據質量如何?6月1日下午,「2020珠峰高程測量」活動總指揮、國測一大隊隊長李國鵬等人就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5月27日,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攻頂隊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並完成峰頂測量任務,在經過兩個多小時測量之後,2020珠峰「測身高」外業作業圓滿收官。李國鵬介紹:「5月28日晚上,測量登山隊員把珍貴的峰頂測繪數據帶下來,我們目前看到的數據質量高、非常安全。」
  • 三問2020珠峰高程測量:「載入史冊之舉」如何締造?
    近日,2020珠峰(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活動現場總指揮,中國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簡稱「國測一大隊」)隊長李國鵬在西藏拉薩接受專訪時表示,「這次珠峰高程測量一定也會載入史冊。」2020珠峰高程測量有何新突破?「珠峰高程測量幾乎用到大地測量所有的理論和方法,體現了時代科技發展的最高水平。」
  • 珠峰新高程是如何算出來的
    12月8日,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公布,為8848.86米。珠峰長高了嗎?怎麼測算出來的?和以往的測量相比,「新」在哪裡?就此,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此次珠峰實地測量和數據處理相關人士。我國先後於1975年和2005年成功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1975年珠峰高程測量,我國首次將測量覘標矗立於珠峰之巔,並精確測得珠峰海拔高程為8848.13米。
  • 追夢赤子心 傲然凌絕頂——記二〇二〇珠峰高程測量
    在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中,我國採用傳統大地測量與全球衛星定位測量結合的技術方法,並首次在峰頂利用雷達探測儀測量冰雪深度,測得珠峰巖石面高程為8844.43米。  2015年4月,尼泊爾發生8.1級大地震,對地球局部地區地表形狀、地貌產生顯著影響,珠峰高程有何變化成為各國關注的科學問題。世界期待一個權威的答案。  2019年,尼泊爾開展了本國首次珠峰高程測量。
  • 珠峰測量丨關於中國的珠峰高程測量
    從1852年開始,不同的國家開始對珠峰高程進行測量。珠峰到底有多高?歷來引世人關注。回顧珠峰峰頂高程的測量歷史,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測繪工作者已對珠峰進行過6次大規模的測繪和科考工作。1966年、1968年我國兩次對珠峰高程進行測定,建立了高水平高質量的測量控制網,開展了三角、水準、天文、重力、物理測距、折光試驗等測量工作。
  • 帶隊完成珠峰高程測量 國測一大隊隊長李國鵬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
    華商報記者了解到,李國鵬帶領技術團隊,緊盯科技前沿,不斷轉化發展動能,在他的主導下,國測一大隊先後承擔了一系列科研項目,榮獲國家及省部級多項測繪科技進步獎及優秀測繪工程獎。2020年,他所參與科技項目「中國高精度數字高程基準建立的關鍵技術及其推廣應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成果躋身世界一流行列,廣泛用於國土、規劃、水利、交通等領域。
  • 2020珠峰高程測量正式啟動
    本報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楊舒從2020珠峰高程測量首場新聞發布會獲悉,2020珠峰高程測量正式啟動。測量登山隊由國測一大隊和中國登山隊組成,目前正在進行登山適應性訓練和高海拔測量技能操練,計劃在5月開展登頂測量。高程測量即海拔測量。
  • 珠峰「身高」怎麼測?六問揭秘珠峰高程測量
    為準確測定珠峰峰頂巖石面高程,登頂隊員還需要在峰頂利用冰雪探測雷達設備,對冰雪層厚度進行準確探測。   因此,珠峰高程測量,是一項採用了多種測量技術的綜合性測繪工程,再經過精密的數據處理計算,最終獲得珠峰峰頂高程,即大家常說的「高度」。   釋疑二:珠峰「身高」怎麼算?
  • 珠峰長高了還是變矮了?中國第三次高程測量的技術才是硬核
    中國曾經於1975、2005年兩次對珠峰高程測量。今年也是中國首次精確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這次的珠峰高程測量測什麼?意義在哪裡?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黨亞民解釋,重測珠峰高程主要有兩個原因:珠峰高度一定發生了變化;珠峰測量技術也有了大的飛躍,新技術可以明顯提升珠峰測量精度。
  • 測量珠峰高度 攀登科技高峰!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公布
    傳統與現代技術結合 數據分析精度提升 此次珠峰高程測量既採用了傳統測繪技術,也用到了綜合現代測繪技術,數據分析過後,珠峰地區基礎數據解析度、質量、時效性都較以往有較大程度提升,北鬥系統在珠峰地區可以獲得同GPS精度相當的數據,珠峰及周邊地區重力水準面精度也較
  • 何時公布測量結果?專家詳解珠峰高程測量15問
    黨亞民(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研究所所長): 我國先後於 1975 年和 2005 年兩次成功完成珠峰高程測量。1975 年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員立起的 3.51 米高的紅色金屬覘標,測量隊員用傳統三角交會的方法進行測量,精確測得珠穆朗 瑪峰的海拔高程為 8848.13 米。
  • 珠峰高程測量為啥一定要靠人登頂?測量意義何在?
    焦點一:為何一定要靠人實地測量? 攀登珠峰是具有風險的任務,高程測量為什麼不能通過測繪技術和高科技設備,必須要靠人來完成?相關測繪專家表示,目前的技術手段尚無法確保測量型無人機或機器人在峰頂作業。有了覘標,我們在山腳下布設的觀測點就能更精確地照準峰頂的測量目標,從而測得精確的角度和距離。」他說。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黨亞民表示,目前,利用衛星遙感技術測量峰頂高程的精度,遠低於大地測量方法,而且只能測出雪頂的高程。珠峰高程測量將綜合運用GNSS衛星測量、雪深雷達測量、重力測量、天文測量、衛星遙感等多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