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12月13日訊 和其他幾個小夥伴相比,17歲的焦洋言談舉止中透著一股成熟範兒,思維邏輯清晰,語言表達能力強,這是記者見到焦洋的初始印象。而說起令他著迷的化學,焦洋更是打開了「話匣子」。從小學六年級開始,他時常纏著媽媽買一些化學實驗用品,自己在家關起門來「鼓搗」,有幾次還引發了火災和中毒事故,最嚴重的一次,他把家裡客廳點著了,整個沙發都燒沒了,最後還是他自己把火滅掉的。
昨日在濟南市歷城二中,四位獲獎同學展示奧賽獎牌。在第32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決賽中,該校四人喜獲3金1銀,均被北京大學預錄取,其中包括焦洋(左二)。
小學迷上做實驗 曾引發火災燒了家中沙發
用「破壞王」這個詞來形容小時候充滿好奇的焦洋一點也不為過。焦洋告訴記者,小學六年級時,他看到電視上一檔有關科學實驗的節目,視頻中各種實驗操作讓他大開眼界,十分好奇,一下子就迷上了。「我那時還不知道這些實驗與化學有關,只是單純的覺得實驗現象好玩好看,也想自己動手嘗試。」焦洋說。
從那以後,他時常會纏著媽媽給他買一些簡單的實驗操作儀器和化學製劑,他在家中的書房開闢了一塊「實驗天地」,每天有空就開始各種「鼓搗」。「媽媽怕有危險,都讓我把東西拿到院子裡做,但我嫌麻煩,總是偷偷自己關著門在房間裡玩。」焦洋回憶說,有一次,他聽說高錳酸鉀和甘油放在一起會著火,他便很想自己動手嘗試。他在容器裡倒了200克的高錳酸鉀,又倒了一燒杯的甘油,然後等在那裡,起初並沒有任何反應,他覺得聽說兩者放一起能著火的現象應該是假的,結果他剛想轉身離開,結果容器裡就著火了。
而這樣的「事故」在焦洋的「實驗天地」裡時常發生。最嚴重的一次,他用兩個易拉罐拼接在一起想做一個跟高錳酸鉀有關的實驗,結果可能易拉罐質量不好,放在酒精爐上,一下子爆炸了,頓時一團火球點燃了茶几和旁邊的沙發,導致最後整個沙發都燒沒了。最後還是他自己把火滅掉的。「媽媽下班回來,特別生氣,勒令我以後都不準再在家裡做實驗,主要也是怕我發生危險,但沒過兩天,我又忍不住在家裡嘗試做新實驗了。」焦洋說。
除了引發火災,焦洋還有一次險些中毒。「上初中時,我在家裡用高錳酸鉀和鹽酸做氯氣的實驗,因為當時不懂化學,也不知道試劑比例應該放多少,我就自己琢磨著放了一些,結果可能試劑太多了,容器的塞子被撐開了,整個房間一下子都是刺鼻的味道。幸好當時跑得快,要不真中毒了。」焦洋說。
從小到大,這樣的「事故」案例很多,但越是這樣,焦洋越是對化學感興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說:「父母擔心會發生危險不讓我自己在家做實驗,但他們很支持我有探究科學的精神。後來到了初二開始慢慢接觸化學,了解了一些化學理論知識,現在想想,對小時候的莽撞操作十分後怕,那時候完全不知道各種試劑的配比,就敢自己做各種實驗。」
競賽實驗環節得滿分 集訓「開小差」照常拿金牌
記者了解到,和以往不同,今年全國化學奧賽總決賽分理論和實驗操作兩個環節,每個環節考查4小時。焦洋的實驗操作得了100分,理論考試因為試題步驟寫得較為簡單被扣了2.5分,得了97.5分,以全國第二名的成績摘得金牌,被保送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同時還入選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國家集訓隊,不久將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化學奧賽。
焦洋告訴記者,總決賽的題目不算太難,但比較注重細節的考查,還考驗選手的耐心和細心。比如,在實驗操作中,題目不難,但每一步的操作都有對知識點的考查,還要仔細讀題。「我們做的是硫酸溶解鐵粉的實驗,現場提供的硫酸比題目要求的硫酸濃度要高2倍,但很多考生沒注意到這個細節,有的直接拿來用了,實際上,應該先稀釋到規定的濃度再做。」焦洋說。再就是考查耐心。以往實驗操作溶解過程只要二三分鐘,這次需要用40分鐘,很多選手在這個過程中等不了就失敗了。
在別人看來,高中三年能堅持學習化學奧賽,並最終取得優異的成績,要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和堅持,但對焦洋來說,他只學了兩年奧賽,而且這期間時常「開小差」。「我學奧賽這兩年,大部分時間都在自己看跟有機化學有關的書籍,真正用在奧賽上的時間不多,只是在最後階段刷刷題,讓自己保持競賽的狀態。」焦洋說。因為他真正痴迷的是有機化學和分子化學,一有空他就會看跟分子化學有關的書籍,真正放在奧賽上的精力不多。「我只需要讓自己保持狀態,畢竟興趣才是最好的支柱,做題訓練只是輔助。」
已自學完成大學本碩博課程 設計分子合成步驟超諾獎得主
從初二開始學習化學,焦洋就十分喜歡,沒事就會泡在實驗室裡做實驗。尤其對分子拆分和天然物的全合成,焦洋簡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初二一年,剛剛接觸化學的他就看了20本有關有機化學、分子化學的書籍,隨後,越看層次越深,除了理論書籍,還有一些外文著作和科學文獻,到目前已經看了60多本了。
更讓人驚奇的是,讀高三的焦洋已經學習完了大學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化學課程。奧賽結束與北大籤約時,國內好幾所知名院校的化學老師都想直接把他領走,還有一些博士生導師直接向他發出邀請,讓他進實驗室跟項目。但由於還沒有完成高中階段學業,焦洋只好先放棄了。「我今後就是想學有機化學,本來想大一學完基礎課結束後就聯繫導師進實驗室,跟分子合成有關的實驗項目,但一些老師說這個領域周期長,不容易出成績,讓我先涉獵其他方向,等慢慢再回歸分子合成方向領域。」焦洋說。
歷城二中化學金牌教練劉紅梅告訴記者,高二時,焦洋看到分子結構很好看,就萌生了為其設計路線的想法。他自己設計了維生素B12的分子合成路線,只用了53步,而諾貝爾獎得主——美國有機化學家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設計的維生素B12分子合成路線用了63步。從理論上看,焦洋的設計已經超越了伍德沃德。「不過,他的設計只是基於理論探索,想變成現實很難,如果要變成現實,需要100個科學家一起工作15年。」劉紅梅說。而對於自己的這一「成果」,焦洋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只是為了消遣。」
朋友圈都是化學界大咖
和很多學生被父母禁止上網不同,焦洋的父母對他的教育一直比較民主、自由,也沒有過多幹涉和限制他上網。從初二迷上化學開始,焦洋便通過網絡QQ群、貼吧等與大家一起交流有關化學知識。「我聽說貼吧裡有個叫『有機化學吧』的官方交流群,我便以『小白』的身份加入,向貼吧裡的『大咖』請教問題。久而久之,隨著我學習化學的深入,現在不僅能和他們交流,很多時候他們做項目還會徵詢我的意見。」焦洋說。
在他看來,網絡是他的第一所大學,在貼吧裡,他們沒有身份、年齡、性別的區分,只是針對化學領域的各種問題暢所欲言。在他的朋友圈裡,有全國各大高校化學領域的專家,有清華、北大的一些師哥師姐,還有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等,大家碰撞的觀點越多,想法就越容易成功。「我現在只學了有關化學理論的課程,看似高深,但都是『紙上談兵』,真正要到實驗室裡做項目,才能讓我有所成就。」焦洋說。
採訪中,記者讓焦洋說說他痴迷化學的原因,焦洋想了想說:「我每次做實驗時,都覺得自己是『上帝』,有種在創造物質的感覺。」
相關新聞
歷城二中4名學生摘全國化學奧賽3金1銀
魯網12月13日訊 11月28日至12月4日,第32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決賽)暨冬令營在濟南舉行。本次比賽山東共有18人參加,歷城二中不負眾望,取得3金1銀的好成績。其中,焦洋、李瑞傑、郭昊天獲得全國金牌,王梓洋獲全國銀牌,四位學生均被北京大學預錄取。焦洋和李瑞傑還入選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國家集訓隊。(據山東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