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發電可能將是最終的可再生能源

2021-01-10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為緩解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問題,可再生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變得尤為重要。以潮汐能、海流能、波浪能等為代表的海洋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據統計,可再生能源中的海洋能約佔世界能源總量的70%以上。

但是,我們開發利用的海洋能卻微乎其微。截至目前,全球已有70多家公司開發出了各種技術來利用海洋潮汐或海浪能發電,然而大多數從未超越試點階段邁入全面商業化。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2018年僅僅利用了1.2TWh的全球海洋能源,僅佔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約170000TWh)的很小一部分。

開發利用潮汐或波浪等海洋能面臨著巨大挑戰,第一是過高的建設成本。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潮汐發電項目資金投入較高。早在1966年,法國拉蘭斯電站花費了6.2億瑞士法郎(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現在也已超過10億美元);韓國華湖潮汐電站則花費了5.6億美元;擬議中的英國斯旺西灣潮汐瀉湖項目為13億英鎊(合16.7億美元)。

相比之下,羅斯科風電場的發電量為781MW,成本約為10億美元,成本效益是韓國華湖潮汐電站的1.7倍。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系統相比,海洋發電項目的初始建設成本可能讓那些經濟並不富裕的國家望而卻步。

第二大挑戰,是缺乏足夠的領域研究。以海洋動力科技公司為例,這家公司自1984年成立以來,已經背負了超過2億美元的債務。這家公司之所以失敗,主要是在研發方面投入的資金太少(每季度的研發費用約為130萬美元),這讓許多潮汐能技術根本無法在工業規模上部署。這也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將一個可行的科研項目轉化為可盈利的商業應用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潮汐發電是以因潮汐引致的海洋水位升降發電。全球適合潮汐發電的地方並不多,蘇格蘭的島嶼群有著相對容易開發的海洋潮流。現在,蘇格蘭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水下渦輪陣列,其潮汐發電建設速度甚至超出了預期。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發電項目MeyGen,在蘇格蘭北部彭特蘭灣建造,裝機容量398MW,預計2021年竣工。

其他發展海洋發電技術的主要國家還有加拿大和英國,它們是世界上潮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加拿大在大西洋沿岸有許多潮汐能計劃(主要是在新斯科舍省),許多公司也正在那裡測試各種原型;英國目前已有20多個項目在籌備中,其中一些還處於研發階段,但有許多項目正在進行大規模部署。

此外,中國通過提供3倍於化石燃料價格的上網電價來鼓勵發展潮汐能。足夠高的激勵,以至於已經有發電企業向主電網輸送海洋電力,並獲得了贏利。

隨著海洋能源技術的日新月異、節能減排戰略的推進及政府政策的鼓勵,一些專家認為藍色能源革命的時代已經到來。近日,國際海洋能源系統(ocean energy systems,OES)發布報告,傳達了全球為推進海洋能源技術商業化所做的巨大努力。該報告指出,近10年來全球波浪和潮汐能快速發展。波浪和潮汐發電的累計裝機容量從2009年的不足5GWh激增至2019年的45GWh,許多其他波浪和潮汐流設備已部署在公海進行測試。

根據相關諮詢公司的數據,2010~2018年全球部署了大約19MW的波浪能發電設備,大部分項目都在英國和西歐,其他設備則部署在中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美國。目前,在全球有十幾個波浪能發電試驗中心:在蘇格蘭的奧克尼群島,歐洲海洋能源中心有13個波浪和潮汐裝置;澳大利亞西部和韓國濟州島的新項目正在建設中;在夏威夷的美國海軍中心,哥倫比亞電力技術公司、西北能源創新公司和奧西拉電力公司三家開發商預計也將從2021年開始測試波浪能發電設備。

作為促進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的組織,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認為海洋能比太陽能或風能發電的潛力更大。由美國、中國、大多數歐盟國家和印度在內的24名成員國組成的國際海洋能源系統(OES)認為,海洋能源由於其巨大的潛力可能成為可再生能源的「聖杯」;OES一直在不間斷地進行各種研究,以期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大規模的海洋能源部署。

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的數據顯示,世界上800000公裡的海岸線中,有2%的海岸線擁有超過30kW/m的波功率密度,根據40%的轉換效率,估計全球技術潛力約為500千兆瓦。換而言之,只要利用2%的海岸線,每年產生的海洋電力足以滿足世界16.4%的電力需求。英國和美國表示,海洋能源可以分別提供該國20%和15%的電力消耗。

在可再生能源中,海洋能發電更具價值優勢:清潔緊湊,具有比太陽能和風能更高的能量密度,這意味著即便是國土面積較小、卻擁有較長海岸線的國家,也可以利用潮汐能與國土面積大的國家進行能源競爭;相較於太陽能或風能發電的不可控性,海洋能發電的可預測性更強;用於海洋能發電部署的設備(如潮汐攔河壩)是長壽命的混凝土結構,其使用壽命是太陽能或風力發電場的4倍。

目前,國際海洋能源系統(OES)正試圖通過各國之間的協同研發來推進這一發展進程。據了解,OES已經確定了發展目標,主要圍繞可承受性、可靠性、可操作性、可安裝性、標準化、資金可用性和能力建設等。在海洋能源成為主流可再生能源之前,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OES特別強調,需要大幅度降低海洋能源技術所需的成本,以便與其它低碳技術進行競爭。歐洲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潮汐能降低到0.10歐元/千瓦時,波浪能降低到0.15歐元/千瓦時。此外,如果傳統能源必須支付捕獲和儲存其產生的二氧化碳費用,海洋能將更具競爭優勢。

行業專家指出,隨著全球領先大國大力發展新能源,國際上對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支持將持續加大。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修訂或設定了減排目標,並提高可再生資源的發展規劃,未來海洋能源將迎來更美好的前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能源界,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海洋可能是最終的可再生能源
    包括美國,中國,大多數歐盟國家和印度在內的由24名成員組成的OES認為,海洋能源由於其巨大的潛力,有潛力成為可再生能源的聖杯。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是一個促進各種形式的可再生能源的廣泛採用和可持續利用的組織,它認為海洋能比太陽能或風能發電的潛力更大。 根據IRENA的數據,世界上800,000公裡的海岸線中,有2%的波浪功率密度超過了每千瓦30千瓦(kW / m),根據估算,全球技術潛力約為500吉瓦電能(GWe)。
  • 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前景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報導,「2015年前7個月世界大陸和海洋的氣溫是有歷史記錄以來最高的,比20世紀的平均氣溫高0.85℃。」這個數據說明危機正在來臨。 很多政府部門正制訂使用可再生新能源的方案以緩解人為導致的氣候變化,解決未來可能面臨的化石燃料枯竭問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能源工程師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 全球首個混合可再生能源平臺 可再生能源發電包括哪些?
    可再生能源發電成為了全球能源開發再利用的關鍵研究方向。據外媒報導,德國公司SINN Power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浮動混合可再生能源平臺,可同時利用波能、風能和太陽能生產電力,成為一個完整的海上離網能源解決方案。該平臺可為島嶼提供可再生能源,有助於部署海上風電場。
  • 《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 用海洋能源點亮生活
    新華社發   到2020年,實現海洋能裝備從「能發電」向「穩定發電」轉變,全國總裝機規模超過50000千瓦,在5個海島以上建成獨立電力系統,我國海洋能開發利用水平步入國際先進行列。   談到可再生能源,人們更多地會想到太陽能、風能,事實上,包括潮汐能、波浪能等在內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以下簡稱「海洋能」)也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提高海洋能開發利用能力,推進海洋能技術產業化,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國家海洋局日前印發了《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據了解,這是我國首個海洋能發展專項規劃。
  • 可再生能源的利弊
    這是一個巨大的數量,但是什麼使可再生能源成為如此受歡迎的選擇?在本文中,我們將著眼於可再生能源的整體利弊來解決這個問題。可再生能源的優點讓我們從可再生能源的許多不同優勢開始。1.可再生能源對環境更有利與使用化石燃料相比,使用可再生能源為環境發電要好得多。當我們燃燒化石燃料時,它們會將有害的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中。
  • 《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出臺—新聞—科學網
    《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出臺藍色海水裡捧出綠色能源   提到可再生能源,多數人首先想到風能、太陽能,其實,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源也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海洋能源可滿足超兩倍全球電力現有需求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近日的數據,所有海洋能源技術的發電潛力總和為45000—130000太瓦時,這意味著海洋能源可以滿足目前全球電力需求的兩倍以上。截至目前,海洋能還在研發初期,全球海洋能發電裝機容量僅有530兆瓦。
  •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區別是什麼
    可再生能源是什麼?很容易解釋,但不能解釋為非常規能源。可再生能源指能夠重複產生的天然能源,即不會隨它本身的轉化或人類的利用而日益減少,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水力發電(大水電和小水電)、地熱能和海洋能。          不能說可再生能源都是新能源。
  •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潮汐能發電潛力綜合為45,000-130,000...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數據,所有海洋能源技術的發電潛力總和為45,000-130,000太瓦時(TWh),這意味著海洋能源可以滿足目前全球電力需求的兩倍以上。
  • 可再生能源信息2019:概述
    隨著其他類型可再生能源的增長,可再生能源中水電的份額從1990年的89.4%降至2018年的50.0%(圖16)。1990年,大部分非水可再生能源是由固體生物燃料(67.4%)和地熱能(20.4%)產生的,而太陽能光伏和風能在1990年佔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3.8%。然而,從1990~2018年,太陽能光伏和風能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任何能源,佔37.1%。
  • 海洋局關於印發《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2013-2016年)》的通知...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部署,推動海洋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產業化發展,指導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項目實施,現將《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2013-2016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單位的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 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方式進一步完善
    本報北京2月3日電(記者陸婭楠、曲哲涵)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近日聯合發布了《關於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對相關項目的財政補貼辦法。根據《意見》,自2020年起,所有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均採取「以收定支」的方式確定。根據基金徵收情況和用電量增長等因素,預計2020年新增補貼資金額度為50億元,可用於支持新增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項目。
  • 附加補助資金預算提前下達 支持可再生能源發電
    日前,財政部出臺一系列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政策,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項目清單審核有關工作,並提前下達2021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預算。按照財政部等三部門在今年年初聯合發布的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文件的要求,國家不再發布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目錄,而由電網企業確定並定期公布符合條件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項目清單。
  • 地熱能是可再生能源嗎 地熱能是可再生能源是嗎
    我們都知道到能源分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那麼,地熱能是可再生能源嗎?地熱能〔Geothermal Energy〕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巖,並以熱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發及地震的能量。
  • 全球可再生能源產業加速發展
    可再生能源產業逆勢增長  在《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中,國際能源署預測,全球能源需求至少要到2023年才能完全恢復到疫情前水平。根據報告,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今年全球能源需求預計將下降5%,其中石油需求將下降8%,煤炭使用量將下降7%,但可再生能源行業持續增長,有望在2025年取代煤炭成為主要發電方式。
  • 核能是不是可再生能源
    什麼是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泛指多種取之不竭的能源,嚴謹來說,是人類有生之年都不會耗盡的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包含現時有限的能源,如化石燃料和核能。   大部分的可再生能源其實都是太陽能的儲存。可再生的意思並非提供十年的能源,而是百年甚至千年的。
  • 雲南電網可再生能源發電達到世界一流
    從雲南電網公司獲悉,截至目前,雲南電網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繼續保持高位,全年預計達到89.9%,自"十三五"以來,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連續5年保持在90%左右,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雲南電力資源稟賦突出,水電經濟可開發容量約為9570萬千瓦,風能、太陽能也比較豐富,均居全國前列。
  • 可再生能源分析和預測(2019~2024)
    執行摘要光伏推動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大幅反彈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容量預計在2019年將以四年內最快的速度增長。在2018年經歷將近二十年來的首次停滯之後,新增裝機容量將增長12%。新一輪的增長主要受光伏發電的推動,包括光伏在歐盟迅速擴張,印度市場需求更為強勁,以及越南裝機井噴式增長。
  • 海洋局印發海洋可再生能源資金項目實施管理細則
    國家海洋局關於印發《海洋可再生能源資金項目實施管理細則(暫行)》的通知國海規範〔2016〕9號各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海洋廳(局),各有關單位:為推動我國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加強海洋可再生能源資金項目管理,提高國家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 可再生能源發展趨勢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固廢網訊:2020年新增補貼資金額度50億元用於支持新增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項目,2020年國內可再生能源將得到進一步開發,將進一步發揮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替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