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被消滅,但是不能被打敗——每天讀點尼採

2020-12-06 我見青山青山亦見我

前幾篇提到,尼採認為,人應該做一個自己生命的強者。

什麼是生命中的強者?

首先一個人要有健全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然後要能肯定自己,進而肯定自己的全部,重要的是能肯定自己的有限和肯定自己的痛苦。這樣的人就是一個生命中的強者。

成為生命的強者後,人是什麼樣的?

成為生命的強者,一個人就可以支配自己的人生和生命,為自己的人生尋找意義和賦予意義,使自己的生命力量變得強大,也使自己生命變得更加強大。

生命的強者,突出表現在面對人生中的失敗時。

這裡引用一句海明威那句很有名的話——「一個人並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就是對尼採所說「生命的強者」一個很好的註解。

每個人的人生是何其有限,而宇宙生命又是何其無限,面對這個無限,每個人總會遇到因個人人生有限而帶來的種種痛苦——不足、挫折、失敗和犧牲等等,當然最終會遇到由每個人人生最大的有限所產生的最大的痛苦——死亡。

如何面對這些人生中的種種痛苦?生命的強者的表現就是——生命的強者是絕不會被任何痛苦打敗的。

首先當碰到人生中的種種失敗時,生命的強者絕是不會灰心絕望的。因為他們自己深深的了解,也深深的認同和理解,他們是在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是在為自己的生命在奮鬥。所有這些人生中碰到的失敗對他們而言,都是讓他們理解生命力量的機會,這些失敗讓他們懂得了生命的多樣,懂得了生命的有限,也懂得了生命力量的強大,也懂得了每次失敗都是加強自己生命力量的機會。

當然,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失敗。生命的強者碰到失敗後,會再次輕裝出發,用更強大的力量去面對挑戰,面對人生。縱然最後會面對最大的痛苦——死亡,他們仍不會被打敗,因為他們的人生一直是在挑戰痛苦的路上。他們的人生因為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而不斷豐富;他們的人生,會因承受越來越大強度的痛苦,而不斷強大。

所以,做生命中的強者,熱愛自己的生命,迎接一個又一個的挑戰,面對各種各樣的痛苦,去接受挑戰,去面對痛苦,自己的人生才會豐富,才會強大。

做生命的強者吧,可以被消滅,但是永遠不會被打敗。

相關焦點

  • 人對人生和世界的評價,有沒有客觀標準?——每天讀點尼採
    尼採認為,可以從兩個層次上來看這個問題。第一,從宇宙來看,從宇宙的生成來看,人生是沒有一個超驗於人的目的。人的生成也屬於宇宙生成,人生目的的安排從宇宙來看,只是人自己的一個幻想。沒有目的,就沒有評價標準。
  • 眼光寬才能與眾不同,每個不能打敗我的事件,都會把我變得更璀璨
    每個不能打敗我的事件,都會把我變得更加璀璨:這句話是我說的。尼採說過一句類似的:任何不能殺死你的,都會把你變得更加強大。原則上類似這樣的小句子,再加上個名人的名字,都要小心,很可能是杜撰出來的。而這句話恰恰是尼採說的。因為尼採在哲學界就是這樣一個心靈雞湯的萌萌噠大師,加上他最終瘋了,這更增加了他神秘主義的色彩。
  • 弗洛伊德評論尼採的語錄,真是一針見血,讓人對尼採有了新的認識
    但是很多人卻很喜歡尼採說這樣的話,因為仔細分析過尼採說的話人,都做過深入的思考。尼採為什麼說這樣的話,那是讓人重新認識自我,重拾人的價值,而不是尊神,信神,依賴神。尼採認為那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倘若真有神,那麼人是什麼?是上帝的奴隸,還是寵物?因為神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在神的世界裡,人還能有秘密嗎?
  • ——每天讀點尼採
    前文提到,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未完成性,即人的不確定性和可塑性。有可塑性,人就有自我創造性的,人身上同時兼有造物主和被造物兩種身份。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它使人類獲得了自己的本質,把自己與其他動物從根本上區別開來.人通過勞動改變自然,創造屬於人自己的物質生活條件。「這強調的是人自我創造的社會機制。尼採考慮的是人自我創造的心理機制。他認為生命本無意義,每個人為各自人生賦予意義。
  • 尼採最精闢一句名言,僅23字,卻讓無數人都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一個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的人,無疑是需要更強大,因為忍受比適應更直接,更可怕。那麼什麼樣一句名言能讓無數人讀完都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呢?自然是尼採最精闢一句名言,僅23字,如下: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 尼採名言警句55則
    ——尼採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55、誰若孜孜於尋找,就越容易迷失自己。一切孤獨皆是罪過。56、無需時刻保持敏感,遲鈍有時即為美德。尤其與人交往時,即便看透了對方的某種行為或者想法的動機,也需裝出一副遲鈍的樣子。此乃社交之訣竅,亦是對人的憐恤。
  • 尼採:病態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學
    再比如:「我不是人,我是炸藥!」可是年少的尼採卻是一個特別安靜羞澀的人,因為父親和祖父都是牧師,所以尼採兒時的綽號是「小牧師」。事實上,即使成年之後,生活中的尼採依然是一個安靜羞澀的人。然而在他的內心深處,卻好像隱藏了一座休眠火山,當它爆發的時候,不僅可以摧毀基督教的千年傳統,同時也可以摧毀整個理性主義的千年傳統。
  • 尼採最霸氣的一句經典語錄,僅19個字,卻盪氣迴腸,狂到沒邊!
    所以多數人認為尼採這句話是狂傲、霸氣、盪氣迴腸、狂到沒邊!雖然如此,卻讓人聽得舒服,讓人聽得喜歡。這是什麼樣的句子呢?僅19個字,如下:假使有神,我怎能忍受我不是那神,所以沒有神!——尼採讀這句話前,先要弄清楚神是什麼?神是無所不能的,是無所不曉的。神可以使不可能變為可能,使得無變為有。
  • 尼採名言警句45則
    但是他還少一百把鐮刀,他沒辦法去收穫,所以他異常憤怒地去拔那些麥穗。 創造者尋找的是同伴和那些會把鐮刀磨得鋒利的人,可是人們卻視這些人為毀滅者和輕蔑善惡者。而事實上,他們才是收穫者和慶祝豐收者。——《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6、在吃得最津津有味時,必須停止進食:想要被人愛得長久的人都知道這點。7、第一,認識是人類現象,和宇宙真理無關。
  • 每天名言:尼採英語名言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天名言:尼採英語名言 2013-02-04 16:21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尼採的「鐵錘哲學」與「超人理論」-人應該怎樣面對虛無的人生?
    按照「王庶文講壇」以往的風格,一個主題的文章一周內只會更新一篇,不過關於尼採我覺得很有必要一次性將他講完,才能體現其邏輯性,所以今天的文章可以與昨天的接上,歡迎大家擴展閱讀昨天關於尼採的「上帝之死」。尼採的思想可以概括為:人生虛無、理論虛假、生命強健,前兩者是問題,後一者是解決方案。
  • 尼採:沒有自我意識覺醒,人就會自願淪為奴隸
    同樣,人在精神上也有幾大成長階段。 哲學家尼採將一生中可能發生的精神變化歸納為三種,分別是︰駱駝、獅子、孩子。  ▎階段一:駱駝 尼採把人在精神上的第一個階段,稱為「駱駝」。 在印象中,駱駝長期處於被動狀態,它的典型特徵是無條件服從權威與傳統。
  • 尼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可與人言者無二三」。每個人每天都有無數的煩惱,好像沒有哪天過得是完完全全隨心所欲,逍遙自在,對於這無窮無盡的煩惱,該怎樣面對呢?如果我們找朋友傾訴這些令人痛不欲生的煩惱,朋友卻跟你說「你應該好好享受才對」,你又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 尼採為什麼說「上帝死了」?
    」跟耶穌要求人們崇拜他和上帝不同,尼採從不要求別人崇拜他自己。尼採告訴我們,《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基本觀點乃是「永恆輪迴思想」,但是這本書採用了隱喻、抒情和箴言的表達方式,不同於一般系統性的哲學著作,因此讀起來更顯得晦澀難懂。海因裡希·馮·施泰因博士曾跟尼採說,他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完全不理解」。
  • 尼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所謂勇敢,就是敢於超越
    初遇愛情的尼採又遇上了莎樂美,此莎樂美不是王爾德筆下的為愛燃燒的絕美少女,而是天才女性,是弗洛伊德賞識的學生,還與詩人裡爾克同居同遊。可以想見遇到這樣一個一見鍾情卻註定得不到的愛人,對尼採的打擊。——叔本華康德、叔本華的思想深深影響了尼採。尼採同樣認同現象界是不真實的,他甚至把這個範圍擴大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價值觀方面,西方文明、世界觀、道德、人性,統統都是虛偽的。可以想像這樣的「無差別攻擊」會給尼採招致多少敵意多少謾罵。尼採沒有逃避,而是勇敢地拿起筆,與人性的淺薄與虛無作戰。
  • 尼採的「神預言」:德意志精神將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犧牲品
    在普法戰爭初期,尼採曾請求巴塞爾大學讓他離開去參加普魯士軍隊。當時巴塞爾大學授予二十四歲的尼採副教授職稱僅一年有餘。他於1870年以醫護助理的身份入伍。7月19日,尼採在給母親的信中說,法蘭西猛虎在侵襲德意志文化,應該不惜任何代價打敗法蘭西。
  • 佛陀與尼採,兩者的哲學歸宿為什麼不同?
    再比如「人們不羞於思考骯髒的東西,但是當人們想像有人相信他們有這種骯髒念頭的時候,他們就感到羞恥了。」尼採把一些人行為的動機和心理狀態的變化,分析的很準確,像扒光衣服一樣。但尼採到此為止,沒有再進一步,給出方向和解決、避免的方法。
  • 尼採誕辰|尼採在著作中如何談論女性
    2020年10月15日是尼採誕辰176周年。作為十九世紀德國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文風深刻而又極具顛覆性,也往往發常人所不能發之語,「上帝死了」、「重估一切價值」等著名論斷影響深遠。其中,他關於女性的諸多論述也極富爭議性,許多表述都讓人覺得,尼採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厭女者。那麼,從尼採的哲學著作中看,他如何理解女性?以及他對於女性的態度究竟如何?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第二點是哲學最大的困惑來自於人本身,而不是哲學本身。我說意識是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徵,就沒有把意識放在存在的對立面。意識和物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是一體的,猶如電場和磁場的關係。所以說物質是被意識時刻本徵著,一刻也不能分離。我在前面的章節,用引力和慣性來作為舉例說過,這是一種基於當下科學實驗數據所給出的舉例。
  • 你可以不讀霍金的《時間簡史》,但是不能不讀霍金的這篇文章
    你可以沒讀過這本書,但是你不能不讀《宇宙的未來》這篇文章。《宇宙的未來》是霍金1991年1月在劍橋大學的一次講演錄。這篇講演,從古代巫師的預言,談到近代宗教預言,再過渡到對宇宙未來的討論。主要探討了宇宙未來的兩種命運:一是繼續膨脹下去,一是收縮以至於坍縮成一個點。膨脹還是收縮,取決於宇宙的平均密度。運用天體物理學理論,對宇宙的未來作出科學的論斷,這是科學家與巫師不同之處。霍金是一個傳奇,歷史會永遠銘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