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300萬條鯊魚魚鰭被割 威脅海洋生態系統平衡
國際環保組織美國野生救援協會18日在京發布護鯊公益廣告,呼籲商務活動拒食魚翅。據悉,每年多達7300萬條鯊魚的魚鰭被切下並交易。日益增長的魚翅需求導致很多鯊魚物種瀕臨滅絕,從而進一步威脅到全球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
有「海中狼」之稱的海洋霸主鯊魚,在大海中威武一世的時候,怎麼也不會想到自身的魚鰭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近年來,魚翅需求的旺盛帶動了魚翅貿易行業的繁榮,但是,殘忍的捕撈方式也讓魚翅貿易飽受爭議。因此,當水產貿易商從魚翅貿易中獲利,當食客在瘋狂地享用魚翅的味美時,人們就會問:全球究竟有多少條鯊魚?每年有多少鯊魚被捕殺?食客們緣何如此追捧魚翅?沒有了鯊魚,海洋就平靜了嗎?
—— 調 查 ——
每年約有7300萬條鯊魚因其貴重的魚鰭成為犧牲品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漁業部門2010年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在2000—2008年期間,每年平均有近82.44萬噸鯊魚被捕撈。但是,一些民間環保組織則持不同意見,認為每年被捕的鯊魚維持在1000萬條左右。也有民間環保組織認為,這些數字過低,每年約有1億條鯊魚淪為食客餐桌上的盤中餐。但是,引用最多的數據是,每年約有2600萬—7300萬條鯊魚因為其貴重的魚鰭成為犧牲品。這一結論源於美國夏威夷大學及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合作進行的研究。
這一數據,是由美國漁業學家謝莉·克拉克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另闢蹊徑,從魚翅市場交易角度來推測全球鯊魚總量。克拉克團隊選擇了一個全球魚翅貿易集中地,收集了十多種魚翅進口數據,這些數據包括魚翅的長度、溼度、重量等。在掌握了翔實的魚翅數據後,克拉克團隊將這些數據輸入電腦,通過電腦程式建立的數學模型,推算出被捕鯊魚的品種與數量。
野生救援協會創始人奈彼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克拉克團隊得出的數據對鯊魚保護很有幫助,但要真正有幫助,還需根據鯊魚的不同種類以及不同的生存區域進行細分研究。」
—— 疑 問 ——
鯊魚軟骨可抗癌?
有人說,鯊魚兇殘,吃了更好。
民間環保組織表示,鯊魚的種類有400多種,其中90%以上對人類是不具危險性的。然而它們卻正因為自己的魚翅能賣到二三十萬的價格而慘遭大量捕殺。
鯊魚遭受大量捕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接受了鯊魚軟骨可以抗癌的宣傳。不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和比較醫學系教授加裡·奧斯特蘭德在其新近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鯊魚同樣也會患癌症。同時,食用鯊魚軟骨對治療癌症也並無明顯療效。
加裡·奧斯特蘭德教授共在其研究報告中列舉出了40個鯊魚患腫瘤的例子,推翻了以前關於鯊魚不長癌的說法。美國科學家約翰·哈斯巴格也在美國第91屆抗癌學會年會上指出,鯊魚是會患癌症的。哈斯巴格發現了軟骨魚類所患的50種癌症,其中有23種癌症是來自於各種鯊魚,有些還直接長在軟骨中。
魚翅營養究竟有多高?
有人說,魚翅有豐富的營養。
魚翅之所以能食用,是因為鯊魚的鰭含有一種形如粉絲狀的翅筋,其中含80%左右的蛋白質,還含有脂肪、糖類及其他礦物質。魚翅是比較珍貴的烹調原料,但營養價值並不十分高,有科學研究顯示,魚翅中膠原蛋白含量雖然很高,但其胺基酸構成比例與人體蛋白質相比差異顯著,其所含的必需胺基酸也僅佔胺基酸總量的20.5%,並不是優質蛋白。它的營養價值與蹄筋、肉凍差不多,吃魚翅不如喝牛奶,吃花生、黃豆。
此外,一個環境調查組的研究表明,魚翅這種所謂高檔的營養品被汞汙染的程度高達70%,含有可被人體吸收的汞比率已超出正常允許含量42倍。「魚翅中的汞大多來自汙染的海水,而鯊魚在食物鏈中處於最高的位置,因此它們體內的水銀成分能夠越積越多。」奈彼德說。
事實上,目前國內還沒有魚翅方面的專業檢測,國家監測的魚類主要是人工養殖這部分。鯊魚沒有人工養殖,數量又相對較少,所以並未被列為政府監管的主要對象。學界對魚翅汞汙染的看法是,鯊魚分布範圍很廣,水域不同所以環境狀況不同,鯊魚體內的有毒物質殘留也就不同。所以,要得出一個確切的魚翅汞含量的數據,難度相當大。另一方面,在魚翅加工過程中的添加劑使用也應該引起重視。例如為了使魚翅看起來晶瑩透亮,就會加入過氧化氫溶液;如果是使用食用級過氧化氫溶液就沒問題,但很多魚翅加工廠大量使用廉價的工業過氧化氫溶液,對人體危害非常大。
沒有了鯊魚,海洋就平靜了?
有人說,沒有了鯊魚海洋就平靜了。
鯊魚雖然體積龐大,但是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中扮演重要角色。作為海洋食物鏈的最頂層的捕獵者,鯊魚以「侵略者」的身份,靠驅除、掠食海洋中小、弱、病、殘的海洋生物來保持被侵略族群的健康,從而維持海洋的生態平衡。
但是,鯊魚也是海洋生物中最易受到過度捕撈影響的族群。鯊魚族群的生育速度趕不上人類捕撈的技術發展。就鯊魚本身的生長特點而言,鯊魚成熟期較晚,生產的幼仔數目少。而且鯊魚的生長速度慢,平均大約10年才能生長為一條成年的鯊魚。再加上人類
的捕撈技術不斷發展,好不容易才長大的鯊魚,卻終因一些地區的過度捕殺而失去了生命。彼得認為,「鯊魚,很可能會是因為人類因素,而成為第一個絕跡的海洋生物」。
美國一所大學的研究表明,在美國海岸本來有鯊魚的地方,因為被過度捕撈,鯊魚所捕食的魚類數量大爆發。這種魚捕食對象是貝類動物,而當地是以貝類海鮮業為生的,結果因為這個物種大爆發,整個貝類全都被吃掉,造成本來已很悠久的貝類海鮮業全部消失,當地人的經濟和收入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如果消費魚翅繼續下去,鯊魚將在一代人的時間內,也就是二三十年內被捕撈盡。」國際環保組織野生救援主席史蒂夫說。
—— 保 護 ——
更明確的國際捕魚令,才是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正道」
不吃魚翅運動真能挽救瀕臨滅絕的鯊魚嗎?有動物保護專家持保留態度,他們認為,民間環保組織誇大捕鯊問題,使輿論出現了一邊倒的現象,並沒有真實地反映出漁業的現實全貌。按照國際公約的規定,99%的鯊魚品種都未被列入保護範圍,禁食魚翅並不能解決遭過度捕殺鯊魚的問題,相反會打擊貧困漁民的生計。他們建議,落實更明確的國際捕魚法令,鼓勵不同國家發展生態旅遊,才是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正道」。(記者趙英淑)
■ 相關新聞
「零魚翅」,我們在行動
7月18日,國際環保組織野生救援協會(WildAid)在北京首次發布中國企業家代表拒食魚翅的公益廣告。在片中,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萬通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馮侖、建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胡葆森、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中國普樂普公共關係顧問有限公司總裁魏雪五位企業家呼籲大家保護鯊魚、拒食魚翅。
每年多達7300萬條鯊魚的魚鰭被切下並交易,大多是為了滿足市場對魚翅的需求。鯊魚鰭(魚翅)是鯊魚最值錢的部分,售價高達每公斤700美元,遠比鯊魚肉昂貴。因此,很多漁民選擇 「海上切鰭」的作業方式:漁民捕獲鯊魚並切下它們的鰭,剩下的部分被丟回大海,任其死去。鯊魚軀體被浪費的部分高達95%。日益增長的魚翅需求導致很多鯊魚物種瀕臨滅絕,從而進一步威脅到全球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
因了解到海上切鰭的殘忍與浪費,以及鯊魚因魚翅的需求而瀕臨滅絕,五位企業家做出拒食魚翅的承諾,並拍攝了這則公益廣告,呼籲停止在商務活動中消費魚翅,以遏制目前鯊魚種群及鯊魚物種的急劇減少。參與公益廣告拍攝的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在發布會上表示,接受野生救援協會邀請,免費代言保護鯊魚、拒食魚翅的公益廣告,即是在履行中國企業家對中國乃至世界應承擔起的社會責任。
發布會上首次播放了企業家們拒食魚翅的公益廣告。在片中,企業家們呼籲:「我們必須為未來制定計劃;我們必須保護我們的資產;我們必須思維全球化、行動本土化;我們必須拒吃魚翅,保護鯊魚,保護我們的海洋。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野生救援協會中國首席代表子雯感謝企業家們支持鯊魚保護。她表示,這些企業家的魅力絲毫不亞於姚明、成龍等野生救援協會的明星代言人。作為各自行業的領軍人物,他們的倡議和表率將引領商務宴請無魚翅的新風尚。
就在兩周前,國務院證實3年內將規定公務接待不得食用魚翅,浙江樂清和溫州等地方政府也已先後出臺公務接待禁魚翅的相關規定。這標誌著野生救援與社會各界合作進行的護鯊宣傳終於有了階段性的重要成果。對此,野生救援協會創始人兼理事長奈彼德深表欣慰。他高度讚賞中國政府作為環保大國所展現的積極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