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颱風發電還有多遠?-虎嗅網

2020-11-22 虎嗅APP


距離今年第4號颱風「黑格比」在我國登陸還不到一周,第5號颱風「薔薇」又生成了。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臺颱風網


內地的小夥伴可能對「颱風」超過原子彈的威力不太熟悉,為此去年中國氣象局還曾強行科普過一波。


@中國氣象局微博


消滅颱風是不可能的,那能不能考慮大大利用颱風一波?藉助颱風發電,又能降低它的威力?


風力越大發電越多?大風車怎麼運行的?


我們通常看到的或者從各種媒體上了解到的風力發電設備一般長這個樣子:


海邊的風力發電機(圖片來源:Pixbay)


它的詳細名稱為上風向三葉片水平軸升力型風力發電機,它是目前主流的風力發電形式,一般簡稱它為「風力機」。它的構造結構看似簡單,先在地面立一根柱子,裝上發電機,然後在發電機主軸前插三隻長長的葉片,一颱風力機就這樣完成了。不過簡約的外表下卻潛藏著6000多個不同的部件,各種控制機構紛繁複雜。


最重要的是,當葉片和中心輪轂組成的風輪成為風能的捕獲部件時,整個風力發電系統不再遵循普通發電機的運行規律,風輪葉片對應的空氣動力學特徵成為了風電機組的核心元素。


某2MW級風力發電機的功率曲線(圖片來源:作者自製)


根據來流風速大小與風電機組機輸出功率的關係,大致可以將其運行狀態分成四個階段:


  1. 無風靜止區無風或來流風速過小,風力機風輪靜止或緩慢旋轉,此時,發電機未進入運行區間,不產生電流;


  2. 功率提升區隨著風速的增加,風輪進入平穩旋轉狀態,機組在該區域開始進行發電,並且輸出功率隨風速的增加逐漸提升;


  3. 功率恆定區由於發電機本身容量的限制,隨著風速持續地增大,風力機的輸出功率卻保持在一個恆定值;


  4. 大風停機區當風速繼續增大,當超過機組的停機風速時,風力機進行剎車制動,風輪立即停止轉動,機組停機停止發電。


感覺這個曲線有點奇怪呀,風速越大,風能越豐富,能夠發的電越多,這正是發電的絕佳機會。但風速才剛到25 m/s,風力機怎麼就停機了?這不是白白浪費了這難得的能量麼?


因為,當風速過大時,機組如果未及時採取相關停機操作,它的結局可能會是這樣:


大風車的「車速」太快會發生什麼?(圖片來源Youtube)


單純從能量的角度看,風速越大,自然越有利於發電。但當風速逐漸增大到威脅機組安全性時,發電已成為一個次要的目的。此時空氣的快速流動導致機組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旦處理不當,出現上述「飛車」狀況,則會釀成葉片折斷、整機傾覆等災難性事故。


而在颱風登陸期間,最危險的因素並不僅僅是強勁的風力,還有混亂多變的風向,而後者對風電機組的威脅更大。當風力機覺察到極端風況即將來臨時,除了迅速剎車制動,鎖定風輪主軸之外,還要果斷「認慫」,根據風向調轉機頭,將自身沿來流方向的投影面積降至最小,儘量減小受風面積。


雖然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在我國沿海地區登陸的颱風整體沿逆時針方向旋轉,但在颱風壁外圍,其內部的流動卻極其紊亂,風向複雜多變,這對機組的控制策略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此外,颱風登陸過程往往伴隨著短時強降雨,同時產生的閃電和雷暴也會對風力機的可靠性造成極大的威脅。


2016年颱風「杜鵑」的中心風速為57 m/s,遠遠低於風力機設計所能夠承受的極限風速,但仍舊出現了大規模葉片折斷,甚至出現了整個機組傾覆倒塌的災難性事故。



颱風「杜鵑」登陸損壞的風力機(圖片來源: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當然,颱風並非完全不能夠用於發電。雖然颱風核心區域的威力令風力機聞風喪膽,但颱風影響的區域十分廣闊,隨著沿外圍距離的增大,風速會逐漸降低。當低於25 m/s時,此時風力機可以「大快朵頤」,充分吸收颱風的能量,用於發電。


例如,2018年颱風「安比」在江蘇如東境內的最大風力只有9級,它給沿岸的風電場帶來了可觀的發電效益。如果風力機在將來使用力學性能更為優良的材料進行製造,使其突破了25 m/s甚至更高停機風速的限制,在颱風肆虐的時刻也能夠遊刃有餘地從容面對,那麼距離實現風力發電的目的就又近了一大步。


橫空出世的颱風風力發電機


以上介紹的是目前主流的大型水平軸風力發電機的特點,實際上,風力機存在的類型多種多樣,只是絕大多數的機型並不適用於發電。經歷關東大地震及福島核洩漏事件之後,日本對核電的安全性更加謹慎。


日本工程師清水淳下定決心開發利用颱風發電的風力機。在意識到當前主流風力機的局限性後,於是他決定另闢蹊徑,組合開發一種全新的風力機類型。他於2014年創立了清潔能源公司Challenergy並擔任CEO。


兩年後的2016年9月,清水淳對外宣布其成功研發了世界首臺颱風風力機,這臺機組可以承受80 m/s的風速,並且不論颱風風向如何變化都能輕鬆應對,有效地利用颱風的能量。


颱風風力機模型及其發明人清水淳(圖片來源:電子發燒友)


這款颱風風力發電機有什麼魔力使得它能夠駕馭颱風?


與主流的水平軸風力機不同,這款風力機屬於結構安全性相對較高的垂直軸風力機,解決了偏航對風問題。此外,與以翼型為外部橫截面的傳統葉片截然不同,這款風力機葉片外形是光滑的圓柱體,它產生升力的原理來源於流體力學中的「馬格努斯效應」,即一個在流體中轉動的物體由於物體旋轉帶動周圍流體旋轉,使得物體兩側的流體速度發生差異,導致旋轉物體能產生一個橫向升力。通過控制圓柱葉片繞中心軸的旋轉速度,更加靈活地改變葉片所受的升力,有效地調節風輪的旋轉速度,保證機組在高風速下也能夠平穩運行。


馬格努斯效應(圖片來源:Challenergy官網)


這臺所謂的世界首款颱風風力發電機其實並不新奇,它只是將馬格努斯效應和垂直軸風力機兩種元素組合在了一起。馬格努斯現象早在1852年就被德國科學家馬格努斯發現,並且根據這個原理,在飛機和輪船上開展了大量的探索研究,甚至已經應用於水平軸風力機中。


Challenergy官網公開的報導顯示,清水淳的研究團隊正在針對馬格努斯垂直軸風力機開展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在100 kW原型機的初步測試中,風力機的能量轉化效率只有近30%,遠遠低於主流風力發電機的發電效率。由於這種風力機本身的運行控制方式較為複雜,其功率難以大幅提升。因此,這款颱風風力機未來大型化的研發道路則會更加崎嶇難行。


100 kW颱風發電機的試驗機(圖片來源:Challenergy官網)


颱風發電?不如考慮低風速發電


每到颱風侵襲的季節,颱風發電的謠言往往就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但民眾普遍對風力發電有一個誤解,只有在風大的地方才有必要建造風力發電機。風速大小固然是衡量一個風電場效益的重要參數,但該地區風持續的時間則更為關鍵。


雖然平均風速12 m/s和24 m/s兩種風況對應的風能相差將近8倍,但對於一些風力機而言,其單位時間內產生的電量卻是相同的。其實風力機在3m/s的風速下就可以運行了,並且現在的機組已經完成了向低風速型進行過渡的技術轉變,在年平均風速的地區也有可能獲得可觀的發電量。


總而言之,雖然我們目前尚不能完全利用颱風進行發電,但這個目標並非遙不可及。當然,清水淳團隊所研發的風力機實現了颱風發電的目的,這項成果的確會產生一定的科研價值。它會使得風力發電的技術水平邁上一個更高的階梯。


但在實際工程應用上,颱風發電最為關鍵的問題並不在於技術的可行性,而是安裝運維成本、製造技術水平、能量利用效率、運行安全性、經濟收益等多個因素的綜合考量。通過利用偶爾「拜訪」的颱風顯然不能保證長期穩定的發電量,這種技術策略並不具有理想的收益,缺乏商業化開發的價值。因此,颱風發電在未來很長的時間內不會成為主流的發電形式。



相關焦點

  • 我們離颱風發電還有多遠?
    我們通常看到的或者從各種媒體上了解到的風力發電設備一般長這個樣子:海邊的風力發電機(圖片來源:Pixbay)它的詳細名稱為而在颱風登陸期間,最危險的因素並不僅僅是強勁的風力,還有混亂多變的風向,而後者對風電機組的威脅更大。當風力機覺察到極端風況即將來臨時,除了迅速剎車制動,鎖定風輪主軸之外,還要果斷「認慫」,根據風向調轉機頭,將自身沿來流方向的投影面積降至最小,儘量減小受風面積。
  • 颱風能量超過原子彈,我們離颱風發電還有多遠?
    我們通常看到的或者從各種媒體上了解到的風力發電設備一般長這個樣子: 海邊的風力發電機(圖片來源:Pixbay) 而在颱風登陸期間,最危險的因素並不僅僅是強勁的風力,還有混亂多變的風向,而後者對風電機組的威脅更大。當風力機覺察到極端風況即將來臨時,除了迅速剎車制動,鎖定風輪主軸之外,還要果斷「認慫」,根據風向調轉機頭,將自身沿來流方向的投影面積降至最小,儘量減小受風面積。
  • 終極能源-「核聚變」,離我們還有多遠?
    那麼,我們離核融合能源還有多遠呢? 融合能源並不是科幻電影裡面才存在的東西,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而且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太陽就是核融合能源的一個最好的例子。當然,這是自然狀態下的核聚變反應,而我們人類需要的是,可控的核聚變反應。或許這將為人類帶來一次全新的能源革命。
  • 核聚變發電的夢想離我們還有多遠?
    面對不可避免的能源轉型,核聚變技術的開發被提上了日程,我們如果能夠證明其可行性,就可以向核聚變發電產業邁進。問題是,核聚變發電的夢想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 採訪對象:Jérôme Paméla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法國總監問:為什麼要設立ITER計劃?
  •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日前,央視新聞《新聞1+1》連線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一、我們對病毒有多少了解?周琪表示,對病毒的研究,可以用「萬裡長徵第一步」來形容。面對病毒,它從哪兒來、將到哪兒去,它是什麼樣子?
  • 太陽能光伏發電離我們有多遠 投資8年可回本
    前不久媒體報導了上海推廣太陽能光伏發電,不但解決了居民自己的用電問題,還能得到一定的補貼。對於陝西百姓而言,太陽能光伏發電距離我們有多遠? 想不想在自家建個新能源發電站?環保節能,富餘的電量還能賣給國家電網。
  • 關注|我們離治癒愛滋病還有多遠?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愛滋病疫苗和愛滋病的根治方法。那麼,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截止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被治癒了愛滋病,他的名字叫Timothy Brown(也被稱為「柏林病人」,因為他住在德國柏林)。Timothy在被查出HIV感染超過了10年之後,於2006年又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為了治療白血病,醫生給Timothy進行了骨髓移植。
  •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統離我們還有多遠?
    來源:經濟日報向清潔能源轉型的能源革命正在全球範圍內推進,清潔能源大範圍使用的時代到底離我們有多遠?還有哪些難題需要突破?最近火熱的氫能產業靠譜嗎?風光發電很快將告別補貼隨著風電、光伏行業即將迎來平價上網時代,可再生能源提質增效的步伐也進一步加快。鄭聲安表示,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不斷擴大,技術裝備水平快速提升,開發利用成本持續下降,政策支持體系日益完善。其中,在風電領域,陸上風電累計併網容量連續九年位居全球第一,海上風電累計併網容量居全球第三。
  •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
    移居火星:離我們還有多遠?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關於火星移民,都有哪些有趣的腦洞吧。 核彈與氣凝膠,誰更靠譜?或者還有更奇怪的方法。研究人員正在探索如何將其他物種的DNA與人類細胞結合起來,使航天員更能抵抗太空飛行的有害影響。科學家們看上的DNA來源於恢復力極強的水熊蟲,它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在太空環境中存活的動物。聽起來是不是有點X戰警的感覺?
  • 「颱風」已過境,「閃電」還有多遠?
    猶如金庸筆下的屠龍寶刀一般——「號令武林,莫敢不從!」這其中,有一蘇北新晉俠客正民尤為惹眼,進入「電三江湖」時間雖較許多成名高手晚了些許,卻也在兩載之間闖出了一番名堂。2015年,正民更是攜「颱風」、「幻影」兩大利器以龍虎之勢奔襲江湖,披荊斬棘,所到之處人聲鼎沸,簇擁甚眾。
  • 解放雙手離我們還有多遠?
    但無人駕駛究竟離我們有多遠呢?我們先來看看目前輔助駕駛系統的滲透率。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在智能裝配較為齊全的傳統自主品牌陣營以及新勢力陣營裡面,哪怕在官方指導價僅為十萬的入門車型上,都可以看到全速域自適應巡航駕駛輔助系統的出現。
  • 科幻電影中能量護盾這種「黑科技」離我們還有多遠?當下能實現嗎
    比如,我們現在經常能看到的全息影像,這就是一種半成品科技,離電影中的那種全息影像還很遠。還有一種則是能量護盾技術了,今天我就來為大家講講這種「黑科技」離我們目前還有多遠。能量護盾那麼現在我們離這類武器還有多遠呢,據英國媒體報導,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發這種防護罩,利用電能脈衝抵擋火箭、榴霰彈等炮彈的攻擊
  • 「大國重器」系列:HJT時代離我們還有多遠?
    原標題:「大國重器」系列中金 | 「大國重器」系列:HJT時代離我們還有多遠?HJT時代離我們還有多遠?我們基於一系列參數假設,做出以下推演:1)2021~22年HJT有望進行中規模的量產。我們預測到2022年,HJT的生產成本與PERC(含PERC+)的差距有望縮小至~10%,但考慮到HJT全生命周期的發電增益以及低衰減優勢,HJT電池有望獲得一定銷售溢價,在部分市場的盈利能力將超過PERC。
  • 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我們預計到2060年國內光伏發電、風電、核電裝機將較2019年增長35x、7x、7x至7,332吉瓦、1,660吉瓦、386吉瓦,並催生儲能裝機達到電力裝機的近30%。我們預計清潔制氫帶來的光伏裝機需求會在2040年後加速、2050年後達到高峰,額外貢獻將近7,400吉瓦的裝機空間。我們測算以上裝機需求合計將帶來2020~2060年55萬億元國內綠色能源投資空間。
  • 問吧精選|超強颱風「利奇馬」兩次登陸,離除名還有多遠?
    新京報上海記者颱風威力十足,令人談「風」色變,但是對於颱風你究竟了解多少呢?颱風是怎麼形成的?颱風又有哪些益處?像「利奇馬」這樣的超級「風王」破壞力有多大?了解颱風並且積極應對,才是我們面對颱風災害應有的姿態。
  • 偽裝成奶茶的"迷奸水",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偽裝成奶茶的"迷奸水",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來源 | 較高端人類 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原標題:《偽裝成奶茶的"迷奸水",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 離全面零碳還有多遠?人大代表:2050年或實現零碳目標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離全面零碳還有多遠?人大代表們這樣說我國關於碳排放的減排規劃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多位兩會代表表示,對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佔比50%以上感到樂觀,其中更有代表展望2050年我國可以實現零碳目標。
  • 我們離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還有多遠?
    高強度、高頻率的人類活動使得現在大約100萬種動植物正處在滅絕邊緣,還有很多物種在尚未被人類發現時已經消失。 我們離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災難還有多遠?人類又能否扮演自己的超級英雄?
  • 新民周刊:我們離災難片還有多遠?
    當異常天氣頻繁光臨地球,我們離災難片還有多遠?地球的800萬種死法每年,至少在好萊塢的攝影棚裡,地球總是要面臨一次毀滅的。至於毀滅的原因麼,每次都不同——冬雷震震、夏雨雪、核試驗、龍捲風、巨浪、洪水、大霧、病毒、隕石撞地球、山崩地裂、變異物種、不明外星生物……總之,地球有800萬種死法。影評人木衛二把好萊塢災難片統稱為「美式災難全家桶快餐」。
  • NASA再次發現宜居星球,我們離登上第二個地球還有多遠?
    他們在和我們,他們的先祖們爭論的時候,我們或許會落下風。到時候,能源被它們掌控,人類成為粘板上的魚肉。能源被這些機器提前耗盡也未可知。為什麼宜居星球都在光年之外?隨著天文技術的發展,人類擁有了更強的對宇宙的探索能力。但是,為什麼每次發現的宜居星球都在光年之外。這有點讓人難辨真假,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