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開發出逼真似「人體皮膚」的手機殼:能情緒交互,還會出汗...

2020-12-08 前瞻網

研究人員開發出逼真似「人體皮膚」的手機殼:能情緒交互,還會出汗、起雞皮疙瘩

 Evelyn Zhang • 2019-10-21 16:33:47 來源:前瞻網 E2379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覆蓋有人造皮膚的手機保護套,可能會為手機等行動裝置增加全新的體驗。

最近,巴黎電信集團的研究人員Marc Teyssier就設計出了一款看起來就像人皮膚一般的手機殼,用戶可通過接觸這層「皮膚」來和手機交互,他將該技術命名為Skin-On Interfaces。

(Youtube視頻截圖)

他向新科學家透露說,該項目是與HCI索邦大學和CNRS的研究人員合作進行的,靈感始於Teyssier想要按捏他的手機的願望。

他想以逼真的「人體皮膚」(實際是一層矽膠)取代智慧型手機等裝置的硬邦邦而冰冷的非觸感體驗。該團隊利用該技術創建了兩個原型,分別是一個簡單的版本和一個非常逼真的版本。

對人造皮膚進行編程,可以檢測不同的手勢,例如撓癢、戳和捏,然後將它們與各種情感相關聯。例如,用戶可「輕點」一下「皮膚」來讓手機知道他想獲得關注,捏拉則表示心煩意亂,緊握則表示用戶生氣了,像撓痒痒一樣撓它——系統會直接在手機屏幕上顯示一個大笑的表情符號。通過在矽膠的表皮和皮下層之間楔入一層可拉伸的銅線,研究人員們把這些變成了一種可能,該銅線被模製成類似於人的皮膚那樣靈活有韌性,而用戶施加在皮膚上的壓力會改變系統的電荷。

(Youtube視頻截圖)

Teyssier在開發Skin-On Interfaces傳感器時遇到了挑戰,特別是在開發可伸縮的東西也能夠檢測觸摸的這點要求上。

Teyssier告訴Gizmodo,他在開始該項目時並未考慮到任何特定的應用程式,而是「提出了擬人化設備的可能未來。」 研究人員基於機器人領域人工皮膚的悠久歷史,最終認為「皮膚的交互特性,這對人機互動特別有用。」從本質上講,研究人員認為手機皮膚可以增加用戶的表現力。

「這個想法可能有點令人驚訝,但皮膚作為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東西,為什麼不用它來豐富我們每天都使用的設備呢?這個研究探索了人與機器的交集,我們已經看到在許多研究中試著用機器來作為增強人體的一部分,現在我們換個方向,試著讓我們每天都使用的設備變得更像我們,更像人類。」

Teyssier還是MobiLimb的研究人員,而MobiLimb是一種可以插入智慧型手機以使其跨過爬行某個表面的機器人手指。

除手機外殼外,該團隊還為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智能手錶等產品設計了一系列的「親膚(Skin-On)」原型,以演示Skin-On接口的功能。

根據有關該項目的已發表論文,下一步是使人造皮膚在毛髮、溫度刺激特徵、汗水、雞皮疙瘩等效果下更加逼真。這可能會使其他人在觸摸它們時感到更舒適或更逼真/恐怖,具體取決於你怎麼去感受體驗。

研究人員表示:「直白地說,我們的目標是進一步探索類人設備各種類型的擬人化。」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會在市面上見到越來越多這樣充滿人機互動體驗的物件。

智慧型手機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一款有著情緒聯動與發洩的手機殼可能會是不少人的菜。你會選擇去體驗這樣一款產品嗎?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人皮手機殼」出現,像人類一樣有情緒,摸一下居然有這種反應
    巴黎電信集團的研究人員設計出了一款類似人類皮膚一樣材質的手機殼,使用者可以通過觸摸這款手機殼的表面進行互動,例如對它「撓痒痒」系統可以在手機屏幕上顯示一個大笑的表情符號,看上去有點詭異,但也確實豐富了手機的使用體驗感。
  • 紋身會損害皮膚的出汗能力?研究:或損傷汗腺
    》的報導稱,紋身會損害皮膚的出汗能力嗎?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名為「Macroduct汗液收集系統」的工具,該系統利用小電流誘導出汗,常被用於新生兒出汗測試,作為早期篩查囊性纖維化的一種方式。研究人員還發現,紋身後皮膚產生的汗液比正常情況要鹹得多,這說明紋身墨水可能破壞了汗腺功能。
  •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以「感覺」疼痛的電子皮膚
    玩懂手機網 9 月 8 日資訊,創建人造皮膚的概念並不新鮮,讓這些皮膚 「感覺」 或者接觸到什麼東西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最近 RMIT 的研究人員又在這些基礎上前進了一步,開發出了可以明顯帶來疼痛感的電子人造皮膚。
  • 能模仿人類皮膚的許多自然功能!研究人員開發出耐用電子皮膚
    然而,要製造出既能執行如此精細的任務,又能承受日常生活磕碰和摩擦的具有適當彈性的電子產品是一項挑戰,而且每一種材料都必須經過精心設計。由蔡宜辰和同事沈傑(音譯)領導的一個團隊已經創造出了一種耐用的電子皮膚,這種皮膚使用了一種由二氧化矽納米顆粒增強的水凝膠作為堅固而有彈性的基板,並使用2D碳化鈦MXene作為傳感層,與高導電的納米線結合在一起。
  • 研究人員打造出具有觸摸感的機器人皮膚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使用英特爾的神經形態晶片Loihi開發了一種人造皮膚,該皮膚可以使機器人檢測觸摸的速度比人類感覺神經系統快1000倍。研究人員認為,這項工作可以改善人機互動,從而使諸如護理機器人和自動機器人手術等工作變得更加可行。NUS團隊首先教了一個裝有人造皮膚的機械手來閱讀盲文。機械手將觸覺數據傳遞給Loihi,由Loihi進行翻譯。Loihi的準確率超過92%,並且功耗比標準Von Neumann處理器低20倍。然後,研究人員將觸覺和視覺數據結合在一起。
  • 研究人員利用水凝膠製作出耐用的電子皮膚
    電子皮膚,一種在強度、伸縮性和靈敏度上模仿人類皮膚的材料可以用來實時收集生物數據,可能會在下一代假肢、個性化醫療、軟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中發揮重要作用。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耐用的 "電子皮膚",它可以模仿人類皮膚的自然功能,如感知溫度和觸摸。
  • 專訪|斯坦福鮑哲南團隊開發出無線皮膚傳感器
    研究人員發現,在耦合係數大且皮膚貼片的天線共振頻率遠高於工作頻率時,即使皮膚貼片天線共振頻率和品質因子發生漂移,也不會有影響。其唯一的「缺點」是,無線通訊的距離需要在 2 釐米範圍內。可巧的是,皮膚貼片與衣服裡的閱讀器距離一般不會超過 2 釐米,這就保證了無線通訊效果。
  • 光熱輕運動讓人體在靜態下也能出汗
    這種被稱為新式養生的運動,通過遠紅外線光波設備讓人體在靜態狀態下也能達到出汗的目的。5月18日,新泓能光波房廣東御天正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國代理商會議在上虞召開,100多位代理商參加會議。5月19日,新泓能光波房浙江地區招商會也在上虞召開,結合傳統中醫汗法和高科技光線發射的光熱輕運動吸引了300多位養生人士前來聆聽。
  • 科學家開發可被無線電波激活的人造皮膚 能吸收和釋放液體
    同樣的材料未來或能讓機器人通過「出汗來冷卻自己」。這種物質被描述為一種人造皮膚,由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劉丹青(音譯)副教授領導的團隊開發。它的形式是由液晶聚合物製成的薄薄的柔性薄片,其中插入了一系列微米大小的孔隙。像海綿一樣,它可以通過毛細管作用,從這些孔隙中吸收液體。一旦受到無害的低能量無線電信號的影響,皮膚內的液晶分子就會扭轉,使自己與無線電波的傳播方向一致。
  • 天熱時魚也能「出汗」降溫
    那水裡的魚怎麼辦呢,周圍都是水出汗也沒用,要是水溫上升,難道就只有被煮熟一條路了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有的魚也想出了對策,也可以像人類那樣「出汗」降溫。 加拿大圭爾夫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生物學通訊》上報告說,觀察了一種紅樹林鱂魚的行為。
  • 研究開發新型材料,以汗水助力可穿戴
    文/陳根出汗是人體減少熱應力的自然過程。當水分從皮膚表面蒸發時,它會降低皮膚溫度,人體才會感到涼爽。汗水對於調節體溫、蒸發散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過多的汗水也會對衣物產生負擔。然而,傳統的吸溼材料,如沸石和矽膠,吸水率低,塊狀固體結構使它們不適合吸收水分從汗液蒸發。
  • 日本研發出兒童仿真頭部機器人 可展示多種情緒
    機器人很難模擬出,對於人類來說一些很簡單的動作和行為。例如手指每個關節的靈活控制,雙足奔跑的同時保持平衡又或者是做個自然的鬼臉,用臉來傳遞不以為然的表情。日本大阪大學最近展示了一項仿真機器人研究成果——兒童仿真頭部機器人 Affetto。
  • 外媒: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能感知疼痛的新型電子皮膚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近日,據外媒《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先進智能系統)雜誌報導稱,墨爾本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電子皮膚,它可以像人類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
  • 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稱紋身會損害皮膚汗腺
    儘管紋身在全球範圍內無處不在,但這個問題卻出乎意料地很少受到研究關注。 一項新的、首創性的研究表明,皮膚上的紋身墨水可能會損害汗腺,降低人體快速冷卻的能力。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名為 "Macroduct汗液收集系統 "的工具,該系統使用小電流誘導出汗,通常用於新生兒的汗液測試,作為早期篩查囊性纖維化的一種方式。  Luetkemeier的初步研究提供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即紋身皮膚產生的汗液量似乎只有透明的非墨水皮膚的一半左右。紋身皮膚產生的汗液也被發現比正常皮膚明顯更鹹,這表明紋身墨水可能會擾亂汗腺的功能。
  • 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稱紋身會損害皮膚汗腺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紋身會損害皮膚的排汗能力嗎?儘管紋身在全球範圍內無處不在,但這個問題卻出乎意料地很少受到研究關注。一項新的、首創性的研究表明,皮膚上的紋身墨水可能會損害汗腺,降低人體快速冷卻的能力。
  • 研究發現:紋身或損傷汗腺 降低人體自我降溫能力
    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新媒體專電 美國新圖譜網站近日發表題為《研究顯示紋身損傷皮膚汗腺》的報導稱,紋身會損害皮膚的出汗能力嗎?一項首創性研究顯示,給皮膚染色可能損傷汗腺,並降低身體迅速自我降溫的能力。相關內容摘編如下:針對紋身是否會干擾汗腺的基本功能,美國阿爾馬學院的莫裡·呂特克邁爾於2017年首次進行了嚴謹的現代研究。
  • 斯坦福鮑哲南團隊研發電子皮膚,健康信號一「貼」即知
    最近,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化學工程系的鮑哲南教授領銜的實驗團隊開發出一種檢測方法,使用柔性傳感器技術,在皮膚上粘貼一塊「創可貼」,如同電子皮膚一般,將人體健康數據傳輸到接收器上。這項系統名為BodyNet,研究人員在《自然·電子》(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具體描述了這款「電子皮膚」的系統原理。
  • 愛出汗和甲狀腺有關?這4個部位若經常出汗,可能是疾病徵兆
    很多人愛出汗,懷疑跟甲狀腺功能異常有關,這種擔憂有必要嗎?身體經常大量出汗,確實有可能是甲狀腺功能異常引起。想要保持健康,甲狀腺激素的分泌量要正常,很多人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在影響下甲狀腺激素分泌量多,身體交感神經變得興奮,機體代謝速度快,通常就會有大量出汗的表現,如果是這種原因引起,應該儘早治療,保持甲狀腺功能正常。哪些部位出汗可能是出現問題?
  • 動物體內育器官、人造皮膚變手機,科技改變未來
    01 人造皮膚變手機,手機屏幕「無限大」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AI 化學家、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教授帶來了關於 「人造皮膚」 的分享。他說:「過去,我們提出了一個設想,手機的功能可以融入我們身上穿的衣服中,融入貼在我們身上的電子元件中,甚至融入植進我們身體內的電子元件中。而人類可以用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元件進行溝通交流。 鮑哲南透露:「他的團隊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你以為抑鬱症只是情緒出問題?最新研究:抑鬱症還會讓人「頭大」
    在抑鬱症患者的大腦中,這種異常就表現在偏向於負性情緒和消極想法的網絡活躍,而偏向於快樂情緒和積極想法的網絡功能降低,外界的正面刺激已經很難傳達到患者的意識層面,就好像一直有一個人在耳邊不停重複著讓人絕望和自卑的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