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寬才能與眾不同:美國通用電氣前執行長傑克·韋爾奇說過這樣一段話:「我的員工中最可悲也最可憐的一種人,就是那些只想獲得薪水,而對其他一無所知的人。」如果你只把工作當作一件差事,或者只把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麼不管是否從事你最喜歡的工作,你都不可能對工作保持熱情。但如果你把工作當作一項事業來看待,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了。
把工作等同於事業,意味著在工作中任何事都要執著追求、力求完美;把工作只當作工作,意味著那是出於無奈、不得已而為之,在工作中只有痛苦、抱怨和不滿。有一次,麥當勞的創始人雷·克羅克為學生做演講,他對在場的學生提了這麼一個問題:「誰知道我們是做什麼的?」在場的學生都回答:「做快餐。」
有一名麥當勞優秀員工卻給了所有人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他說:「我們的職業是做快餐,可是我們的事業是做地產生意。我們最大的資產不是快餐給我們帶來的利潤,而是快餐帶來的麥當勞地產保值增值!」這就是一名優秀員工的眼光,他把職業當成心目中的事業來經營。成功人士的眼光都是超前的,而一般人太計較眼前得失,可能就會失去很多機會。
一般員工的眼睛往往只會緊盯在薪水上,而看不到這以外的東西。雖然任何人都離不開金錢,在職場上的人都不能不考慮薪水,但一心只執著於金錢的人,斤斤計較,絕不會想多做一點。一旦薪水不在他們的理想狀態,就會敷衍了事。薪水只是工作的目的之一,你一定能在工作中發現比薪水更重要的東西,如果僅僅是為了薪水而工作,那就無異於一葉障目了。
工作除了滿足個人的生活資源需求,更是一種自我發展和提升的社會活動。只為薪水奮鬥,工作就會變得平庸,視野因而被封閉住。在薪水範圍之外,努力工作,發現自己可能具有的戰略眼光、組織眼光、經濟眼光和商業眼光等,並相對確定為之努力的目的和目標,這樣才有希望最終成為一個事業和生活的成功者。
每個不能打敗我的事件,都會把我變得更加璀璨:這句話是我說的。尼採說過一句類似的:任何不能殺死你的,都會把你變得更加強大。原則上類似這樣的小句子,再加上個名人的名字,都要小心,很可能是杜撰出來的。而這句話恰恰是尼採說的。因為尼採在哲學界就是這樣一個心靈雞湯的萌萌噠大師,加上他最終瘋了,這更增加了他神秘主義的色彩。
所以很多人崇拜不見得是崇拜尼採的思想,而是崇拜他作為哲學家,竟然瘋了。我認識尼採是我讀初中的時候,一個學長,當然是長得很帥氣的那種,後來成了電視臺主播。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他在學校的大喇叭裡說,自己最喜歡的人是尼採。聽到這個奇怪的名字,簡直羞愧難當,原來我跟帥哥之間差的還有一個尼採呢!
於是去圖書館借閱尼採的書,跟圖書館的大媽說:我要讀尼採!如果那一刻我是個動物的話,肯定是一隻雄雞。在大媽「你要瘋了」的眼神中,借到了尼採的《權力意志》。讀了一遍,也沒看懂,每天早上再聽到學長的聲音,都無地自容。因為他竟然可以讀得懂我讀不懂的書,這個打擊實在太大了。直到後來學業亂七八糟的事情積累到一起,身心疲憊。在上海徐家匯的一家書店,重新遇上了尼採。
其實我相信總有一本書,在某個地方等著你。如果你太早遇到,肯定不會認識,也不知道其價值,因為自己還沒準備好。那時讀到「任何不能殺死你的,都會把你變得更加強大。」這句話,簡直熱血沸騰。這儼然就是為我寫的話,和為我寫的書。後來我開始迷上了尼採。就如同尼採迷戀叔本華尼採年輕的時候非常崇拜叔本華,在萊比錫的舊書店,尼採看到叔本華的《在一位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時候,他才21歲。
他回憶說,不知道什麼鬼精靈在耳邊悄悄說:把這本書拿回去。從此尼採就崇拜起了叔本華,每次尼採遇到問題都會大喊:叔本華救我。就如同唐僧遇到問題,總會喊:悟空~尼採拿起叔本華這本書的那一天,是1865年的一個秋天。這種迷戀持續了大約10年,尼採就開始走向了批判叔本華的道路,他認為叔本華的思想太過懦弱而不真實,「像膽小的麋鹿一樣躲藏在森林裡」。
因為叔本華這位悲情主義大師,用一生來逃避痛苦,尼採覺得,這太懦弱了,我也這麼覺得。尼採認為,我們應該正視痛苦,因為痛苦是達到善和完美的必經之路。就好比一些創傷,你企圖忘記它,儘量不去想它,但它不會消失,它總在某個時點跳出來,對自己構成二次傷害。你只有正視這些問題,才能不被它控制。比如睡覺前跟放電影一樣,把這件事過一遍,你越想逃避越讓自己難受的細節,越要直視它。想過一遍,對自己說:這件事發生了,我接受了。然後你留在這裡,我要繼續我的生活。逃避苦難,是懦弱,是叔本華。面對苦難,才是真正的強者,這是尼採。
後來我又遇到那位學長,我說:你當年提到的尼採幫了我。他不好意思的說:我那會也就只是知道尼採的名字而已。他說:我其實真正喜歡的人是海德格爾。呵呵呵……雖然被騙很多年,但我倒是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一位哲學家作伴。在理性主義上我崇拜康德,在形而上的問題上,我崇拜尼採。
每次我跟自己的朋友說到這個問題時,他們也都惡狠狠的瞪著我,如同我當年惡狠狠的盯著廣播站的那個大喇叭。尼採是激情的,但他的生活卻是悲劇的。他一生不被人理解;他寫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也只送出去七本;他愛的人也不愛她,他自己得了梅毒。他的轉機出現在1889年1月3日,因為那天他瘋了。
尼採在都靈看見一個馬夫在虐待他的馬,尼採跑過去抱住馬脖子,然後就瘋了......那一年他45歲。尼採瘋了以後,財富和名氣接踵而至,他妹妹給他穿上白色的袍子,留起濃密的鬍子,仙風道骨一般。她妹妹還篡改他的著作,把《權力意志》修改成了種族歧視的學說,從而讓希特勒成為了尼採的忠實信徒。就這麼被她妹妹折騰到56歲,他死了。這就是尼採的一生,頗悲情。但他的思想大氣磅礴。
尼採認為,同情弱者是沒有錯的,但弱者不能以此作為資本,去要挾、榨取強者。這樣做是可恥的。自己的悲慘,不是讓別人同情的資本。自己要強大,不能自甘墮落。痛苦,和挫敗,這些玩意兒都是人生的組成部分,儘管讓人難過,但要接受。沒有痛苦和挫敗的人,創作不出好的作品。甚至你有多痛苦,你就會有多幸福,試想一個餓的要死的人吃到一個饅頭,該是多麼的幸福。
因為他遭遇了巨大的痛苦,所以他能享受到莫大的幸福。要嘗試與自己的悲觀情緒溝通。用尼採的話說:從悲觀的內心世界發出歡快而又惡毒的笑聲,因為我們有勇氣、野心、尊嚴、人格的力量、幽默感和獨立性。這些意志,讓我們可以跟悲觀情緒平起平坐。如何訓練這個部分呢?可以閱讀,可以讀詩歌,可以旅行,可以與智者交談,這些都是在增強自己的「權力意志」。
我們推一面牆,一次不倒,兩次不倒,好像永遠都不會倒。但是在推牆的過程中,我們變得更加強壯。這句話好像是蔡康永說的,也是尼採那句話的另一個版本。最後讓我們再次重溫尼採的觀點:任何不能殺死你的,都會把你變得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