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
致史蒂芬·霍金
——莎拉·侯
當我們被黑暗中的驚慌撫醒
我們的學生正試圖感知
那些我們熟悉事物的形狀
裂口中滲出的光子就像小徑上的灰狗
在它們投下的陰影中揭示了光的兩面性
在昏暗的實驗室牆上投射出條紋——
不再是粒子——
在波浪中向確定性道別
什麼在宇宙中是確定的
是超聲波儀發出的
像塞壬午夜哭喊般的聲音嗎
他們說
一列飛馳的火車發出的斷斷續續的亮光
將解釋為什麼時間膨脹得像一個完美的下午
預言平行線在黑洞中將相交
黑洞荒涼的地平線甚至星光
在其軌跡上彎曲不可避免
如果我們能想得這麼遠
那我們的雙眼難道還適應不了黑暗嗎
科學充滿詩意與浪漫
在看梁文道一篇關於黑洞的文章時,看見莎拉·侯給霍金寫的這首詩《相對》,當時第一感覺就是「哇,科學真的很浪漫」。我是個理科白痴,物理、化學等學科的成績一向不盡人意,對於這首詩中所提到的理論認知也只停留在名稱表面,僅此而已。但儘管這樣,我還是被此吸引。
詩的最後兩句「如果我們能想得這麼遠,那我們的雙眼難道還適應不了黑暗嗎」是這首詩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前兩天黑洞照片發布時,網上就發出一組眼眸與黑洞的對照圖,配文是「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回望你」,這是一種很奇妙的巧合。
宇宙是世界範圍的命題,如果我們可以看穿宇宙,窺視黑暗背後的存在,那就失去了畏懼,又如何不能適應黑暗。正是因為畏懼才更憧憬,有所懼才會有所為。
所以你看,天文學多浪漫,宇宙多浪漫,科學多浪漫。雖然我不懂「相對論」之類專業的概念,但不影響我對「黑洞」與「時空旅行」等科幻主題的興趣。畢竟我也是一個翻過《時間簡史》前十二頁的人(嘻嘻嘻),後面要找時間翻到最後一頁。
我於風雨之中等待你的到來
霧霾無法遮掩我的視線
黑暗也無法阻擋我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