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很熱。
標誌有三:一是中部某省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二是某媒體正在通過網絡舉辦醫共體建設培訓班,據說聽者甚眾;三是按照國家要求,今年是緊密型醫共體建設要出成績的年份。
那麼醫共體建設是否達標,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指標就是縣域內就診率,與之相伴隨還有一個指標是縣域內基層就診率。
2019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關於開展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試點的指導方案》提出的目標是:通過緊密型醫共體建設,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明顯提升,醫保基金得到有效利用,居民醫藥費用負擔合理控制,有序就醫格局基本形成。力爭到2020年底,縣域就診率達到90%,縣域內基層就診率達到65%左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能力開展的技術、項目不斷增加。
問題是這個指標是否完成,需要怎麼計算,由誰計算,由誰評價,一直是一個「謎」。
怎麼計算,說不清
筆者為了搞明白這個縣域內就診率是怎麼計算的,搜狗「縣域內就診率」「縣域內就診率的計算方法」,也在國家衛健委官網搜了「縣域內就診率」看到的滿屏都是某地某年某月縣域內就診率達到多少多少的「結果」,就是沒有是怎麼計算的辦法。
唯一「百度」出來一個對「縣域內就診率」的解釋:意思是指在一個時間段內的發病人數,與在縣內的就診人數的比率。
問題是:這個看起來簡單明了的甚至小學生都會的「計算」確實難倒了很多人,因為計算要的「基礎數據」根本就沒有辦法找到,因為「一個時間段內的發病人數」你無法搞清,「在縣內的就診人數」你也無法知道(很多人去藥店、診所看病買藥,你沒有統計),而唯一比較可靠的數據只能是:某一時間段內醫療保險縣域內住院報銷人次與住院報銷總人次的比例,那麼這個數值(率)顯然不能叫「縣域內就診率」而應該叫「縣域內住院率」。
成績很亮眼
被當做全國醫共體樣板的安徽天長,2018年縣域內就診率為90.84%,省委書記要求,把天長醫改進一步推深做實,確保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據媒體2019年1月報導,湖南縣域內住院就診率達90.92% ,藥品佔醫療費用比從2015年的43%下降到2018年的28.36%。
比這兩地更誘人的成績是,2018年3月,媒體報導:四川省縣域內就診率已達98%。
但問題的核心在於這麼多亮瞎人眼的成績是怎麼算出來的由誰算出來的,是真是假由誰評價過,一滿地說不清楚。
界首還算真誠
由於媒體曾經報導過界首醫改,當時主要報導的是界首的醫共體建設,特別是醫防融合做得好,被稱為「醫改小崗村」,為了看看她的成績,筆者在網上搜到一份《界首市2019年衛生健康工作落實情況報告》。
報告指出,界首堅持改革創新,「綜合醫改」向縱深推進,緊密型醫共體運行機制不斷完善。出臺《全面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及相關配套文件,組建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兩家緊密型醫共體,成立緊密型醫共體指導中心。牽頭醫院成立「一房兩辦十三中心」,明確緊密型醫共體法人地位,成立緊密型醫共體分院。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報告》在存在問題中指出,一是緊密型醫共體運行機制有待完善,各醫療機構之間交流合作尚未深入開展,輻射帶動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動力不強,幫扶、支持基層醫務人員提升業務水平的力度不夠。「三醫」聯動有待深化,醫保與醫療機構缺乏互動,公立醫院體制機制等深層次改革難題仍未有效破解。二是醫院「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未得到根本轉變,人民群眾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健康的理念尚未樹牢,健康生活習慣尚未養成。三是優質醫療人才資源缺乏且分布不平衡,縣級公立醫院存在救治能力不強、服務不優問題,鎮村兩級醫療衛生機構專業人才缺口大。中醫藥人才培養、專科聯盟、醫聯體建設、中醫藥振興等,還需進一步探索和加強。
結論:
不管是醫共體、醫聯體,緊密不緊密,核心在於強基層,基層不強,都是白忙,都是作秀;怎麼才算基層強?就是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能力開展的技術、項目不斷增加,老百姓願意選擇在身邊看病並能夠買到治病的藥;怎麼才能強基層?核心是基層需要的人才,能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人民群眾不得病、少得病、有病能夠就近看得上、看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