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義到底是真是假?——每天讀點尼採

2020-12-05 我見青山青山亦見我

前文提到,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未完成性,即人的不確定性和可塑性。有可塑性,人就有自我創造性的,人身上同時兼有造物主和被造物兩種身份。

如何實現自我創造,當然有不同的說法,我們聽到最多的當然就是馬克思的勞動說,「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 勞動既把人同動物區別開,把人從自然界中提升出來,又把人與人類社會同自然界緊密地聯繫起來。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它使人類獲得了自己的本質,把自己與其他動物從根本上區別開來.人通過勞動改變自然,創造屬於人自己的物質生活條件。「這強調的是人自我創造的社會機制。

尼採考慮的是人自我創造的心理機制。他認為生命本無意義,每個人為各自人生賦予意義。

那這個意義是否有效?是否只是人自己的假想?

一方面,這個人生意義有幻想的成份。

似乎只有人才會為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動物則不會,動物靠自己的本能生活,按自己的本性行為。按照自然界的眼光,或者從一個普通動物來看人,會覺得人很可笑。人總覺得自己是"超動物"的物種,能夠探索宇宙的奧秘,和生命的本質,超脫與整個外部世界。其實人只不過是動物中的一種,人身上有的動物性,人的很多想法毫無價值,人的很多價值屬於是空中樓閣。所以人生的意義,從這個自然界的角度上來看,是有人自己幻想的成份。

另一方面,這個由幻想成份的人生意義是人之所必需。

人生其實是需要這個有些幻想成份的人生意義的。就像剛才說的,人生本無意義,每個人都為自己賦予意義。道德、科學、藝術包括迷信,都是人為自己的人生尋找一個賦予意義的方式。因為人如果沒有這個意義方式,就會失去生活的目的,失去生活的方向,人必須為自己的賦予一個超動物的意義,否則,人就會感覺自己像個動物一樣在生活。

這個帶有幻想色彩人生的意義到底有何作用?

用動物的眼光看人,當然會覺得人有些不切實際。在最開始時,人仿佛脫離了人本身的眼光,給人誤解成了一個不是人本身的角色,給人賦予了一個高於生存的意義。但是,這個意義並非只是幻想,具有重要作用。因為這個高於人的意義,會讓人超出自己的動物性,提出高於自身動物性的要求,去尋找一個高於動物性價值的人生意義,這就是實現了人的非動物性,也就實現了人性,也就實現了「超越自己」。

從這個角度講,帶有幻想色彩的人生意義對人而言雖假實真。

相關焦點

  • 人對人生和世界的評價,有沒有客觀標準?——每天讀點尼採
    前文提到的「人是評價者」,也就是首先每個人自己有自己的價值判斷,然後把價值判斷投射到事物上去,事物本身並沒有自在的價值,然後為事物創造了意義,一個屬於人的意義,進而創造了人的價值世界。那麼這個評價有沒有客觀標準?難道就由著人隨心所欲的評價。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不要這樣去想,要記住我在第七章裡強調的,意識世界裡沒有假的東西,物質世界也沒有假的東西。宇宙是有意識的,你可以相信這是被安排的,但不能懷疑這是假的。意識是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徵啊!你反覆去理解,你就會發現意識裡確實沒有假的東西。那到底我們該相信理性主義還是經驗主義呢?到現在你還問這個問題,說明你沒有認真。
  • 人可以被消滅,但是不能被打敗——每天讀點尼採
    前幾篇提到,尼採認為,人應該做一個自己生命的強者。什麼是生命中的強者?成為生命的強者,一個人就可以支配自己的人生和生命,為自己的人生尋找意義和賦予意義,使自己的生命力量變得強大,也使自己生命變得更加強大。生命的強者,突出表現在面對人生中的失敗時。
  • 尼採:病態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學
    可是年少的尼採卻是一個特別安靜羞澀的人,因為父親和祖父都是牧師,所以尼採兒時的綽號是「小牧師」。事實上,即使成年之後,生活中的尼採依然是一個安靜羞澀的人。然而在他的內心深處,卻好像隱藏了一座休眠火山,當它爆發的時候,不僅可以摧毀基督教的千年傳統,同時也可以摧毀整個理性主義的千年傳統。所以在讀尼採的時候,一定要把他的哲學跟人生結合在一起讀,他的哲學就是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就是他的哲學。
  • 尼採的「鐵錘哲學」與「超人理論」-人應該怎樣面對虛無的人生?
    01鐵錘哲學尼採認為:人生是虛無的,人生本來沒有任何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人為製造或者賦予的。糖果是假的,生命沒有了意義,人類一直信奉的真理成為了幻覺,人們惶恐不安,開始各自尋找自己的慰藉。當然,所謂的慰藉都是虛幻的。唯一真實地東西只有人強健的生命力,這就是「超人學說」的起點。有了這個「起點」,那麼人類也將從消極的虛無主義轉變為積極的虛無主義。
  • 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為什麼尼採:凡殺不死我的,都使我更強大
    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著名的哲學家、語言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尼採。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是極度悲觀主義的,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而這種痛苦的根源是無盡的我們無法擺脫的欲望。而尼採早年也是叔本華的忠實信徒,甚至可以說是叔本華點燃了尼採的哲學熱情。
  • 弗洛伊德評論尼採的語錄,真是一針見血,讓人對尼採有了新的認識
    喜歡哲學的朋友,多少都聽說過尼採的大名,尼採在很多人眼裡,都是狂浪不羈的,因為尼採很多名言都很狂狼,感覺就沒有把世人放在眼裡,包括神,但他的言語裡都充滿了哲理,值得人們去反省自己。就像尼採比較出名的一句,「上帝死了!」,「假使有神,我怎能忍受我不是那神,所以沒有神!」
  • 尼採到底是個幹啥的?
    說尼採是雞湯導師,別不信,大家可以搜一下,搜出來的文章基本都是:《尼採箴言:把人性看得透透的》《尼採的這十句話,藏著人生必備的智慧》《看懂了尼採,也就看懂了人生》……估計尼採看到這些東西,內心應該也掛不住了,拜託,自己是哲學家,很要臉的好不好?哲學家被當成雞湯狗,這跟要臉的公號博主被當成印度人有啥差別?
  • 尋求人生更大的意義
    是不是到科研院所工作更有意義呢?如果只是炮製論文、拼湊專著去評職稱、報課題,即使工作給人以實現更高價值的空間,好像也浪費了。人生的意義,該如何評價呢?文學家不要以作品發表或獲獎為最高目標,而是要寫出啟人心智、濯人靈魂、給人美的享受的佳作。
  • 《都靈之馬》,絕境人生隱喻尼採哲學,折射基督教徒對信仰的堅守
    每天,父女倆都會向窗外凝望,與房外惡劣的天氣條件相比,他們簡陋的房屋卻溫馨無比,儘管每天只能以土豆果腹,但他們至少還有最後的尊嚴,內心依然篤定。那匹馬其實正是人類絕望心境的體現,它不吃不喝,保留著動物最後的尊嚴。
  • 尼採最有個性的一句名言,僅33個字,卻讓多少人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如是又開始迷茫,當聽到一位偉大的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亦是尼採最有個性的一句名言,僅33個字,卻讓多少人不再迷茫,做回了真正的自己,這句話如下: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於適當的路,正確的路和唯一的路,這樣的路並不存在。——尼採是啊,我試著走別人一樣的路,那麼累,那麼苦,那麼心酸?
  • 天道:揭秘兩條「尼採」哲學,你才能真正掌握「強勢文化」
    這句話很多人都明白它的出處源自於德國哲學家尼採,實際上不光這樣,對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創作者豆豆了解多一些都明白,尼採思想觀念對豆豆的影響極大。《天道》中最令人難忘的地方那便是丁元英提起的「文化屬性」,及其用「文化屬性」來實際操作贈給芮小丹的禮物。小到1個人,大到一個國家1個民族任意1種命數歸根結底全部都是那類文化屬性的產物。
  • 尼採為什麼說「上帝死了」?
    」跟耶穌要求人們崇拜他和上帝不同,尼採從不要求別人崇拜他自己。尼採告訴我們,《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基本觀點乃是「永恆輪迴思想」,但是這本書採用了隱喻、抒情和箴言的表達方式,不同於一般系統性的哲學著作,因此讀起來更顯得晦澀難懂。海因裡希·馮·施泰因博士曾跟尼採說,他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完全不理解」。
  • 豆瓣8.8《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一本受崔健等人熱捧的哲學書
    但自從讀了周國平老師的書,我改變了對哲學的粗淺認識,開始覺得哲學不是只有思想家才有資格玩味的高深學問,它其實滲透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裡,滲透在分分秒秒生命的進程中。沒有誰希望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過得毫無價值吧?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 尼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可與人言者無二三」。每個人每天都有無數的煩惱,好像沒有哪天過得是完完全全隨心所欲,逍遙自在,對於這無窮無盡的煩惱,該怎樣面對呢?如果我們找朋友傾訴這些令人痛不欲生的煩惱,朋友卻跟你說「你應該好好享受才對」,你又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 尼採:沒有自我意識覺醒,人就會自願淪為奴隸
    哲學家尼採將一生中可能發生的精神變化歸納為三種,分別是︰駱駝、獅子、孩子。  ▎階段一:駱駝 尼採把人在精神上的第一個階段,稱為「駱駝」。 在印象中,駱駝長期處於被動狀態,它的典型特徵是無條件服從權威與傳統。
  • 尼採晚年精神失常:與「叔本華」的悲觀哲學有極大關係
    但是筆者在這裡有自己的分析和看法:尼採在21歲上大二時,在一家舊書店裡偶然發現了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並且拿回家一讀就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可能是由於從小喪父,在女人堆裡被保護著長大的原因,使他天性敏感憂鬱。
  • 尼採:意志是生命的本質
    只是對於理性,並不能像尼採一樣通通打死,這樣就會過猶不及,因為理性同樣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手段之一。他說自己是徹底的虛無主義者,世界上沒有真理、沒有終極的價值和意義,因為這些都是人類的產物。虛無主義的壞處是否定一切,對什麼都消極對待,根本無法形成個人價值,也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反之則可以引發反思,找到新的價值和意義,促進人類的發展。
  • 餘秋雨最經典的一段語錄,僅4句話,卻道破了人生的最大意義!
    我們人生為什麼要存在?存在有什麼意義?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問題。因為許多人活得很迷茫,找不到方向,也就不知道存在到底有著什麼意義。我們多數人每天只知道賺錢,除了賺錢,還是賺錢。多數人的人生漫無目的,毫無樂趣的,所以多少有時候會感嘆意義何在?
  • 《道德經》到底要有哪些魅力?為什麼會受到自傲的尼採喜愛
    同時,它也體現了我國的古代人對於世界和人生的態度。對於《道德經》有這樣一個人這樣評價過它:《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那個人就是尼採,說到尼採這個人,大家或許有的並不熟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