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發電將成為未來的主流發電形式?科學家:目前還處於理論階段

2020-09-24 嶽悅於世

1915年愛因斯坦最先預言了黑洞的存在,104年後人類才有望第一次「親眼目睹」其真容,此次發布的黑洞圖像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團中超大質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其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為太陽的65億倍。之後很多人失望地吐槽黑洞長得像蜂窩煤的孔,但是不管怎麼說我們還是對黑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並且逐漸揭開黑洞的神秘面紗。黑洞未來對於人類有哪些幫助呢?

從黑洞中獲取能量

黑洞作為宇宙中最為神秘的天體,它有著可以吞噬一切的強大引力。在地球上的我們聽到黑洞更多的是好奇,而如果未來的人類進入太空,聽到黑洞更多的應該是恐懼。根據前蘇聯科學家卡爾達肖夫的文明等級指數說法,如果一個文明可以達到2級文明,那麼,這個文明就可以變成恆星文明,將所在恆星系統的恆星能量全部「榨取」,用來隨時補充自己一樣,黑洞就是恆星系統這個大家庭的一員。

但是黑洞和發電有什麼關係,以我們人類無限增長的野心,對黑洞下手那時遲早的事。早在50年前,世界著名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就已經提出了這個驚人的猜想,在國際上,這個猜想還被命名為「彭羅斯過程」。根據彭羅斯的推導演算,如果未來人類可以研發出一個可以投進黑洞裡的,不會被摧毀的能量提取器,那麼,就可以在黑洞的能量層裡獲取無限能量。但這個能量提取器能否承受住巨大的引力拉扯,是個很大的問題。

黑洞發電機

彭羅斯理論的一個很重要的應用就是黑洞發電機,其實我們的水力發電就是利用水的動能衝擊轉子使其轉動達到發電的目的。黑洞發電機是由轉子和定子組成,導電的轉子在磁性的定子中旋轉,比如中學課本中的切割磁感線發電實驗。旋轉的黑洞就可以成為發電機的轉子,如果在一個旋轉黑洞的周圍設置一個磁場由於黑洞旋轉切割磁力線就可以發出巨大的電流。

我們可以將發電機的一頭連著轉子的探頭靠近黑洞,另一端留在黑洞都遠端。探頭越靠近黑洞受到的引力就越強,導致下落的速度就越快,這樣轉子就獲得了更大的轉速。這樣轉子的動能轉換的電能就越來越多,我們就能獲得源源不斷的電了。

黑洞輻射發電站

有了彭羅斯老大爺的理論鼓舞,有人開始設想一個黑洞發電站的構造。那句「黑洞吸一切」可不是鬧著玩的,光都逃不出它的掌心,你還敢在它周圍建個發電站?黑洞發電站這個概念是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教授在2016年提出的:質量與一座山相當的微型黑洞可以釋放出大量的X射線和γ射線,輻射功率可以高達1000萬兆瓦,將足以供應全球的用電需求。

霍金提到在真空中會產生一個虛粒子對,其中一個可能會落入黑洞,而另一個成員粒子則可能留在黑洞外。此時,由於失去了發生相互湮滅反應的「同伴粒子」,這個在黑洞外的粒子就有機會逃離,並以輻射的形式向外發射。而且這個輻射程度和黑洞都質量大小是成反比的,所以我們需要的黑洞要小。不過別高興太早,我們首先需要找到一個質量足夠小的黑洞,有多小呢?這麼說吧,一個質量與太陽相當的黑洞對外釋放粒子的效率極低,根本難以進行探測。而經過理論證明:一個質量與一座高山相當的微型黑洞所釋放的粒子輻射則會相當明顯。而且這個黑洞不會把我們毀滅掉。

從黑洞中提取能量的猜想雖然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被提出,但是一直到今天還是紙上談兵的階段。希望黑洞這顆「能量的種子」最終能在科學家們的細心栽培下開花結果,我們得以嘗到勝利的果實。

相關焦點

  • 黑洞發電會稱為星際殖民的主要供能手段?
    在地球上的我們聽到黑洞更多的是好奇,而如果未來的人類進入太空,聽到黑洞更多的應該是恐懼。根據前蘇聯科學家卡爾達肖夫的文明等級指數說法,如果一個文明可以達到2級文明,那麼,這個文明就可以變成恆星文明,將所在恆星系統的恆星能量全部「榨取」,用來隨時補充自己一樣,黑洞就是恆星系統這個大家庭的一員。
  • 水力發電會成為未來環保遊艇的主流能源嗎?
    這種技術被稱為DSS,已經證明在小型船隻上非常有效,但Baltic是第一個將這種技術應用到這種尺寸船隻上的超級遊艇製造商。 「Canova」號在早期試航測試時,當航速為16節時,其平均發電能力為27kW,而當航速為20節時,其發電量超過35kW。這些結果和隨後的結果已經超出了Baltic的預期。
  • 核能發電的未來
    當時法國正逐步由燃燒化石燃料發電過渡到核反應發電,每年都能減少大約2%的溫室氣體排放。科學家預測,全球變暖汙染物的排放量每年至少應減少6%,我們才能阻止「危險的」氣候變化。從全球範圍來看,除了使用核能之外,我們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能達成這一目標。現在我們面臨的唯一問題是:我們的核反應堆還不夠多。核能引領未來中國在建設新型核反應堆上已佔據世界領先地位。
  • 利用黑洞來「發電」!科學家太瘋狂了,想從黑洞「榨取」無限能量
    利用黑洞來「發電」? 地球作為人類目前為止,唯一的家園,地球上的資源並不會供人類持續發展,終有一天,地球上的資源會全面枯竭,這個時候,人類就需要去宇宙中尋找新的能量,否則,等待人類的,就是「世界末日」。 在上個世紀60年代,前蘇聯科學家卡爾達肖夫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概念:宇宙文明等級指數劃分。
  • 太陽能發電系統主要形式及優缺點比較
    2、什麼是太陽能發電    太陽能發電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太陽光發電(亦稱太陽能光發電),另一類是太陽熱發電(亦稱太陽能熱發電)。太陽能光發電是將太陽能直接轉變成電能的一種發電方式。它包括光伏發電、光化學發電、光感應發電和光生物發電四種形式,在光化學發電中有電化學光伏電池、光電解電池和光催化電池。
  • 成本是光伏發電3-4倍 光熱發電靠譜嗎?
    而低溫太陽能發電是以低沸點有機物為工質的朗肯循環。朗肯循環目前國際上光熱發電的主流形式為高溫光熱發電,又可以根據集熱形式不同分為塔式、槽式、碟式等種類。碟式光熱發電是利用旋轉拋物面聚光鏡將太陽光聚集在集熱器上,集熱器內的工質被加熱從而驅動發電機做功發電的一種發電方式,是目前發電效率最高的,可達30%。
  • 太陽能熱發電將迎來發展風口
    「過去5-10年,風電、太陽能發展很快,規模也很大,相對而言,光熱發電規模還不夠大。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胡潤青此前表示,我國光熱發電產業鏈已初步形成,且能自行提供部分產品和部件,國外企業也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國家在政策方面應給予進一步扶持,為加速光熱發電的商業化進程打下良好基礎。中國的太陽能熱發電技術方興未艾,熱發電示範項目即將建成,而熱發電作為未來能源革命重要的路徑,即將成為是未來新能源投資的風口。
  • 太陽能熱發電發展前景分析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太陽能熱發電是太陽能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技術類型多樣,可配備儲能設施,具有一定的電力輸出調節能力,可以實現與常規能源系統的合理互補,具有清潔高效、穩定可靠等優點,隨著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進步和產業體系不斷完善,逐步實現批量化、規模化,其技術和經濟優勢將逐步顯現,光熱發電產業前景看好,目前國際上處於商業化應用初級階段,國內處於示範項目推廣初級階段。
  • 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概念與分類
    此外,考慮到太陽能的間歇性,需要配置蓄熱系統儲存收集到的太陽能,用以夜間或輻射不足時進行發電,因此成熟的蓄熱技術成為太陽能熱發電中的另一關鍵技術。直接光發電和間接光發電是太陽能熱發電中最常用的分類方式。
  • 我們離颱風發電還有多遠?
    >上風向三葉片水平軸升力型風力發電機,它是目前主流的風力發電形式,一般簡稱它為「風力機」。最重要的是,當葉片和中心輪轂組成的風輪成為風能的捕獲部件時,整個風力發電系統不再遵循普通發電機的運行規律,風輪葉片對應的空氣動力學特徵成為了風電機組的核心元素。
  • 我們離颱風發電還有多遠?-虎嗅網
    (圖片來源:Pixbay)它的詳細名稱為上風向三葉片水平軸升力型風力發電機,它是目前主流的風力發電形式,一般簡稱它為「風力機」。最重要的是,當葉片和中心輪轂組成的風輪成為風能的捕獲部件時,整個風力發電系統不再遵循普通發電機的運行規律,風輪葉片對應的空氣動力學特徵成為了風電機組的核心元素。
  • 生物質燃煤耦合發電技術應用現狀及未來趨勢
    生物質直燃發電技術在當前應用較多,國內農業大省都建有生物質直燃發電廠,但由於生物質資源分散,自身能量密度、質量密度均較低,收集運輸困難,生物質直燃發電燃燒綜合效率低於30%,且對燃料供應的持續性及經濟性依賴度較高,因此生物質發電成本較高,為燃煤發電成本的1.5~2.0倍[6],這些原因導致生物質直燃發電廠目前幾乎全部處於虧損或盈虧平衡狀態,近年新建生物質直燃電廠增速緩慢。
  • 波浪能發電在中國的商業化之路
    目前全球範圍內最具市場前景的波浪能發電裝置有英國研發的Oyster、美國的PowerBuoy等。相比之下,我國的波浪能資源則顯得「先天不足」。我國沿海的波浪受季風影響而形成,不僅颳風的時間短、強度小,而且海面也非常狹窄。雖然我國從東北到西南沿海海域很長,但由於韓國、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等島嶼的一路遮擋,實際上中國海域基本處於內海的位置。
  • 海洋發電可能將是最終的可再生能源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70多家公司開發出了各種技術來利用海洋潮汐或海浪能發電,然而大多數從未超越試點階段邁入全面商業化。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2018年僅僅利用了1.2TWh的全球海洋能源,僅佔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約170000TWh)的很小一部分。開發利用潮汐或波浪等海洋能面臨著巨大挑戰,第一是過高的建設成本。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潮汐發電項目資金投入較高。
  • 大面積高效率薄膜太陽能電池,讓低成本發電成為可能
    上海交大9月11日傳出信息,《自然》在線發表其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韓禮元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使用更加經濟安全的新方法,製備出比蟬翼還薄數十倍的大面積鈣鈦礦薄膜,向實現大規模低成本太陽能發電跨出重要一步。如果這種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成功產業化,就無需依賴政府政策資助,便可成為市場主流的發電方式。
  • 【光伏知識】解析太陽能光伏發電併網系統
    光伏發電是利用光生伏打效應,使太陽光輻射能轉變成電能的發電方式,是當今太陽光發電的主流。太陽光發電是無需通過熱過程直接將光能轉變為電能的發電方式,它包括光伏發電、光化學發電、光感應發電和光生物發電。太陽能發電系統可區分為兩大類別,一是獨立系統,二是系統聯繫系統(或稱為與交流電網聯繫系統)。
  • 中國海洋能發電技術總體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裝機功率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裝置大部分處於比例樣機海試階段,存在海試運行時間短、發電效率不高、易損壞等問題,中國潮流能裝置在實海況下運行的可靠性、穩定性等相關技術有待突破。中國潮流能裝置主要分為垂直軸(研發起步較早,但裝置較少)和水平軸(研發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兩種形式,還有部分裝置對葉輪形式和形狀進行了創新改造。
  • 光熱發電的前景和弊端分析
    1)槽式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是目前實現商業化運行最多,且技術最成熟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站系統。槽式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是採用「線聚焦」原理,利用大面積槽式拋物面形式的反射鏡將太陽光聚焦反射到集熱管上,並將集熱管內的傳熱工質加熱至高溫,利用其熱量加熱水產生蒸汽,推動常規汽輪機發電。
  • 颱風能量超過原子彈,我們離颱風發電還有多遠?
    它的詳細名稱為上風向三葉片水平軸升力型風力發電機,它是目前主流的風力發電形式,一般簡稱它為「風力機」。最重要的是,當葉片和中心輪轂組成的風輪成為風能的捕獲部件時,整個風力發電系統不再遵循普通發電機的運行規律,風輪葉片對應的空氣動力學特徵成為了風電機組的核心元素。
  • 太陽能光熱發電 產業發展大幕將啟
    他說,目前國內太陽能光熱發電企業尚處於規模小、分散發展的階段,研發能力較弱,獨自攻克行業技術壁壘的困難較大,因而聯盟瞄準產業鏈發展中的共性技術難題,組織聯盟成員申報國家課題,以及推動成員內部產學研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攻關。「去年我們爭取到兩個國家項目,分別是跨季節儲熱和藍膜技術方面的研究。」劉曉冰說。推進聯盟標準制定是聯盟的另一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