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未完成性,即人的不確定性和可塑性。有可塑性,人就有自我創造性的,人身上同時兼有造物主和被造物兩種身份。
如何實現自我創造,當然有不同的說法,我們聽到最多的當然就是馬克思的勞動說,「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 勞動既把人同動物區別開,把人從自然界中提升出來,又把人與人類社會同自然界緊密地聯繫起來。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它使人類獲得了自己的本質,把自己與其他動物從根本上區別開來.人通過勞動改變自然,創造屬於人自己的物質生活條件。「這強調的是人自我創造的社會機制。
尼採考慮的是人自我創造的心理機制。他認為生命本無意義,每個人為各自人生賦予意義。
那這個意義是否有效?是否只是人自己的假想?
一方面,這個人生意義有幻想的成份。
似乎只有人才會為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動物則不會,動物靠自己的本能生活,按自己的本性行為。按照自然界的眼光,或者從一個普通動物來看人,會覺得人很可笑。人總覺得自己是"超動物"的物種,能夠探索宇宙的奧秘,和生命的本質,超脫與整個外部世界。其實人只不過是動物中的一種,人身上有的動物性,人的很多想法毫無價值,人的很多價值屬於是空中樓閣。所以人生的意義,從這個自然界的角度上來看,是有人自己幻想的成份。
另一方面,這個由幻想成份的人生意義是人之所必需。
人生其實是需要這個有些幻想成份的人生意義的。就像剛才說的,人生本無意義,每個人都為自己賦予意義。道德、科學、藝術包括迷信,都是人為自己的人生尋找一個賦予意義的方式。因為人如果沒有這個意義方式,就會失去生活的目的,失去生活的方向,人必須為自己的賦予一個超動物的意義,否則,人就會感覺自己像個動物一樣在生活。
這個帶有幻想色彩人生的意義到底有何作用?
用動物的眼光看人,當然會覺得人有些不切實際。在最開始時,人仿佛脫離了人本身的眼光,給人誤解成了一個不是人本身的角色,給人賦予了一個高於生存的意義。但是,這個意義並非只是幻想,具有重要作用。因為這個高於人的意義,會讓人超出自己的動物性,提出高於自身動物性的要求,去尋找一個高於動物性價值的人生意義,這就是實現了人的非動物性,也就實現了人性,也就實現了「超越自己」。
從這個角度講,帶有幻想色彩的人生意義對人而言雖假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