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太空爆炸事件:強度高達一般超新星爆炸10倍

2020-07-14 新浪探索
新型太空爆炸事件:強度高達一般超新星爆炸10倍

  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最近確定了一類劇烈太空爆炸事件的分類。科學家在2018年首次注意到這一現象。由於其亮度極高,科學家原以為它離我們的距離比實際上近得多,而自此之後,科學家又發現了兩次相似的爆炸事件,這三起事件均被劃入了同一類別。

  這些能量爆發極為猛烈、速度極快,以極高的速度將大量物質拋入太空之中。天文學家將這類爆炸事件命名為「快速藍色視覺瞬態事件」,簡稱FBOT事件。

  科學家給2018年觀察到的那次事件起了一個暱稱,名叫「奶牛」(the Cow),正式編號為AT2018cow。科學家對其追根溯源,最終發現它源自2億光年之外的一個星系。這令科學家大為驚訝,因為它是如此明亮、似乎應當離我們近得多才對。在接下來的兩年間,天文學家又在可見光全天域搜索的檔案數據中發現了兩次規模更大的爆炸,因此目前觀察到的FBOT事件總數增加到了三次。

  在後面發現的兩次爆炸中,其中一次名為ZTF18abvkwla,暱稱「考拉」,是科學家在2018年對34億光年外的一個星系的觀察數據中發現的;另一次名叫CRTS-CSS161010 J045834-081803,又稱CSS161010,是在2016年對5億光年外的一個星係數據中發現的。有兩篇新發表的論文分別對「考拉」和CSS161010進行了描述。

  這些爆炸究竟有多劇烈呢?「奶牛」的強度高達一般超新星爆炸的10倍,「考拉」和CSS161010的強度甚至更高,但這幾次事件之間都存在明顯的相似之處。

  「我在分析數據時,還以為自己弄錯了,」加州理工學院負責「考拉」研究的天文學家Anna Ho表示,「『考拉』和『奶牛』和相似,但它發射的無線電波的強度高達後者的10倍,相當於伽馬射線暴的亮度!」

  CSS161010更是令人驚嘆不已。在無線電和X射線波段開展的後續觀測顯示,該天體竟以高達光速55%的高速、將大量恆星物質噴射進了太空中。

  「有些高能恆星爆炸可以將物質以近乎光速的速度噴射到太空中,特別是伽馬射線暴,但它們噴射的物質質量很小,只有太陽質量的1百萬分之一左右。而CSS161010噴射的物質質量高達太陽的百分之1至10,說明這是一種新類型的瞬態事件。

  這三次爆炸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看上去都很像超新星爆發,但會驟然亮起、又在瞬息之間忽然變暗,比一般超新星爆發的亮度變化速度快得多。並且,這幾次爆炸都溫度極高,因此與其它超新星爆發相比,它們的光芒略微發藍。

  由於這幾次爆炸轉瞬即逝,很難弄清它們的成因。2019年1月,天文學家把可能造成「奶牛」事件的情境縮減到了兩種:一個黑洞正在吞噬白矮星,或是發生了一次特殊的核心坍塌超新星爆發、形成了一顆中子星或一個黑洞。

  在目前階段,這兩種情境的可能性暫時都無法排除。但天文學家認為,此次事件應當屬於一類非常罕見的超新星爆發。

  在普通的核心坍塌式超新星爆發中,超新星會向外拋射出一層球殼狀的恆星物質。有時超新星爆發也會在坍塌的內核周圍形成一圈不斷旋轉的物質吸積盤,並從兩極噴射出速度極快的噴流,將伽馬射線高速噴出,這便是我們所說的伽馬射線暴。

  而天文學家的模型顯示,FBOT爆炸也有這樣的吸積盤和噴流結構,但與一般超新星爆發不同的是,它周圍還圍繞著一圈十分稠密的物質雲。這圈物質雲可能是由雙星系統中的伴星將發生超新星爆發的恆星物質不斷剝離形成的。

  這圈物質雲正是此類爆炸顯得極為明亮的原因。當超新星爆發生成的衝擊波與雲層相撞時,便會在多個波段上產生一道極為快速、熾熱而明亮的閃光。

  接下來,研究人員將對更多數據展開分析,希望能發現更多諸如此類的明亮閃光。而此前這些閃光也許被人們當成數據錯誤忽略掉了。這將幫助天文學家進一步確定這些爆炸的產生原因。

  但無論其成因是什麼,有一點都是肯定的:這些爆炸的狂野程度遠超我們的想像。

  此前我們只知道兩種產生超高速物質外流現象的原因:大型恆星坍塌、或兩顆中子星相撞時產生的伽馬射線暴。我們以為就這些了。但在此次研究中,我們又發現了第三種造成物質高速外流的途徑。這是一頭新發現的野獸,可以產生同樣高能的宇宙現象。

相關焦點

  • 最後的超新星:400年的爆炸成像
    發現於1604年10月9日,它比其他所有明星都亮。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研究了這位明星一年,並寫了一本名為「De Stella Nova」(「新星報」)的書。在20世紀40年代,科學家們意識到物體是一顆爆炸的恆星,他們稱之為克卜勒的超新星。
  • 奇異超新星生前質量高達太陽200 倍,直逼恆星質量上限
    天文學家觀測到一種全新超新星,不同於多數超新星終生只爆炸1 次且光芒逐漸消失,這顆超新星爆發過2 次,且光芒至今還未完全黯淡,研究人員分析認為這顆超新星生前質量恐達太陽130~260 倍。2019年整整3 年的觀測結果表明,超新星SN2016iet 與此前已知的數千顆超新星都不同,很可能是有史以來,觀測過在經歷超新星爆炸前質量最大的恆星,估計達太陽質量130~260 倍。
  • 超新星爆炸景象 已經是16萬年前的時間線
    &nbsp&nbsp&nbsp&nbsp超新星爆炸景象,已經是16萬年前的時間線。超新星是某些恆星的陌路,並且太陽系的形成很可能就與之相關。這種爆炸會產生出非凡的光亮,照亮一方宇宙空間,即便是在數十萬光年開外,還是可以進行觀察,但是即便是官產到了,這也是數十萬年前的景象了!
  • NASA望遠鏡捕獲超新星爆炸,距地2400光年,衝擊波如一片薄紗!
    但其實這是哈勃望遠鏡捕捉到天鵝座中一個超新星的殘骸,即爆炸後的衝擊波。據悉,這個超新星爆炸發生在1-2萬年前的天鵝座(Cygnus)星系,距離地球約2400光年。而爆炸前的恆星質量約為太陽的20倍。自爆炸後,衝擊波已從中心向外擴展了約60光年,以每秒約350公裡的速度增長。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下,當被爆炸彈射出的物質與低密度星際物質相互作用後,邊緣所呈現之樣貌就像一片輕柔覆蓋的薄紗。
  • 10倍於太陽超新星大爆炸!死後竟是這樣..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天文學家雷米·英德貝託(Remy Indebetouw)稱,當天文學家勘測到這顆超新星時,他們對超新星爆炸事件如何改變星際空間,以及一顆爆炸恆星熾熱發亮殘骸如何最終冷卻和生成新分子,了解得非常少。
  • 地球可能正在一顆超新星爆炸的碎片中裸奔,溫度高達6000度
    這可能也正是我們地球目前正在經歷的事情,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核物理學家安東·沃納(Anton Wallner)帶領的一組科學家發現,地球可能正在一顆超新星爆炸後留下的,溫度高達6000度的巨大星際雲中裸奔,經受著超新星「碎片」的轟擊。
  • 磁場湍流產生「完美風暴」引發極超新星爆炸
    如圖所示,這是藝術家描繪的極超新星爆炸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雖然長期以來科學家猜測強磁場是超新星的動力源
  • 千載難逢,近距離觀察超新星爆炸
    這顆超新星的預備役什麼時候會爆炸?它將要爆炸時會有什麼表現?與所有優秀的天文學與宇宙故事相似,這個故事始於一個周五的夜晚。它將經歷一次爆炸和塌縮,最終變為一顆II型超新星。這場爆炸可能會在數萬年後發生,也可能今晚就發生。
  • 超新星爆炸造成地球的生命大滅絕
    超新星爆炸可能造成地球上259萬年前發生滅絕事件。距離地球3億光年的2顆垂死恆星(超新星)發生大爆炸,曾引發地球上200萬年前發生海洋生命大滅絕事件。美國堪薩斯大學科學家公布最新研究顯示,這些爆炸散發的宇宙射線到達地球,引發持久的高能粒子陣風,導致地球大氣層被改變,大量海洋生命物種滅絕。在4月份發布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地球上的鐵同位素、確定宇宙中曾發生過2次超新星爆炸事件。在海底和月球發現的鐵-60同位素顯示,這些影響地球的超新星爆炸分別發生在170萬-320萬年前和650萬-870萬年前。
  • 科學家超級計算機模擬超新星爆炸3D模型
    騰訊太空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當一顆恆星爆炸時,它將變得非常明亮,足以照亮整個星系。超新星通常形成於當一顆恆星最後死亡劇痛的崩潰過程,目前,美國密西根州研究人員使用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系統精確再現了超新星爆炸3D模型。
  • NASA分享天鵝座超新星爆炸衝擊波圖像
    NASA分享天鵝座超新星爆炸衝擊波圖像(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美國宇航局(NASA)通過其Instagram這張圖像顯示了一條橫跨太空的起伏的橙色「絲帶」。NASA表示,這張圖片實際上是天鵝座超新星爆炸衝擊波的一小段。天鵝座超新星爆炸衝擊波距離地球大約2400光年。產生衝擊波的爆炸是由一顆「垂死」恆星引起的,這顆恆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20倍。爆炸發生在1萬年到2萬年前。自最初的爆炸以來,超新星衝擊波從其中心延伸了約60光年。衝擊波以每秒350公裡左右的速度增長。
  • 不穩定對超新星可能是最強爆炸,其威力是常規超新星爆炸的數百倍
    不穩定對超新星爆炸可能是宇宙中最強烈的爆炸。此時,可能有人會提出質疑:那宇宙大爆炸呢?事實上,大爆炸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爆炸,也就是說,「大爆炸」這個名字引起了許多誤解,這些誤解與大爆炸作為一種常規爆炸的感知有關。好了,讓我們回到本文的主題吧。
  • 超新星爆炸曾經引起地球上的生物大滅絕!
    這些爆炸散發的宇宙射線到達地球,引發持久的高能粒子陣風,導致地球大氣層被改變,大量海洋生命物種滅絕。早在4月份發布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就通過地球上的鐵同位素確定宇宙中曾發生過2次超新星爆炸事件。在海底和月球發現的鐵-60同位素顯示,這些影響地球的超新星爆炸分別發生在170萬-320萬年前和650萬-870萬年前。現在,堪薩斯大學的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重點研究它們對地球產生的影響。
  • 超新星爆炸可能幫助塑造了地球的氣候歷史
    這張第谷超新星遺蹟的照片是由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拍攝的。圖中的低能X射線(紅色)顯示了超新星爆炸產生的膨脹碎片,高能X射線(藍色)顯示了爆炸波,一種由高能電子組成的外殼。
  • 獅子座「出事」了 天文學家發現超新星爆炸
    據國外媒體報導,本周末,一顆恆星爆炸了。更準確的說,由於爆炸使得這顆恆星可以被地球上的望遠鏡看見,一個致力於搜索恆星爆發的研究項目觀測到了本次爆炸。據美國宇航局聲稱,在距離地球3500萬光年外的M66星系中,一顆質量大約為太陽8至50倍的恆星達到了它的壽命盡頭。當恆星內部的熔爐耗盡了所有燃料,它便開始內爆。
  • 宇宙最強光線:科學家發現最亮超新星 質量是太陽100倍
    科學家又有新發現了,這次是有史以來最亮的超新星(宇宙最強光)。來自哈佛大學、西北大學、俄亥俄大學和英國伯明罕大學共同組建的一個團隊表示,被標記為SN2016aps的超新星可能是兩顆大質量恆星在爆炸前合併在一起。在SN2016aps中,上述團隊中的科學家們發現爆炸發出的能量是正常大小的超新星爆炸能量的五倍,這是人類所見超新星發出的最強光。
  • 一萬顆原子彈在太空中爆炸,地球會被炸裂嗎?
    氫彈的原理氫彈用的是輕核聚變,它的裝藥是氘和氚化鋰,聚變需要超高溫和超高壓,人類無法提供這個環境,因此氫彈是在原子彈後才被製造出來的,因為需要用原子彈的爆炸來達到這個條件。而氘氚聚變產生的質量虧損大約是鈾和鈽裂變時的7-8倍,因此同樣質量下的裝藥,氫彈威力要比原子彈大得多!
  • 一口氣搞懂超新星爆炸的原理
    同樣是超新星爆炸,其實也有很大的不同,主要體現在恆星的質量之上。要了解這些之前,我們先搞清楚恆星以及它們的燃燒機制。恆星的燃燒機制恆星的燃燒機制和我們平時燒個東西是兩碼事。恆星內部的燃燒機制是核聚變反應。這是由於恆星的質量都比較巨大,比如太陽,太陽佔據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
  • 超新星爆發和化學爆炸有共同之處
    和地球上一個微小的氣體爆炸似乎沒有太多的共同點。這樣的爆炸可以在太空中發生,例如當一顆白矮星在一種名為1a型超新星(SN1a)的超新星中爆發時。但這些宇宙爆發的確切機制仍不清楚。這就產生了一種衝擊波,衝擊波的強度不斷增加,直到引發爆轟。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科學》。
  • 科學家在地球實驗室:重現超新星爆炸
    迄今為止最好的模型預測,這些超新星爆炸殘留物應該是球對稱的,因為能量是向各個方向拋出。然而,望遠鏡拍攝了許多與我們預期不同的圖像。例如,被命名為G296.5+10.0的超新星遺蹟(目前還不夠有名,不足以給它起一個更吸引人的名字)沿著它的垂直軸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