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蘋果公司在新發布的iPad Pro設備中首次應用ToF技術,ToF正式開啟了在iOS和Android兩大陣營的雙行道發展,為3D成像技術帶來前所未有的生態機遇。在5G和人工智慧時代的大背景下,ToF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人們帶來便捷的深感影像應用環境,具備3D屬性的深感影像有望快速獲得市場認可。面向正在走來的深感影像時代,市場參與者也將開闢發展新藍海。
深感影像時代為什麼需要ToF
深感影像是融合了3D成像技術的創新成像方式,通過3D深感攝像頭輔助傳統影像技術進行影像重構,影像信息從二維變成三維,影像體驗環境變得更加真實。巨大的市場潛力讓系統集成商、零組件廠商等紛紛加碼深感影像的研發與應用。
面向深感影像信息獲取,市場上較為成熟的光學技術解決方案包括雙目立體視覺法(Stereo Vision)、結構光法(Structured Light)和飛行時間法(Time of Flight, ToF)。其中,飛行時間法(ToF)經過技術的不斷完善,具備了成本適中、設備體積小、功耗低、響應速度快、工作距離遠等綜合優勢,在多種技術解決方案中脫穎而出,獲得主流智能終端廠商的追捧。
ToF技術採用主動光源獲取3D信息,與傳統攝像頭結合完成3D成像。ToF的3D信息收集過程主要有4個步驟,包括利用光源主動向被攝物體發送紅外光脈衝(形態為面光),使用傳感器接受從物體反射回的紅外光,計算光脈衝的往返飛行時間來測算目標物體的距離,建立物體「Z軸」景深信息。由於ToF技術成像解析度有限,ToF攝像頭不直接參與成像過程,通過與常規攝像頭組合形成完整3D影像。
直接飛行時間法(Direct-ToF, dToF)有望成為未來技術發展主流。ToF技術可分為直接飛行時間和間接飛行時間(Indirect-ToF,iToF)兩種。其中,dToF發送的是離散的雷射脈衝,可達到超低的佔空比,相比iToF更省電,成像速度更快,但是技術壁壘較高、對硬體的要求較高。由於dToF相比iToF在信息快速獲取、抗幹擾、成像清晰度等方面具有優勢,伴隨算法技術、硬體設備的不斷成熟與完善,dToF有望成為深感影像技術的主流解決方案。
ToF驅動深感影像成為5G和AI時代典型用例
5G網絡為深感影像應用提供了合適環境,ToF+5G有助於培育應用生態,讓深感影像成為應用剛需。伴隨5G網絡部署的不斷完善,電子設備用戶對低延遲、高帶寬、大容量的應用需求與日俱增,培育適應5G環境的創新型應用迫在眉睫。影像信息傳輸對網絡環境具有天生的高要求,瀏覽視頻影像已成為人們的生活日常,需要更高網絡環境需求的深感影像創新,將成為5G時代視頻消費升級的重要特徵,深感影像也將同5G網絡和設備一起快速融入消費者日常生活。在ToF技術的幫助下,個人錄製高清深感影像的成本大幅降低,支持5G網絡、具備ToF攝像頭的手機就可以成為人們錄製和體驗深感影像的終端。在ToF+5G的支持下,人們在不遠的將來就可以體驗到身臨其境般的實時互動傳媒,屆時的視頻娛樂生態也將大不相同。
ToF助力人工智慧數據收集和算法建設,人工智慧場景加速深感影像應用。優化和改善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算法需要大數據的「訓練」,大數據信息源成為人工智慧技術研發企業的「立業之本」。藉助於ToF攝像頭,影像信息從二維升級成三維,設備記錄影像信息的精準度隨之提升,大數據信息的收集能力成倍增加。深感影像的應用讓平面信息變得立體,不但提升了數據的收集效率,還增加了信息密度,讓有限時間和空間內收集到的數據就可以滿足使用需求。ToF技術推動興起的深感影像應用為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發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人工智慧技術廣闊的使用場景也將推動深感影像應用不斷壯大。
ToF開啟光電行業新藍海
ToF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助於提升個人娛樂體驗,未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可能見到ToF的身影。近期看,ToF技術將快速滲透到個人移動終端中。如果2020年款iPhone手機如市場所料搭載ToF技術,ToF在智慧型手機中的滲透率有望在2021年從2020年初的約5%提升至20%以上。未來,伴隨ToF技術向中低端智慧型手機的持續滲透,ToF攝像頭可望成為智慧型手機標配。此外,伴隨ToF攝像頭價格的走低、測量精度的提升,ToF技術將進一步成為智能支付、智慧家庭等應用場景的優質技術解決方案。在工業、醫療、汽車等領域,由ToF技術帶來的三維動態體驗讓遠程操作變得更加便利,助推相關領域應用的智能化、自動化和實時化。
光電行業將從ToF技術獲利,ToF產業鏈容量可望達百億美元。根據意法半導體的數據,公司ToF模塊出貨量在截至2019年11月底的約18個月時間內達6.5億顆。未來,在ToF技術發散性應用滲透的作用下,ToF模塊年出貨量有望在不遠的將來達到10億顆級別。目前,整套ToF解決方案的應用成本在10美元以上,由此推算百億美元可能只是ToF技術市場的「小目標」。在巨大的應用需求作用下,圖像傳感器、攝像頭模組、鏡頭、VCSEL晶片、濾光片、擴散器等相關零組件廠商將迎來一場「狂歡」,光電行業企業將獲得新的業績增長點。
作者王珺、麻堯斌、馬曉凱供職於賽迪智庫集成電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