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納米是一種長度單位,那它究竟有多麼小呢?如果你把直徑一納米的球丟在桌球上,就如同把桌球丟到地球上,這時候你會發現一納米竟然會這麼小。那納米技術是什麼呢?它是用單個原子或和分子製造的科學技術,研究的結構尺寸1到100納米材料的性質和應用,它是由量子力學,動力學,各種現代科學為基礎的科學技術。
隨著近年來納米技術不斷的發展,中國科技學院教授,首位華人科學家王中林研發納米發電機,這一研究成果震驚科學界,被稱為納米發電機之父,其意義影響何其之大!他們是利用豎直結構的氧化鋅納米線的獨特性質,在原子力顯微鏡的幫助下,研製出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世界上最小的發電裝置-納米發電機。那他研發的納米發電機為什麼會震驚科學界呢?研究納米發電機的意義是什麼呢?接下來我們來探究一下。
我們先明確一點發電機原理都是把機械能轉換成電能,我們所認知發電方式有水力發電,核能源發電,風力發電等,而納米發電機超出我們的認知,想一下啊比一粒鹽小50倍啊!先別驚嘆!我們先來漲知識一下,震驚科學界的納米發電機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其原理要想理解也很簡單,壓電效應,我們以王中林研究的ZnO(氧化鋅)為舉例,這是一個非中心對稱的材料。Zn帶正電,O帶負電。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正負電荷中心重合,材料表現得不帶電;而當受到外力的時候,材料會發生一定的形變,從而使得正負電荷中心發生偏移,從而產生一個電勢差。這樣,機械能就轉化為了電能。對的,就這麼簡單!
不過如果你若想利用這這種方法來做飯燒菜,仔細腦補一下畫面,你抱著一塊壓電材料, 一直狂按那場景,其實那一點都不現實,因為哪種材料幾乎少得可憐。 雖然不能拿來燒菜,但是卻可以測得這微弱的電信號,人們通過觀察微信號來改變輸入定量來探測外界的影響。像傳感器都可通過這樣應用方式來實行。
其實這種材料很難找到幾乎沒有,而王中林做到了,他們團隊研做了納米ZnO材料,並把它製造成了特定器件。繼續看我來科普了,哈哈。我們所了解ZnO(氧化鋅)納米線特性:容易被彎曲,納米線內部外部分別造成壓縮和拉伸。同時,豎直生長的氧化鋅是纖鋅礦結構,同時具有半導體性能和壓電效應。因此這樣可以通過微小外力,材料發生形變,使得正負電荷平衡中心偏移,產生電勢差。王中林一次實驗他們把這樣一個器件綁到人的手腕上,通過脈搏的震動來發電,並記錄下了電脈衝的波形。好像很神奇!就像中國老中醫一樣把個脈就能知道你身體什麼狀況,如果這種裝置拿來把脈,這也不是中醫的大發現嗎。好像扯遠了。
王中林研究納米器件有尺寸微小(納米量級),功耗小,反應靈敏是 宏觀器件不具有的獨特優勢,還能通過外界微小力產生電源,傳統納米器件不具備這種電能,而王中林成功研製出納米發電機的器件,通過微小的外力促使形變,產生電能。這些理論和技術解決的最大難題,就是有效利用環境中低頻能量,並將其轉化為電能,提供了新的途徑,這研究發現解決世界性難題,震驚科學界,讓納米技術領域發展到又上了一個臺階!
王中林的這項研究,為納米器件添加重要一筆,可以真正意義的實現納米系統,通過採集機械能,像我們人體內的運動,肌肉的收縮,血液的流動;震動能,比如聲波,超聲波;甚至流體能量,比如體液的流動,動脈的收縮,並將這些能量轉化為電能提供給納米器件。這一納米發電機所產生的電能足夠供給納米器件或系統所需,從而實現自供能,無線納米器件和納米機器人。
壓電效應示意圖
王中林這項研究應用廣泛,科學家已經在青蛙身上做了相應實驗,證實了他的可行性,我想不就得將來就可以用在我們人類身上,通過我們身上各種細微運動,如血液的流動,心臟的跳動產生的震動,肌肉收縮等,而產生的源源不斷電能,你再也不擔心在任何時候手機沒電了。
醫學方面來說根據這一研究,有些病人因病情需要裝心臟起搏器,隨時要更換電池,有了這項研究,就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電能,再也不擔心電池沒電,心臟停止跳動等問題。
最後,隨著納米發電機技術的成熟和推廣,我相信未來的電子器件將會越來越多地擺脫對外接電源的依賴,自驅動系統將為人類電子器件走向分布式、獨立式、微小化、多樣化開闢廣闊的前景。不僅如此科學發現是需要有探索精神的,從我們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一直到現在我們不停的發現研究探索,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要有刨根問底兒的精神,有一句古人的話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中國人要保持這種勇於探索精神,勇於解決問題,這也將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更進一步。
謝謝您能全看完,很樂意分享知識,您能看完就是對我很大支持,喜歡我的文章給我點個關注收藏並分享,可以一起探討留言,後續繼續發精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