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太陽是太陽系中體積和質量最大的星球,然後就是木星了。當然將太陽和木星放在一起比較有失公平,畢竟兩者並不屬於同一種星球,前者是恆星而後者只是行星。但如果將木星和太陽系中其他的行星在體積、質量方面進行對比的話,那麼木星的「偉岸」立即就凸顯出來了。長久以來木星都是太陽系中體積和質量最大的行星,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這顆星球的體積比地球還要大1300倍,質量比剩下七顆行星的總質量還要大兩倍之多
不僅如此,木星還是太陽系中自轉速度最快的,這估計讓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議。一顆重量和體積都比地球大許多倍的星球為什麼轉得比地球還快呢?除了該疑問之外,人類在發現木星之後就陸續發現了更多的疑問,這促使木星逐漸成為了人類關注的焦點。今年年初上映的《流浪地球》第一次在大熒幕上向國人展現了木星的「過人之處」,那就是擁有太陽系中僅次於太陽的強大引力。
也有不少人對木星的形成感到疑惑,為什麼它能夠演化成今天這個樣子呢?對此有研究理論認為,在太陽系形成的初期,幾乎所有的星球大小都是相似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星球之間不斷發生碰撞和見並,導致一些相對較弱的星球就消失了,相對應的另一部分「存活」下來的星球體積和質量得到了一定的增加,木星的「塊頭」有可能就是這樣形成的。那麼問題來了,木星到底是以什麼樣的方式逐漸變成行星之中的「老大哥」呢?
曾有研究發現木星其實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氣態巨行星,它的內部應該存在許多巖石結構,因此它只是大部分結構都是由氣態的,並非全部都是。該理論為科學家們研究木星的演化過程提供了新的方向,那就是它很有可能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吞噬」其他星球,從而在木星的內部形成了巖石結構。科學家目前還在繼續驗證該理論的真實性,但這並非一日之功。
其中有科學家從其他恆星系中找到了與太陽系較為明顯的差異,那就是其他恆星系統中的近日軌道距離太陽表面非常近,而且非常擁擠,反觀太陽系內的近日軌道上只有水星一顆星球。因此提出該差異的科學家認為,或許早期的太陽系也和其他恆星系的情況是一樣的,都存在距離主恆星十分近的軌道,並且軌道之間十分密集。但後來在其他行星的作用下這些近日星球逐漸被消滅了,而木星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同時科學家認為可以通過對系外的恆星系進行長期的觀測來驗證以上所提出的推論是否正確。但我們都知道,一般情況下星球的演化過程需要漫長的時間,少則幾百萬年,多則幾億年,人類恐怕是等不到那個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