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混業還是分業經營才是方向?|原子智庫

2021-01-09 騰訊網

文/周瓊 編輯/楊溪

每一次熱點金融事件後,都會出現對金融經營模式、金融監管等問題的討論與反思。其中,金融究竟是該混業經營還是分業經營的討論,持續多年,但至今尚無定論。

2020年12月20日,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在財富50人論壇再次談起這一話題,認為混業經營不是方向,要向分業轉型。

不過,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戰略發展部總經理周瓊博士日前撰文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觀點:就理論而言,金融混業經營是現代經濟複雜化、經濟金融化,客戶對綜合金融服務的需求和金融機構自身發揮範圍經濟優勢、盈利動機下產生的難以逆轉的趨勢;從事實來看,發達國家基本都屬於金融混業經營,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結構性改革,也只是對混業經營有一定限制和加強監管——在金融集團的混業下加強風險隔離。

周瓊認為,中國實際上已部分實現了金融混業經營,《關於實施金融控股公司準入管理的決定》等文件是規範混業經營,而不是「進一步向分業轉型」;混業經營的各國,大概都不可能退回到完全分業經營的時代了,關鍵是要提高監管水平、完善監管體系,來適應混業經營的趨勢,防範混業經營產生的風險。

以下是正文:

2020年12月20日,中國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在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0年會上發言中提出,「混業經營不是方向,要向分業轉型」。他認為,「與分業經營相比,直觀上看,混業經營有利於節約經營成本,但也容易蘊藏和傳遞風險,導致金融風險問題愈演愈烈,對國民經濟帶來較大系統性風險。同時,混業經營要真正控制住風險傳染,要求金融監管從分業監管轉為精細的網格化管控——它們的說法多了,什麼功能性的等等,反正是精細的網格化管控——進行更為嚴格的合規監管,不僅難度較大,甚至需要深入到金融業經營的內部,大幅度增加金融機構的合規成本。綜合考慮混業經營規範運營後,從金融機構微觀角度看,並不一定節約經營成本;從治理亂象和採取的措施看,是在削弱混業,要進一步向分業轉型;從國民經濟整體來看,金融業分業經營能夠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

金融業應該混業還是分業經營,一直是金融監管的重大問題。在美國,混業是不是帶來更大的風險,是不是大蕭條和2008年金融危機的原因,有不同的觀點。

美國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之前是混業,之後是分業,直到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又變成混業。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通過沃爾克法則,對混業經營有所限制,但也沒有完全退回到分業經營,同時對監管體系進行完善,以適應混業經營帶來的挑戰。

大蕭條催生1933年銀行法案 分業經營

1929年,胡佛總統就提出把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分開的想法,1930年出現在卡特·格拉斯參議員提出的銀行法案裡,並在1932年成為民主黨政綱的一部分。

1933年6月,羅斯福籤署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以下簡稱1933年銀行法案)。其大背景是「公眾要求有人為1929年發生的事道歉」,負責參議院對華爾街調查的佩科拉,又給了銀行致命的一擊。

佩科拉揭露了銀行大量的醜聞。比如,國民城市銀行已有對拉丁美洲國家問題的內部報告,但其推銷員還將大量風險很大的拉丁美洲債券推銷給大眾。銀行利用它同時開展多項業務的信息優勢,損害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而且,1933年銀行法案還創立了存款保險制度——沒有人會同意為銀行經營證券的分支機構提供保險。1933年銀行法案既是對銀行業的懲罰,打破華爾街集中的權力,也是試圖通過分離證券業務,來確保商業銀行不受風險。

對大蕭條的原因有很多研究,多數研究者並不認為金融混業是大蕭條的原因。比如美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克,總結了「大蕭條」的原因,包括「一戰」的影響、國際金融金本位制的問題、20年代的過度繁榮、20年代晚期著名的股市泡沫等,而美國和各國又犯了很多政策性錯誤,是大蕭條產生或深化的關鍵性要素。

「特別是美聯儲,在應對首次挑戰時,沒能履行好其兩方面的職能。它沒能積極運用貨幣政策來防止通貨緊張和經濟衰退,因此沒有履行好維持經濟穩定的職能。同樣,它也沒有很好地行使最後貸款人職能,導致許多銀行倒閉並引發信貸及貨幣供給的萎縮。」

這些教訓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伯南克為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所採取的措施。

分業經營後銀行安全了嗎?

1982年,大陸伊利諾銀行的倒閉對商業銀行的狀況提出了警告。隨著銀行失去了核心的公司貸款業務並試圖保持利潤,它們遇到了一大堆不斷增加的災難——運輸業、房地產投資信託業務、能源貸款、農業貸款和拉丁美洲貸款等等。在1983年,國際債券發行的規模首次超過了全球銀行貸款。外國銀行的競爭也縮小了貸款利差。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曾試圖通過分離證券業務,來確保商業銀行不受風險。這樣反而把商業銀行束縛在日薄西山的業務中去,剝奪了本來可使它們保持明智和健康的利潤。1984年,商業銀行倒閉達到了大蕭條之後的最高峰。在80年代期間,商業銀行長期處於不穩定之中,而證券公司則得到了創記錄的利潤。這對格拉斯-斯蒂格爾來說,正好是事與願違。」拉丁美洲的債務危機表明,某些貸款業務的風險可能遠遠高於投行業務、交易業務風險。

七八十年代,美國的「兼併熱因商業銀行的大量資金而火上加油,這些銀行批發貸款的前景日益黯淡,使它們對為兼併融資大感興趣。因此,華爾街的兩方面——商業銀行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都發現,兼併工作是大救星,把它們從貸款和承銷這些核心業務的根本性危機中拯救出來。裡根時代華爾街的狂歡將掩蓋根本的脆弱,傳統業務、傳統銀行不可能扭轉的衰退和沉淪。」

1999年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的通過,背後是美國金融界為了廢止1933年銀行法案,一共花費了3億美元、歷經12次嘗試進行遊說。花旗銀行因為併購旅行者集團,先斬後奏,更是不遺餘力地參與遊說。當時贊同此法案的財政部長魯賓,從財政部離職一個月後,就成為花旗銀行聯合總裁。這一職位第一年就給他帶來了1500萬美元和150萬股票的收益。

但銀行在遊說中也不是總能取得勝利,這次的勝利,還是多年經濟繁榮、金融運行相對平穩,而且為和歐洲的全能銀行競爭、去監管成為主流思潮的結果。

2008年金融危機是廢除分業限制導致的嗎?

美國有人認為,正是1999年廢止1933年銀行法案導致2008年的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後,有人呼籲恢復這一法案。

但伯南克在《行動的勇氣》中分析道:「即便該法案沒有被廢除,那些在這次危機中具有標誌性的大公司,依然難逃困局。一方面,美聯銀行和華盛頓互惠銀行等商業銀行之所以陷入困局,其原因與之前幾十年、上百年內銀行陷入困局的原因別無二致,都是由不良貸款導致的。另一方面,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都是歷史悠久的華爾街投行,其涉足的商業銀行業務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即便《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之前一直生效,這幾家金融機構的業務模式,依然不會發生實質性的改變。」而且,「在危機期間,該法案以及類似的規定基本上發揮不了什麼積極作用,事實上反而會妨礙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以及妨礙美國銀行收購美林——這兩家陷入危險的投行都是因此而恢復了穩定。」

伯南克不認為混業經營是問題,而認為美國的分業監管才是問題。他指出,「由於我一直致力於研究貨幣和金融史,因此,對於2007-2009年那場危機,很容易將其類比成19世紀與20世紀初的古典金融恐慌,但當前這場危機發生的時候,全球金融體系顯然已經變得更加複雜化和一體化了,而我們的監管體系卻還沒跟上這些變化。這就導致我們很難從歷史中找到可以類比的案例,而且很難從歷史中找到可以直接拿來借鑑的應對舉措。但如果將這場危機放到歷史視角下去理解,卻是很有意義的。」

「美國這種碎片化的金融監管格局,限制了聯邦監管機構的監管能力,往往使其監管範圍縮小到了那些能夠影響到整個金融體系的事件上。比如,2005年,在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中,只有20%是由聯邦監管機構監管下的銀行和儲蓄機構放出去的,30%是由聯邦監管對象旗下的非銀行類子公司放出去的,其餘50%是由各州特許設立的、幾乎游離於監管之外的抵押貸款公司放出去的。少數幾個州在監管非銀行類抵押貸款方面做得很好,其中經常被提到的有麻薩諸塞州和北卡羅來納州。由於缺少資源和政治支持,大多數州在這方面做得都不好。」

蓋特納在《壓力測試》中寫得更尖銳:「美國的分業監管體系,充斥著各種漏洞和各種勢力的角逐,充滿著若隱若現的勾心鬥角,然而卻沒人會為整個系統的穩定性負責。」

批判金融業的拉娜·弗洛哈爾在《製造者與索取者》中,提出了一些改進政策的建議,但並不包括恢復分業經營。她認為,「那些認為恢復《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不足以充當預防金融危機的銀色子彈的批評家是正確的。獨立的商業銀行中,肯定還會出現壞事(記得儲貸危機嗎?)。在放貸和交易之間重新劃清界限會付出代價,也會帶來益處。」

金融危機後出臺《多德-弗蘭克法案》中,除了沃爾克法則對自營交易的限制與隔離,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混業,美國在危機後並沒有真的去恢復分業經營。《多德-弗蘭克法案》沒有完全改變分業監管的狀況,但有諸多的監管改進措施,包括設立了金融穩定監管委員會來加強監管協調,並擴大了美聯儲的職責。

2018年5月24日,川普籤署S.2155號議案《促進經濟增長、放鬆監管要求、保護消費者權益法案》,對《多德-弗蘭克法案》進行了修訂,重點是減輕中小型銀行的監管壓力,允許小銀行豁免沃爾克法則。

限制某一特定業務的監管政策難以長久

曾任印度央行行長的學者拉古拉邁·拉詹在《斷層線》中認為,以限制選擇的方式進行監管的政策不能長久,批評了通過限制銀行從事某種業務來降低風險的辦法,認為銀行在每種業務中都可能選擇風險高的(例如在信貸業務中向高風險客戶貸款,正如上面的拉丁美洲貸款或是次級貸款),關注點不應該是禁止某一特定的業務,而應該是如何降低銀行的風險動機。

拉詹指出:「文明民主社會的整體趨勢,是不斷為所有人擴張選擇的權力而不是限制選擇,更不用說僅僅對特定的人群進行限制。從一個可行的立場來看,限制選擇的監管可能在危機後的一段時間內流行,但是當對於危機的記憶消退之後,這種方式將不可避免地被削弱。」

「儘管享受更高的工作穩定性,監管人員的薪酬比私人部門的執行官低得多。除了那些真正被公共服務這項事業所激勵的人以外,監管人員一般要麼不那麼聰明,要麼是極端風險規避者,這兩者對於私人部門的風險規範都沒有什麼幫助。然而,監管者擁有兩種力量能夠幫助他們對私人部門風險進行有效監控:首先,他們有不同於私人部門的動機:他們更注意小概率事件所帶來的風險;其次,他們能夠從整個金融產業的各個公司搜集數據,從而能夠很好地看清風險積聚領域。因為尾部風險最要命的地方在於,整個系統暴露其中。所以,信息完全的監管者,能夠監控整個金融部門的風險暴露程度,並警告那些超過行業平均風險水平的公司停止類似交易。關鍵在於,監管者要找到的平衡——既不要過於頻繁地以自己的判斷代替公司的判斷,也不要太過自由放任忽視系統風險的積聚。」

「自營交易是另一項被譴責的行為,即銀行利用部分包括政府擔保儲蓄在內的資產負債表建立投機交易倉位。批評者想要禁止這項活動的原因,在我看來是錯的;但是,限制這項活動確實是應該的,只不過我認為的原因有所不同。批評者認為,自營交易有風險,但很難將這看成此次危機的原因:銀行並不是因為交易倉位帶來的巨額損失陷入麻煩的。銀行的問題來自於其持有的抵押資產證券,而不是因為交易它們。地區性銀行成批破產的原因是,沒有人說過要禁止的對商業住宅的貸款。只是因為一些交易看起來比另一些更具風險性,認為讓銀行遠離這些交易就完事大吉了,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如果銀行想要涉足風險交易,它們只需要在任何允許它們涉足的交易裡選擇風險更高的。比方說,只要他們能夠借入資金,他們就能夠自由地向負債很高的企業繼續提供不安全的、長期的、『低門檻』貸款。關注點不應該是禁止某一特定的行為,而應該是限制他們的風險動機以及他們跟隨其他銀行進行風險投機的羊群行為。」

不可能退回到完全分業經營的時代了

目前,發達國家基本都屬於金融混業經營。雖然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的沃爾克法則、英國的柵欄原則(ring-fencing,要求2019年開始,英國大型銀行將零售銀行業務和其他業務隔離)等監管規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混業經營,但也沒有完全恢復分業經營,是一種金融分業混業的中間路線,實際上仍屬於在金融集團的混業下加強風險隔離。

2019年全球前十大投行中,摩根大通、花旗集團、美國銀行、巴克萊銀行均為綜合性銀行。2019年,在摩根大通的四大業務板塊收入佔比中,消費者與社區銀行佔47%、商業銀行佔8%、企業與投資銀行佔32%、資產與財富管理佔12%,後兩個板塊都與資本市場有密切關係。

中國實際上已部分實現了混業經營。大型商業銀行集團和金融控股公司旗下有基金、保險、理財等多個子公司。商業銀行要想進一步提升競爭力,深刻理解金融市場運作,特別是站在全球的金融制高點,更好地服務於投融資兩端的公司和個人客戶,和維護中國金融安全,都必須深度參與和服務資本市場。一些大中型商業銀行,已在香港設立投行子公司,未來內地還需要允許銀行集團持有投行牌照。

2020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就《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答記者問時指出,「一些大型金融機構開展跨業投資,形成了金融集團;還有部分非金融企業投資控股了多家多類金融機構,成為事實上的金融控股公司。」「一些實力較強、經營規範的機構,通過這種模式,優化了資源配置,降低了成本,豐富和完善了金融服務,有利於滿足各類企業和消費者的需求,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但在實踐中,也有少部分企業盲目向金融業擴張,隔離機制缺失,風險不斷累積。」

2020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實施金融控股公司準入管理的決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明確了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要求。這是規範混業經營,而不是「進一步向分業轉型」。

金融混業經營是現代經濟複雜化、經濟金融化,客戶對綜合金融服務的需求和金融機構自身發揮範圍經濟優勢、盈利動機下產生的難以逆轉的趨勢。混業經營的各國,大概都不可能退回到完全分業經營的時代了,只是對混業經營有一定限制和加強監管。關鍵是要提高監管水平、完善監管體系來適應混業經營的趨勢,防範混業經營產生的風險。

(稿件來源轉自「玉鑑瓊田」,標題為編者所加,注釋省略)

相關焦點

  • 銀行券商牌照猜想:並非空穴來風 金融混業差臨門一腳
    並非空穴來風實際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四大國有銀行等機構均設立證券營業部,開始了混業經營。後期由於出現市場風險事件,在這種情況下,1995年頒布的《商業銀行法》明確了嚴格的分業經營原則,要求商業銀行不得從事證券經營業務,一直延續至今。此次消息出來後,市場的第一反應是「真的嗎?」目前,從監管部門回應來看,沒有直接否認,但也沒有形成方案。
  • 原子智庫|代表最高開放水平的第七航權試點能給海南帶來什麼?
    「原子智庫」就相關問題邀請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航空運輸服務研究所所長鄒建軍、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綦琦、民航專家李瀚明來分享他們的觀點。以下為正文:打造政策高地 發揮鯰魚效應《原子智庫》:近日,民航局公布《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開放第七航權實施方案》引起廣泛關注。此次開放第七航權的意義何在?
  • 他的出現,推動了中國太古時代性別和年齡別的分業,他是誰?
    在人類進化初期的很長一段時間,人群間是沒有明確的男女分業(性別)和老幼分業(年齡別)的,即男女不分,老幼不分。在那個時代,除了還在母親背上的嬰兒,所有人都要勞動,因為在那個時代一個人的勞動成果只能養活自己。
  • 原子智庫 | 北大教授支招企業逆境突圍:目前要降成本!極限式降成本!
    文/陳春花 編輯/楊溪 出品 | 騰訊新聞×原子智庫不過,對於企業而言,除了政策加力扶助之外,終究還是需要靠自身採取措施最終戰勝困難。那麼,面對當前的形勢,企業該如何應對、逆境求生? 本期「原子智庫」分享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院長陳春花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 貨幣基金風險等級是二級還是一級?貨幣基金風險體現在哪
    2、資金轉移風險  資金轉移的其中一種風險是銀行的經營業務可能受到貨幣基金的影響。貨幣基金的流動性較強,甚至接近於銀行存款,而一般貨幣基金的收益率也會超過銀行存款。設立貨幣市場基金的話,銀行存款可能會有轉移的傾向。
  • 原子智庫 | 又一現實版《藥神》? 上海醫生海外買疫苗遭重判
    據相關法律規定,醫用疫苗需經國家藥監部門註冊,且經檢驗檢疫部門衛生檢疫審批之後,才可進口,未經批准進口藥品按假藥論處。因此,郭雨橋實際觸碰了法律紅線,因此被追究銷售假藥罪的刑事責任。一審判決之後,郭雨橋等人提出上訴。今年6月27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二審已經開庭審理。對於二審結果的預判,醫療律師宋紹輝表示:「依照現有法律,判決無大問題,仍屬於銷售假藥行為。」
  • 智庫論壇|隆國強: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促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總之,國際國內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無論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還是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現代化強國目標,都對智庫提出了新要求,智庫的任務更加艱巨,也大有作為。面對新時代提出的新任務,智庫工作人員應該自覺地擔負起這個歷史責任,用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服務科學決策。加快建設高水平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過去幾年,智庫建設取得長足進步。
  • 「智庫研究」新型高校智庫:成長階段、資源投入與影響力
    在新一輪智庫建設熱潮中,高校智庫數量成倍增長,已經成為中國四大智庫類型之一,在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高校智庫成長局限性也日趨明顯,表現為高校智庫所發揮的資政啟民的作用與高校作為社會「軸心組織」的地位極不相稱 [1-2],如何提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影響力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 民生智庫 | 從中國數字鄉村發展,看智慧農業未來走向
    數字鄉村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整體帶動和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建設智慧農業,為助推數字經濟與農業農村經濟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2020 年是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也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和「十三五」 規劃收官之年。
  • 2018當代中國與世界智庫論壇在成都舉行
    郭衛民強調,面對當前全球治理難題,智庫要加強研究,圍繞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國際社會發展的難點問題、推動創新創造的關鍵問題,提供指引方向的思想產品;智庫要深化交流合作,促進各國政策的對接聯通和民心相通;智庫要著眼未來,不斷激發活力和創造力,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創造新理論,以紮根實際的創新思想,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價值引領和方向指引。
  • 原子智庫 | 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
    > 文/江小涓 編輯/楊溪 出品 | 騰訊新聞×原子智庫 本期「原子智庫」分享這一思考精湛的佳作。
  • 後疫情時代的數字經濟|原子智庫
    文/江小涓 編輯/楊溪出品 | 騰訊新聞×原子智庫2020年年初突然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令很多人、很多領域都蒙上一層憂慮;對經濟、產業、國際格局的悲觀聲音,四散瀰漫。但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寬、或者把目光聚焦,對情勢的判斷可能會頗有不同。
  • 紮根實踐 抓好智庫人才隊伍建設
    紮根實踐、用好「富礦」,以高質量的政策研究成果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智庫建設的根本方向。承擔好這一任務,關鍵在於培養造就一批立足中國國情、深入調查研判、深刻把握規律、具有國際視野的智庫人才隊伍。 智庫人才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戰略資源。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必須抓好智庫高端人才隊伍建設。
  • 高水平智庫:在供需有效對接中精準發力
    為誰生產,是智庫產品生產的首要問題。《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指出,「以服務黨和政府決策為宗旨,以政策研究諮詢為主攻方向」。當前,隨著我國智庫建設不斷推進,很多學術機構向智庫轉型,研究思路、模式和機制等方面跟不上現代智庫的要求,一些智庫存在生產目的不明、問題不清、聚焦不準的情況,在研究上「應景的多、應對的少」「隨意的多、精準的少」「重複的多、特色的少」,導致智庫研究及相關成果「供需脫節、選錯問題、答錯地方」。
  • 中國大健康產業智庫、產融聯合體舉行啟動儀式
    人民網上海4月1日電 依據近日出臺的國家《健康中國2030年規劃綱要》精神,建立大健康產業智庫,打造大健康產融聯合體,引領中國營養健康行業順利發展。 本次發布會以「吹響大健康的集結號,打造大健康產業智庫和大健康產融聯合體」為主題,國家醫藥保健工作委員會主任孫良迎發表了「全民健康方案與中醫藥文化對打造世界命運共同體的作用」的精彩演講。
  • 美智庫堪稱影子統帥部 曾成功預測中國出兵朝鮮
    智庫,通常是指「獨立的、非盈利的政策研究機構」。在美國,智庫被稱為增長最快、最為興盛的一種「服務業」。據統計,全美大大小小的智庫共有1815家。其中,能夠影響美國軍事政策的主要是軍方智庫和排名比較靠前的民間綜合戰略智庫。目前,經過多年建設和發展,美軍已建成分別隸屬於最高統帥機關、各軍種及聯合司令部和院校的三大智庫群。
  • 專訪原子力量CEO易磊:休閒遊戲研發創業路上見證行業流變
    本報記者 陳溢波 吳可仲 北京報導「像物理世界中最小的微粒——原子那樣,極度專注和聚焦在一個極細分的領域,慢慢積蓄力量後,然後再向外擴展。」近期,在向《中國經營報》記者闡釋公司名稱的含義時,從事休閒遊戲研發業務的海南原子力量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原子力量」)CEO易磊這樣對記者講道。
  •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NIM6銫原子噴泉鍾精準度有望達到1億...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說。5月20日是第20個「世界計量日」,今年「世界計量日」主題為「國際單位制(SI)——根本性飛躍」。時間是國際單位制的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是目前所有物理量中準確度最高、應用最廣的物理量,那麼,我們該如何獲取高精準度時間?訪談中,方向對世界最精準的原子鐘之一「銫原子噴泉鍾」及其運行原理進行了生動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