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財友們好呀,這裡是小fund說財,2020年真的是見證歷史的一年,就像巴菲特所說的那樣我活了89年人生才經歷一次美股熔斷,隨後幾天連續熔斷3次被瘋狂打臉,真的就是2020年我們什麼都沒幹就忙著見證歷史......
這兩天又出了個重磅消息,雖然不是見證歷史,但在行業內也頗為轟動,讓咱們一起來看看~
2020年6月27日一則消息引爆了金融圈,財新周刊權威人士稱,證監會將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並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兩家作為試點。消息一出,便引發了行業內人士的熱議。
隨後在6月28日晚間,證監會根據此消息做出正式回應。表示證監會目前沒有更多的消息需要向市場通報,關於如何推進,有多種路徑選擇,現尚在討論中。不管通過何種方式,都不會對現有行業格局形成大的衝擊。
關於證監會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許多人都會第一時間認為銀行要和券商搶肉吃。那麼現實究竟是什麼?對於銀行和券商來說究竟是「搶肉」還是一起坐下「分肉」呢?
下面且聽小fund說
根據小fund查閱的資料,關於銀行發放券商牌照的消息,其實在5年前就有了!
2015年證監會就有向國有四大行發放券商的牌照的消息,當時在市場上飽受熱議;2015年3月6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就在召開的例會上回應稱,證監會正在研究商業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申請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相關研究工作正在進行中,公布實施尚無明確時間表。
因此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的消息並不是突如其來,而是有史可查的。
就目前而言,如果向銀行發布券商牌照,無疑段時間內將會對傳統的券商造成一定衝擊,券商牌照的業務紅利將消失。銀行混業經營加深,將提高銀行對客戶的綜合服務能力,財務上將提升非息收入佔比,可以緩解息差收窄造成的盈利下降壓力。
此外銀行的體量與券商的體量相差巨大,銀行相較於券商具有天然的優勢,用戶量巨大,數量巨大的潛在用戶便將是先天優勢。
工商銀行佔榜首,用戶達3.33億;另外5大國有銀行(除交通銀行),手機用戶規模均過億。
說完銀行,讓我們來看看券商行業的基本概況
券商行業目前的主要的收益來源是證券經紀、證券投資諮詢、與證券交易、證券投資活動有關的財務顧問、證券承銷與保薦、證券自營、證券資產管理、其他證券業務。
其中經紀業務佔比較大,並且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行業的壁壘逐步消失,令許多券商需要進行「低價競爭」,導致利潤空間降低。
不過券商也有自己的優勢,國內的龍頭券商在人才資源、薪酬激勵、專業能力方面,短時間之內,銀行肯定是無法超越的,因此銀行全面進入券商領域並實現超越,這之間存有真空期。
當下我國自4月1日起開始金融對外開放,將使外資券商進入國內市場,因此為提高與外資券商的抗衡能力,國內券商行業的改革,在小fund我看來是一個必然事件。
最後我們來說下對於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信息,小fund我認為這將會是一把雙刃劍,即是利好也是利空。
對銀行而言必然是一個利好消息,增加「混業經營」的空間意味著利潤增加,任何的銀行都是不會錯過這樣的機會,何況銀行的先天優勢明顯。
對於券商來說,則是利好大於利空,當下金融對外開放是勢在必行,外資券商、投行進入中國市場只是時間問題,當下的國內券商競爭能力,與高盛、摩根等傳統老牌投行缺少競爭力。
所以長痛不如短痛,加速國內券商市場競爭,淘汰掉部分實力弱的券商,並在此基礎上將部分券商納入有實力的銀行,實現強強聯合。長久來說將會是利好於這個行業,最後甚至利好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