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如此!記者探出爭議地區真正民意,當地人:永遠不支持印度

2021-01-09 上海熱線國際

據印度媒體《歐亞時報》12月24日報導,一名美國記者突然進入印控克什米爾爭議地區,並對該地區的現實狀況展開調查,揭開了該地區一直存在的問題。但印度一直在辯解,印度將廢除第370條後查謨和克什米爾的第一次地方選舉,稱為"民主的勝利",但讓莫迪失望的發生了,《紐約時報》直接捅破窗戶紙,將其描述為"一個仍在高壓統治下掙扎的地方"。

印度媒體發表題為《美國媒體搗毀了印度在查謨和克什米爾恢復民主的說法》,文章指出,去年8月,印度莫迪政府突然撤銷了根據第370條給予查謨和的特殊地位。

該地區的發展委員會(DDC)選舉了280個席位,在聯邦領土的20個縣中,每個縣有14個席位。印度中央執政黨印度人民黨成為最大的單一政黨,但由7個政黨組成的聯盟古普卡聯盟以超過100個席位取得勝利。

選舉已於11月28日開始,12月19日結束,總投票率只有不到51%。雖然印度官員們稱讚這是"民主恢復"帶來的所謂"穩定的投票率",但《紐約時報》指出,"克什米爾一直處於高壓的統治下"。

在廢除第370條一年多之後,印度莫迪政府最近允許外國記者進入新成立的查謨和克什米爾爭議領土,但莫迪突然虛心,嚴格"管控"了對該地區選情的報導。《紐約時報》的記者是"印度政府組織的嚴格控制對投票的報導"一部分。

印度政府的一位官員表示,投票趨勢表明"民主在基層活躍",查謨和克什米爾的民意調查可以推測為所謂的民主勝利。但印度這一"不透明"的行為被美國當地記者實地探訪後戳破。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選民的參與似乎更多的是源於反抗而並非滿意"。報導援引一名21歲的Kulsoom Chopan的話說,他們永遠不支持印度人民黨,永遠不會投票給印度,永遠不會支持印度。它強調,隨著經濟因封鎖而瀕臨崩潰,該地區缺乏私人投資,以及激進組織招募人員的增加,"印度人民黨的大選已經進入克什米爾山谷"。

《紐約時報》的報導稱,即使在分裂主義鬥爭中,印度人民黨也"大刀闊斧"地將克什米爾的其他團隊納入其麾下,擴充了30萬名黨員。印度人民黨的克什米爾發言人Ghulam Mohammad Mir告訴《紐約時報》,他們正處於"起飛階段",他們在山谷的每個角落都有成千上萬的"舉著旗幟"的工人。

另一方面,獨立候選人巴特認為,在莫迪政府頒布的370條被廢除之後,克什米爾才能稱之為擁有民主,現在他們(克什米爾主要政黨)已經聯合起來,試圖讓該地區的特殊地位回歸。現在人們在選舉中沒有得到公平的競爭環境,因為有些人被莫迪政府拒絕參加競選活動,或其成員被限制。

美國方面一直以來拒絕承認印度對克什米爾地區擁有主權,2020年8月,拜登表示,會密切關注克什米爾地區的人權問題。美國總統川普也多次指責克什米爾的人權沒有得到保障,新德裡曾對此提出"抗議"。根據巴基斯坦方面公布的消息,在印度違反的3000多次停火協議中,有數百人被印度軍隊無端殺害。

編輯/王戰刀

相關焦點

  • 印度又出「么蛾子」,欲將爭議地區變成殖民地,這次能否得逞?
    如果說把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關係稱為巴鐵,那麼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關係可以說恰恰相反,雙方之間甚至可以用敵對來形容,而導致雙方水火不容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兩國在克什米爾的部分爭議地區,雙方屢次在克什米爾爭議地區發生激烈交鋒。
  • 尼泊爾將爭議地區納入新版國家地圖,印度拒絕承認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胡博峰】據《印度時報》14日報導,尼泊爾聯邦議會眾議院13日表決通過憲法修正案,將與印度存在領土爭議的卡拉帕尼等地區納入新版國家地圖。《印度時報》報導稱,尼泊爾眾議院275名議員中,258人對憲法修正案投了贊成票,而且沒有人投反對票。印度外交部隨後發表聲明表示,拒絕承認尼泊爾的新版地圖,稱其為「單方面行動」,「不是以歷史事實或證據為依據」。據悉,根據尼泊爾的新版地圖,該國的國土面積比舊版多出約335平方公裡。
  • 巴鐵以牙還牙,爭議地區設立新省,印度卻來挑中國的事
    在印度眼中,克什米爾地區,不管你是印控克什米爾還是巴控克什米爾那都是印度的領土,你巴基斯坦把這「佔」了不說,還要直接建省?這不就是直接挑釁印度嗎?於是在巴基斯坦宣布這一消息後,印度外交部發言人很快就表示了強烈的反對,「新德裡堅決反對巴基斯坦企圖給其非法、以及強行佔領下的印度部分領土帶來實質性的變化。」反對是反對了,但是有用嗎?沒用!
  • 印度出擊致邊界爭端升級,尼泊爾不再讓步,將爭議地區納入版圖
    印度自建國以來與鄰國的爭端就沒有停止過,身邊幾個鄰居幾乎全部和印度有矛盾,實力最弱小的錫金甚至已經被印度給吞併了。因長期執行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另外一個鄰國尼泊爾也對印度積怨已久,但出於對印度的畏懼一直隱忍不發。然而印度卻絲毫不知收斂,在爭議地區步步進逼,最終導致局勢升級。
  • 印度在邊境爭議地區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總長超過3300公裡
    位於拉達克地區寒冰村附近的建築工地,Ligen Eliyas熟練地轉動挖掘機的液壓臂,將一塊巨大的石頭推入下面的塵土中,為印度正在中國邊境附近修建的戰略高速公路清理出另一塊土地。但準備就緒後,這條道路將是全年唯一通往拉達克大部分地區(包括邊界地區)的通道。
  • 尼泊爾國會正式批准新版地圖 與印度爭議地區被劃入
    6月18日,尼泊爾國會上院正式批准了新版地圖,該地圖將印度聲稱擁有的爭議地區劃入了尼泊爾版圖內。上周末,尼泊爾國會下院已經投票通過了該地圖。據半島電視臺18日報導,尼泊爾國會上院8日批准了這份將爭議地區劃入版圖之內的新地圖,這讓尼泊爾與印度之間的關係驟然緊張。最新被納入尼泊爾版圖的卡拉帕尼、裡普列克和林比亞杜拉三個地區,長期以來是引發尼泊爾和印度領土爭議的焦點。
  • 意見領袖的缺席與兩種民意(「微博民意」和現實民意)差異的相關性
    通過進一步的比較分析,我們認為,根據「沉默的螺旋」理論,微博意見領袖在表達上的沉默(缺席)會導致微博民意發生轉向,與現實民意相比表現出極大的差異。這表明,意見領袖的沉默或缺席也會導致民意的逆轉,而這種逆轉並不能完全得反映出雙反論戰的高下,而只是呈現了一種相對於現實民意的「假象」,這也需要政府機關、微博用戶以及從微博上獲取新聞源的大眾媒體的警惕和關注。
  • 印度最終妥協,拿出百億購買中國「太陽能板」當地人:果然不一樣
    不服「中國造」這個國家就是印度,印度認為他們完全不比我們,所以在各個領域中,一直拿我們做比較,所以當他們看到我們製造業如此發達,並且看到許多國家都在進口我們的產品後,很不開心,並且開始抵制我國的產品,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抵制後
  • ...名印度士兵在與中國軍隊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的拉達克的衝突...
    2020-06-17 04:17:44來源:FX168  【中印衝突最新消息:20名印度士兵在拉達克戰鬥中喪生】印度官員稱,至少20名印度士兵在與中國軍隊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的拉達克的衝突中喪生。
  • 巴基斯坦宣布:將印巴爭議地劃為第五省,汪文斌亮出中方態度
    自進入到今年之後,印度在邊境地區便頻繁採取行動,但這樣的情況也導致印度同時和數個國家在領土方面存在分歧和爭端,對於印度而言也要承擔不小的壓力。其中印度和巴基斯坦方面由於克什米爾地區引發的衝突,也導致兩國關係變得十分的緊張,面對這一情況,印度為了緩解自身的巨大壓力,試圖獲得海外其他國家的支持。
  • 莫迪萬萬沒想到,拜登哈裡斯相繼發聲,不承認印對爭議地區的主權
    【撰文丨為你寫詩/編輯丨小懶】 從各大媒體的報導可以看出,川普並不承認大選結果,甚至採取了拖延和移交權力的措施,以保留最後一點虛榮心。可拜登對此絲毫不在意,已經在做入主白宮的各項準備。特別是在對待印度的態度上。
  • 「紐約時報」支持克裡 民意調查有利於克裡
    「紐約時報」支持克裡 民意調查有利於克裡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網2月27日消息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裡同競爭對手愛德華茲決戰「超級星期二」預選前,美國有影響的「紐約時報」26日宣布支持他
  • 蔡英文實踐柯文哲「鯊魚理論」不斷挑戰民意底線
    日本核食進口、同婚爭議、「一例一休」等難題遲遲未解。臺當局欲解禁日本核輻射食品 遭各方反對臺灣地區與日本經貿會議將從11月29日起接連兩日在臺北舉行,對日本福島等五縣核災食品應否解禁輸臺一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已多次表達過反對意見。
  • 克什米爾遭遇到重大災難,印度全面隱瞞:暴力事件增加,經濟下滑
    克什米爾當地人認為,印度政府隱瞞了印度軍隊控制下的克什米爾遭遇到重大災難的情況,包括印度軍隊帶來的鎮壓,封鎖後,克什米爾當地出現的嚴重經濟和暴動問題。「印度希望通過取消第370條自治權,這一行動設想為將為克什米爾帶來發展與和平的舉措,相反,印度的行動幾乎破壞了我們文化和政治的各個方面。」
  • 感受印度超級大蝦,3隻就管飽,當地人都不愛,重點價格還不貴
    感受印度超級大蝦,3隻就管飽,當地人都不愛,重點價格還不貴近年來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自然吃的也好,對於美食來說,從以前的雞鴨魚肉才是美味,到現在山珍海味才是美味!山裡的野味才算得上好吃,海鮮才能滿足吃貨們的胃口。
  • 2020臺灣民意「鐘擺效應」的啟示
    回顧一整年的臺灣政局演變軌跡,從年初蔡英文以高票贏得選舉,到年末「秋鬥」以近年來最大規模遊行人數收場,一年來臺灣民意民心的變化印證了上述八個字背後蘊含的規律與真理。當「鐘擺效應」已現,意味著民進黨不可一世的「強勢執政」迎來了盛極致衰的轉折點。  在多黨競爭的選舉制度下,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也沒有戰無不勝的政治人物。
  • 為什麼印度對青藏高原如此感興趣?
    在南亞次大陸,人口最多,科學和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就是印度,國土面積達298萬平方千米。同時印度也是世界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古代這裡也是最富饒的地區,因此南亞次大陸也被稱為「印度大陸」。對於印度來說又有著什麼樣的意義?今天我們簡單分析一下青藏高原向南亞地區輻射的影響力。
  • 多數國家地圖將藏南地區誤認為「印度領土」
    中方特別代表、國務委員戴秉國在與印方特別代表、印度國家安全顧問納拉亞南會晤期間,印度總理辛格、印度執政黨——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分別會見了戴秉國。在與辛格總理的會談中,戴秉國表示,未來幾年是中印關係大發展的機遇期,也是中印解決邊界問題的機遇期。相信雙方有決心、有智慧、有能力,根據兩國領導人達成的共識,加強合作,共同努力,找到和平合理和雙方都能接受的邊界問題解決方案。
  • 印度明明有自來水,為何卻喝汙染嚴重的恆河水?當地人說出實情
    印度是四個古代文明之一。同時,印度還具有特別濃厚的宗教文化。除了舉世聞名的宗教文化外,印度美食也引人入勝。儘管中國遊客並沒有大規模前往印度,但印度的許多人仍然對此很熟悉。印度明明有自來水,為何卻喝汙染嚴重的恆河水?當地人說出實情!
  • 鄧聿文:接地氣的改革才能不背離民意
    原標題:接地氣的改革才能不背離民意   中央深改組召開了最新一次會議,一口氣推出了七項改革舉措。雖然現在推出重大的改革措施前,一般都會有個調研論證過程,但若不接地氣,這個過程極可能淪為表面功夫,作秀,或者抓不住重點、難點,百姓關心的焦點,從而推出的改革方案和舉措失之偏頗,不是百姓需要的。   其次,改革不接地氣,會造成改革得不到百姓支持,無法落地。改革是要解決問題的,而與百姓利益相關的問題最容易得到他們的關注,從而,基於解決這些問題的改革也最容易得到百姓的擁護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