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 蜓 點 水
指蜻蜓在水面飛行時用尾部輕觸水面的動作。蜻蜓在平靜如鏡的湖面上款款飛旋, 不時地將細長的尾巴彎成弓狀伸進水草叢中,一點一點用尾尖點水, 湖面因此擴張開一圈圈波紋。就是俗話說的「蜻蜓點水」。蜻蜓真的是隨便「點水」玩嗎? 不是的,這是雌蜻蜓在產卵。卵直接產入水中,或產於水草上。卵孵化出來的稚蟲,稱為水蠆(chài)。水蠆常伸出勾狀帶爪鉤的下唇,捕捉水中小動物為生。水蠆長大了,爬上突出水面的樹枝或石頭,就羽化成一隻猶如空中飛龍的蜻蜓成蟲了。所以「蜻蜓點水」是蜻蜓生活中的自然組成部分—產卵、繁殖後代。人們通常借用「蜻蜓點水」比喻大家做事要深入,不要淺嘗輒止。也形容輕輕一吻。
「蜻蜓點水」和「走馬觀花」,都可比喻工作或體驗生活很不深入。常可通用。但「蜻蜓點水」偏重在「點」,指做事「一掠而過」、「不深入、不堅持」,而「走馬觀花」偏重在「觀看」。
近義詞:輕描淡寫、走馬觀花、浮光掠影
反義詞:腳踏實地、下馬看花
出處
唐朝·杜甫《曲江》詩:「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譯文:
唐朝·杜甫《曲江》詩:「蝴蝶在花叢中穿行,時隱時現。蜻蜓緩緩飛動,時而點著水面。我要對春光說,請與蝴蝶、蜻蜓一同流轉。須得片刻欣賞,莫誤時機。」
簡介:
杜甫,字子美,漢族,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故事
唐代長安的曲江池,每年春天三月三日帝王官吏、平民紛紛前來遊覽,而詩人們遊覽曲江歸來後常常要飲酒作詩。
唐肅宗李亨時期,杜甫當上八品言官"左拾遺"官職。因幫一個不該問罪的大臣說話而被李亨疏遠,他很苦悶,到曲江邊寫詩散心。其中《曲江二首》中寫道:「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詩的意思是:「但見蝴蝶在花叢深處穿梭往來,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飛,時不時點一下水。傳話給春光,讓我與春光一起逗留吧,雖是暫時相賞,也不要違背了啊!」
因「有感於暮春而作」,故暮春之景與惜春、留春之情融合無間。因「仕不得志」而有感,故惜春、留春之情飽含深廣的社會內容,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