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創新科技智領未來」為主題的第83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如火如荼的舉行中,期間朗潤醫療正式推出集最新科技成果於一體的大孔徑磁共振——大觀。
自2004年全球首款70cm大孔徑磁共振推出以來,大孔徑技術在磁共振上的運用越來越受到青睞,分別運用到1.5T和3.0T的平臺上。
從技術層面上來看,隨著磁共振設備的孔徑變大,會導致磁場均勻度急劇下降,從而導致成像質量的損失。所以必須通過一系列技術創新,實現了在孔徑提升的同時,磁場均勻度同步提升,成像的質量也會得到相應提升。此外,大孔徑的磁共振的有效成像範圍也較傳統產品提高5-10釐米。
從臨床角度來看,這樣的改變不僅能為肥胖人群提供更好的檢查體驗,也使肩部、髖關節等偏中心的部位的磁共振檢查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也有助於消除幽閉恐怖症,從而降低鎮靜劑使用率。
那麼除此之外,大孔徑磁共振在臨床成像中具體又有哪些優勢?下面就從各個成像部位和其他擴展應用來體驗大孔徑磁共振帶來的具體優勢:
腦部成像
大孔徑可以減少患者的焦慮情緒,保證患者在掃描時能夠完全放鬆,儘量減少躁動引起的偽影。同時,超大空間還能夠有效減小噪音的聲壓水平,消除聲音對於人體大腦組織活動的不良幹擾,獲得更加準確可觀的掃描數據。脊柱成像
對於脊柱側突的患者,大孔徑更容易容納患者變形的身體。尤其是經歷過脊柱手術或脊柱外傷的患者,通常不能平躺,大孔徑允許患者以側方擺位的方式進入掃描通道內。配合軟體線圈,可以緊密貼合患者靈活擺放,進行優異的脊柱成像。腹部成像
除了可以為超級肥胖的患者提供足夠的檢查空間外,大孔徑甚至可以為這些患者提供側方擺位!這可以解決他們平臥呼吸困難的問題。盆腔成像
對於妊娠的婦女,特別懷孕中後期的孕婦,大孔徑磁共振更是首選,能夠令患者在髖關節屈曲的舒適體位上實現精準的胎兒成像,保證不會對孕婦的心肺功能帶來壓力。此外,婦科疾病或男性生殖系統疾病通常導致患者盆腔疼痛,掃描時髖關節無法長時間伸展,70cm的超大空間允許患者在掃描過程中始終保持髖關節屈曲的狀態,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舒適感和配合度。肌骨成像
以腕關節檢查為例,患者可以靈活的擺位將腕關節置於體側,也可以採取側臥將腕關節置於前側,在患者舒適的同時更能獲得高質量的圖像,而不必將手放置於頭頂這個令人難以忍受的姿勢。隨著磁共振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孔徑磁共振的優勢也應用到了更多其他領域,甚至使得某些新的治療方法得以實現。介入治療
磁共振引導下的介入治療越來越被醫學界人士所關注,譬如針對腫瘤治療的射頻消融和聚焦超聲波,其要求就是需要有足夠寬闊的手術空間得以進行介入操作,大孔徑從根本上滿足了這一要求。乳腺穿刺
乳腺線圈本身的厚度會佔據患者的一定的掃描空間,因此會影響到定位、穿刺設備的正常操作和使用。大孔徑提供充分的空間,允許醫師進行自由、靈活的乳腺穿刺活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