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石探記博物科學館:億萬年前的小精靈穿越來啦!

2021-01-16 周末遊北京

你想在現實中實現穿越嗎?機會來了!

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新開了一家博物館——石探記博物科學館。

這裡的展品可不是只有圖片和文字,都是3D版,而且是真實的3D版——化石。

這些化石的來頭可都不小。先認識一下它們中的之最:

琥珀蝦

「琥珀蝦」距今約2280萬年前,它是全世界首次發現的真蝦類琥珀,來自墨西哥,琥珀中的小蝦在早中新世時期分布在墨西哥的紅樹林河口,被命名為「河口長臂蝦」。

數千萬甚至上億年前的生物如何實現「穿越」?只有一個途徑——成為化石。幸運地被一滴不經意落下的樹脂包裹,才能搭「時光膠囊」琥珀來到現世。

水生生物能被樹脂包裹的概率為幾億分之一,比買彩票中大獎的概率還低,而這隻小蝦就是那個無比幸運的「中獎者」。

科研人員推測,紅樹林邊有溪流,恰巧把小蝦衝上了岸,一滴樹脂恰在此時滴落,包裹住了這隻小蝦;也有可能是「當年小蝦受到了驚嚇,一躍而起,正好一滴樹脂滴落下來,將它『封存』」,最終形成了琥珀。不管怎麼推測,這看起來都太傳奇。

不管是哪種情況,這隻小蝦能穿越千萬年時光來到現在,太幸運!

恐龍「便便」和羽毛

恐龍骨骼化石,孩子們見得多了,在中國古動物館、中國自然博物館、中國科技館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但是,恐龍「便便」和羽毛化石,別說孩子們,可能我們大人也沒有見過。

在博物館裡,恐龍「便便」化石不是常見的「一坨」,一塊黑黑小小的長條狀,來自馬達加斯加。

至於形成原因,據科學家解釋,可能是因恐龍「便秘」,而且又是在乾燥的沙漠裡,所以才形成了化石。

世界最大蜥蜴琥珀

博物館裡還有一件鎮館之寶是一枚蜥蜴琥珀,這枚蜥蜴琥珀重達1416克,是目前世界上珀體最大的蜥蜴琥珀,來自緬甸,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

這些小動物雖然都已經不能動,但是能活靈活現地呈現在眼前已經是奇蹟。

還不打算帶著喜愛動物的孩子去參觀嗎?長知識,長見識,有可能一次參觀,就在孩子心目埋下一棵科學家的的種子喲!

相關焦點

  • 世界首枚蝦類琥珀在「石探記博物科學館」展出—新聞—科學網
    11月9日,中國科學家團隊在中關村圖書大廈正式開館的「石探記博物科學館」中,展出了一枚全世界首次發現的蝦類琥珀,它也是世界上現存報導的唯一一枚純水生生物琥珀化石。科學家因此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它來自2000多萬年前。 靈蝦現身 水生生物保存於琥珀中極為罕見。因為粘稠的樹脂一旦掉到水裡,是很難包裹水中的生物的。
  • 中關村圖書大廈:「自然交易大會」感受自然科學「魅力」
    8月23日下午,作為石探記第五屆自然交流交易大會活動中的一項重要活動,《馬達加斯加探秘》新書發布會在中關村圖書大廈四層的石探記博物科學館舉行。在《馬達加斯加探秘》中,石探記團隊的青年科學家們時而以知識淵博、態度嚴謹的學者形象出現,為讀者介紹科學知識。
  • 琥珀蝦、恐龍「便便」化石……來中關村這家書店覽盡地球五億年
    走進石探記博物科學館,不論愛好科學的老者,還是充滿好奇心的青少年,即刻化身為地球壯闊生命史詩的見證者,在半小時內一覽地球五億多年的生命變遷歷程。首個大型書店裡的博物科學館中關村圖書大廈四層,一個近三十平方米的空間。
  • 與科學家一起穿越馬達加斯加—《馬達加斯加探秘》北京、福州發布
    《科學家帶你走世界——馬達加斯加探秘》 石探記科學家團隊/著 定價:30.00元 出版社名稱:福建少年兒童《馬達加斯加探秘》新書發布會近日在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四層的石探記博物科學館隆重召開,主創團隊、出版單位、科學家大咖和媒體記者悉數到場,其中有石探記科學家團隊成員,也是本書的作者——陳睿博士、羅心宇博士,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林穎副社長(本書責任編輯),中關村圖書大廈黨支部書記、總經理關貴。
  • 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1億年前甲蟲
    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1億年前甲蟲時間:2019-12-21 22:35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厲害了少年! 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1億年前甲蟲 今天(12月21日)上午,中國科學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時代的新物種齒胸波眼甲Notocupes denticollis。
  • 「石探記」普洱太陽河自然學校揭牌成立
    核心速讀:石探記雲南普洱太陽河自然學校是以職業科學家為背景的自然教育培訓學校,由中國科學院、南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北京林業大學等國內頂尖大學和科學院所的幾十位知名科學家組成的石探記科學家團隊成為該學校的師資力量。
  • 石探記雲南普洱太陽河自然學校揭牌成立
    央廣網普洱8月18日消息(記者李健飛 通訊員王浩 劉倩) 8月16日,石探記雲南普洱太陽河自然學校正式揭牌成立,該學校依託雲南普洱太陽河國家森林公園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擁有石探記科學家團隊雄厚的師資力量,打造集自然導師培訓和青少年科學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自然教育基地。
  • 15歲高一學生在琥珀中發現上億年甲蟲,師出名門!
    該研究的科學團隊成員、石探記博物科學館館長劉曄表示:「這個琥珀化石的發現,讓我們發現在遠古時期,尤其是在恐龍時代的一個新物種甲蟲,讓我們了解恐龍時代的新物種,了解那個時期的甲蟲的樣子,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了解現代甲蟲的進化方向。」這個意義重大的發現,與一個15歲的高中生宋丞峻有關,這個琥珀原石就是在他的細心打磨之下面世的。
  • 半小時 穿越5億多年
    如今,這些蘊藏著各時期生物的「生命密碼」長卷被一個名叫「石探記」的科學家團隊收藏進了位於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四層的「石探記」博物館。博物館由來自中國科學院等頂尖科研單位的科學家們共同創辦。走進170平方米的「石探記」博物館,不論愛好科學的成年人,還是充滿好奇心的青少年,即刻化身為地球壯闊生命史詩的見證者,在半小時內穿越地球的生命歷史,一覽地球五億多年的生命變遷歷程。
  • 石探記科學家團隊在雲南普洱發現昆蟲新物種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石探記科學家在普洱國家森林公園拍攝到的刺蛾(供圖)&nbsp&nbsp&nbsp&nbsp
  • 穿越北緯三十度神秘意境,看5億年前石中生花
    觸摸著石頭上的花紋,仿佛還能夠聽到億萬年前的誓言就在耳畔,那一場邂逅,如今已被嫣紅的粉黛亂子草層層包裹,驚豔著整個深秋。 (文末繼續送福利,免費房車遊等你來領) 「世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您心中,一個在重慶酉陽」,關於酉陽,大多數人的熟知大概就是桃花源的落英繽紛罷了。
  • 探秘新加坡科學館
    新加坡科學館是享譽全球的頂尖科學館之一,擁有豐富的科學教育與展覽資源,七個展廳包括了850多個互動展覽。或許你覺得參觀一次兩次的科學館對孩子的影響十分有限,可是或許就是這一次科學館之旅,在你的孩子心中埋下一顆對科學求知慾的種子,激發他的探索欲望……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位於新加坡裕廊的新加坡科學館有哪些好玩的吧早在1969年,新加坡政府在新加坡科學理事會的倡議下,決定把國家博物館轉變為藝術和歷史博物館,並建立一個新的機構專門從事科技教育。
  • 京津冀首個「化石村」:穿越億萬年的時空隧道
    京津冀首個「化石村」:穿越億萬年的時空隧道  本報記者 豐家衛   實習生 曹彥語 通訊員 聞強  今春旅遊旺季,天津薊州鐵嶺子村第一次以新的名字迎接遊客。今年年初,自然資源部專家、天津古生物化石專家齊聚於此,為京津冀首個「化石村」揭牌,鐵嶺子村也因此成為全國第20個「化石村」。
  • 科學館年卡、機器人、恐龍化石……免費送!獅城辣媽有史以來最壕的操作~
    助力值最高的前3名,將獲得辣媽送出的科學館年卡一張!(價值108新幣,共3套)。 一張年卡可以讓全家一起出動!每張卡可帶5位家庭成員一起去!書籍內還配有23個有趣的科學視頻,掃描二維碼即可觀看,延伸傳統閱讀,讓孩子對知識的吸收更進一步!
  • 喊泉、蹦蹦雲來大茅啦!拓展關卡、神秘博物課,讓你國慶嗨翻天!
    十月的大茅  有兩個新朋友悄然而至  那些年 在抖音看過的網紅產品  在大茅都可以體驗到啦!  刷爆朋友圈的網紅新產品,釋放工作的壓力和學習的煩惱,在山水間大聲吶喊,喊的越大聲,水面上噴出的水花就會越高,是時候來比拼誰的肺活量更大了~
  • 博物內蒙古草原夏令營 2018再出發!
    博物內蒙古草原夏令營活動時間:2018年8月12日- 8月18日 (7天6晚)活動地點:內蒙古赤峰克什克騰旗達裡諾爾湖自然保護區招募對象:10—16歲少年兒童(單飛營)招募人數:00-11:00集合地點:北京中科院地理所 地理科學館一層交通方式:空調大巴為「博物粉」量身打造內蒙古草原夏令營,是《博物》團隊多年精心打磨而成的經典行程——各領域自然教育專家親自帶隊,更有當地保護區專家助陣,涵蓋動物、植物、
  • 廣州科學館爭取年內開工
    據介紹,廣州科學館項目爭取年內開工,廣州博物館項目力爭明年開工。曾進澤表示,備受市民關注的廣州「四大館」有新進展。美術館項目已完成結構封頂,正在推進鋼結構施工,涉及部分徵地拆遷難的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文化館項目已完成廣府園、廣繡園、翰墨園主體結構封頂,正在進行砌體工程,文化中心辦公區及培訓區域基本封頂;博物館已完成勘察、建築設計國際競賽、施工圖審查招標,輸變電站監測中心搬遷問題已得到解決,新變電站正在施工;科學館建築方案基本敲定,展教大綱也逐步完善,正在推進徵地拆遷工作,奇星藥廠積極配合科學館籌建徵拆並已完成階段性撤場工作
  • 博物行 | 2 六一巡山略記
    賞花識草,略記三五。1.中國繡球 Hydrangea chinensis 繡球科相關連結西湖群山之吳山篇,在司空見慣的地方讀出新鮮韻味來-- 《老蔣博物》主要用作自然觀察記錄,兼供同好分享。新浪上的老蔣博客,寫了十幾年,只要新浪不關閉,我會繼續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