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青山/文
在這篇文章開始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假設:
如果保本基金重現江湖,封閉期延長至10年,保證給你100%以上的收益率,對這樣一隻加強版保本基金,你會投資多少?
要知道,10年下來100%的收益率,折算下來的年化收益率高達7.18%,這遠遠超出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對於這樣一個理想中的理財產品,筆者在對身邊的朋友做調查時,很多人很不感冒,「10年時間也太長了」、「100%是不是有點少」…
如果換一種形式,把這筆錢分成10份,每年投進去1/10,同樣是十年後收益翻倍,這樣你能接受嗎?不少朋友都表示「這種可以」、「這種好」、「這有點像分期付款一樣」…
熟悉基金行業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了,這其實有點像「直接買基金」和「定投基金」這兩種形式,10年間100%的收益率在過去10年已經可以輕鬆達成。
只不過,在現實情況中,絕大多數基民都在用「直接買入」,「基金定投」幾乎無人問津。
為什麼基金定投不受待見?
這些年來,眾多基金公司、代銷機構一直在極力倡導基金定投,銀行理財經理也是不遺餘力,這麼多年過去了,為什麼選擇基金定投的人還是那麼少?
首先要說明的是,前面我們做的那個保本基金的假設,是以10年的投資周期為限定。這個十年的投資周期,能夠讓複利效應充分發酵,但是對投資者來說,10年的時間太長了。
所以,在剔除十年投資周期這個假設後,不少人都在吐槽「基金不賺錢」、「基金定投更不賺錢」云云。在論壇這樣的貼子下面,有一條評論被群起而攻之——「我定投基金10年都沒發言,你憑什麼說基金定投不賺錢?」
看到這樣一條評論的時候,我首先是覺得敬佩,真的有投資者帶著這樣的恆心,能夠定投一隻基金十年,繼而又理解了這位投資者,這樣的心態看到網友那些兇惡的回帖,肯定也是淡然一笑,不會放在心上。
但對於大眾而言,真正認可基金定投、在基金定投中獲得理想回報的還是少數。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真總結了一下,主要原因無外乎以下三個:
第一,大家並沒有把權益基金當成是理財產品,更多的是「炒基金」的概念,多投資者還是大多選擇在某個時間大手筆買入,一有風吹草動,又大手筆賣出,情緒波動太大;
第二,投資者持有基金時間太短,未能充分體驗到複利效應,在這一點上,無論是「直接買基金」還是「定投基金」都是如此,甚至有投資者追漲殺跌了虧了錢;
第三,基金定投沒有一個可靠的預期收益標準,很多投資者都知道銀行理財的年化收益大概是5%,偏股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大概是16.8%,大家會為這個預期收益率買單,但定投基金的年化收益、歷史業績表現不會被計算出來寫在宣傳材料中。
這也使得基金定投陷入一個很尷尬的處境,即賣基金都說這種形式好,但買基金的卻覺得這形式「花裡胡哨」的,具體怎麼好也看不出來,然後給基金定投發了一張「好人卡」。
基金定投年化收益率更高!
公募基金走過22年,目前最新管理規模已經逼近17萬億元。
要在短時間內讓本來就不被廣泛接受的「基金定投」走進尋常百姓家談何容易,投資者教育工作、宣傳工作還需繼續進行。
目前來看,基金銷售機構、銀行理財經理在宣傳基金定投時,仍存在著幾點誤解或誤區,不利於讓廣大投資者更好地接受這種形式的基金購買方式。
首先是「基金定投不如直接買基金賺錢」的誤解。相比直接大手筆買入基金產品,基金定投不需要投資者直接拿出所有的資金,而是在每個月/周支付少量的資金,持續投入,就像「分期付款」的形式,這樣的分批投入的形式比直接投入收益率要低嗎?
我們來看這樣一個例子,假如小明在10年前買基金,準備投入12萬元。他有兩種選擇:第一種,12萬元全部在第一天買入;第二種,每個月投入1000元,一直投10年。
到十年後的今天,小明能有多少收益?不妨以博時滬深300指數基金為例,對比一下兩種策略的最終受益情況:
方案一,小明最終能夠贖回的金額是28.94萬元,總收益率141.19%,年化收益率9.2%;方案二,小明最終能夠贖回的金額是21.19萬元,總收益率76.62%,年化收益率10.96%。
看看我們得到了一個怎樣的結果!
基金定投下來,年化收益率竟大大超過一次性投資,定投十年下來的總收益率也有76%,最早投入的1000塊已經變成了現在的2412塊,這就是複利的力量。
主動權益基金更適合定投!
還記得在三年前,我做第一篇基金報導選題時,走訪銀行網點的多位理財經理都給我推薦了基金定投的形式(可能是覺得我剛工作,盯上了),給我推薦基金定投的基金全部是指數基金。
現在回想起來,理財經理為什麼推薦指數基金進行定投呢?
首先一個原因是,對於一個新基民來說,一般不會直接拿出那麼多錢直接投入基金,基金定投可以綁定以後資金的持續投入;另一方面,是因為指數基金好上手、便於理解,但這絕不代表指數基金是最適合定投的。
近五年來,指數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24.61%,而主動權益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63.85%;近十年來,指數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115.35%,而主動權益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197.73%。
正是因為主動權益基金高收益、高風險的特點,才能夠更好地與基金定投「平滑波動」的優勢有機結合。所以在挑選權益基金進行定投時,肯定是選擇過往收益最高的基金進行定投,不必過分擔心其背後的風險。
讓我們站回2010年下半年的起點,挑選出3隻主動權益基金進行定投,分別是華夏大盤精選混合、華夏紅利混合和中銀中國,在過往三年的收益排名最高。
再選出3隻規模最大、最流行的指數基金產品進行定投,分別是華夏上證50ETF、易方達深證100ETF和博時滬深300指數A,這3隻指數基金在當時規模較高。
上述6隻基金產品,5隻基金的定投年化收益率都高於一次性投資年化收益,前3隻權益基金的整體定投收益也高於後3隻指數基金定投收益,已經足以說明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基金定投只適應於已經完成建倉的開放式基金。新成立基金、封閉式基金不能採用定投的方式,望投資者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