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可被無線電波激活的人造皮膚 能吸收和釋放液體

2021-01-19 環球網

本文轉自【cnBeta.COM】;

據外媒報導,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可能會看到默認吸收體液的傷口敷料,同時也會按需釋放藥物。同樣的材料未來或能讓機器人通過「出汗來冷卻自己」。這種物質被描述為一種人造皮膚,由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劉丹青(音譯)副教授領導的團隊開發。它的形式是由液晶聚合物製成的薄薄的柔性薄片,其中插入了一系列微米大小的孔隙。像海綿一樣,它可以通過毛細管作用,從這些孔隙中吸收液體。

一旦受到無害的低能量無線電信號的影響,皮膚內的液晶分子就會扭轉,使自己與無線電波的傳播方向一致。這樣,它們就會有效地將材料擰出,使吸收的液體從毛孔中滲出。信號越強,被擰出的液體量越大。不過,一旦信號停止,皮膚就會回到其吸收模式。

即將進行的測試將涉及用抗生素、潤滑劑和酒精等液體加載材料。融合該技術的傷口敷料可能會在2025年完成。此外,還計劃製造一種通過皮膚出汗來保持涼爽的機器人原型,儘管它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開發。

在下面的視頻中,可以看到皮膚的黃色塗層對無線電信號作出反應,向燒杯中的水釋放無色液體。在釋放液體時,化學反應會使水變成紅色。

最近,科學家在《物質》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該研究的論文。

相關焦點

  • 陳根:材料智能,從液體人造皮膚開始
    文/陳根近日,期刊《物質》上發表了一篇由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劉丹青(音譯)副教授領導的團隊開發的關於人造皮膚的新研究。  事實上,近年來的「智能材料」研究的相當一部分致力於耦合傳感和驅動,
  • ​皮膚移植者的福音!​科學家發明了新型人造皮膚,可感知疼痛
    但是,目前隨著澳洲科學家的技術突破,人造皮膚有望代替人體皮膚。而最近,澳大利亞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
  • 人造皮膚不僅能自己癒合,還能像真皮膚一樣感知冷暖?
    人造皮膚領域研究現在發展到什麼程度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以色列在人造皮膚方面所做的事情吧。 Khatib的第一個項目論文(創新性人造皮膚材料解碼)發表在著名的《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Functional Materials) 學術期刊上,這篇文章公布了這種高彈體 (彈性聚合物)的前期設計規劃、製造和落地實施過程,它具有防水、堅固的特質,而且能夠拉伸到原始長度的11倍而保持不斷裂。即使浸泡在自來水、海水和不同酸度的液體中也保持性能穩定。
  • 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天下人物)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新華社記者楊駿 張曼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女教授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飛躍,使得人造皮膚的感應和計算能力更強,智能性更高。
  • 人造血管植入身體就能用 已有14種器官能人造
    據英國心臟基金會教授傑米·皮爾森介紹,目前全世界範圍內已有14種器官實現人造。   能人造的14種器官有這些   眼睛   46歲的芬蘭人米卡·泰赫患有色素性視網膜炎,一出生視力就為零。德國科學家在他視網膜後嵌入了一枚晶片,這枚晶片可以輔助光線折射進眼球,刺激視網膜神經和電脈衝神經,幫他恢復了部分視力。
  • 最強人造皮膚來了:自我修復5000次,拉伸28倍,靈敏度驚人
    這種人造皮膚也被稱為「電子皮膚」,是由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 研究小組表示,這種人造皮膚將來可以用於監測人體健康或飛機結構狀況,因為它和人類皮膚一樣敏感。雖然這不是科學家們第一次嘗試「電子」複製人類皮膚,但之前的嘗試都無法與真正的產品相匹配。
  • 科學家研究新技術激活人眼 或能看見紅外光
    例如X射線、無線電波和紅外光波等不可見光都超出了可見光譜的範圍。然而,由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合作帶領的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發現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人眼或可能可以感知到紅外光。利用老鼠和人類的視網膜細胞,以及能夠釋放紅外光脈衝的強大雷射,研究人員發現當雷射高速發送脈衝時,視網膜裡的感光細胞有時候能夠接收到紅外能量的擊打。當這一情況發生時,人眼能夠檢測位於可見光範圍以外的光。
  • 南洋理工大學科學家開發出節能「液體窗」
    【solardaily網11月6日報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的科學家們研發出一種液體窗,它不僅可以阻擋陽光以調節日光射入量,同時還能捕獲熱能並在晝夜間釋放,以降低建築能耗。
  • 電子人造皮膚或可製造出真正的智能假肢和智慧機器人
    近日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電子人造皮膚,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外界帶來的疼痛產生反應,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這項技術為更好的修復術、更智能的機器人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科學家研製出可伸縮觸感材料人造皮膚 【VOA慢速英語】
    科學家研製出可伸縮觸感材料人造皮膚 Researchers Create
  • 科學家發明「神奇液體」:儲存太陽能18年,或可解決能源問題
    科學家發明「神奇液體」:儲存太陽能18年,或可解決能源問題我們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來源,莫過於來自太陽的能量。可是就在此前,來自瑞典的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傑弗裡表示,他此前率領團隊「創造」出了一種非常神奇的液體,能夠實現長時間的儲存太陽能,最久能夠達到18年左右。這種液體就如同一種液態的「電池」,能夠通過吸收陽光來儲存光能和內能,再在需要釋放能量的時候,以熱量的形式把它們釋放出來。
  • 開發了一種新的電子皮膚,使機器人也能「感到痛苦」
    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功能感測原型除疼痛感測原型外,研究團隊還開發了由可拉伸電子設備製成的設備,該設備可以感知並響應溫度和壓力的變化。RMIT功能材料和微系統小組的聯合負責人Bhaskaran表示,這三個功能原型旨在以電子形式提供皮膚感應功能的關鍵特徵。隨著進一步的發展,在傳統方法不可行或行不通的情況下,可拉伸人造皮膚也可能成為非侵入性皮膚移植的未來選擇。
  • 劍橋團隊研發人造葉片 可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合成氣
    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人造葉片,該葉片可以產生合成氣,而不會釋放二氧化碳。儘管從技術上講,它可以燃燒產生電能或用於照明和供暖,但它通常是製造產品的中間步驟(包括塑料,化肥和柴油等燃料)。不幸的是,生產它會釋放二氧化碳到大氣中。該研究的資深作者Erwin Reisner表示:「您可能沒有聽說過合成氣,但是每天您都會消費使用合成氣製造的產品。能夠可持續地生產它是影響全球碳循環並建立可持續的化學和燃料工業的關鍵步驟。」
  • 向科學家致敬|鮑哲楠:讓人造皮膚感知蝴蝶的觸碰
    《自然》雜誌主編海倫•皮爾森表示,十大人物是《自然》的記者和編輯經過大量討論後才決定的,揭示了科學和科學家是如何在應對全球挑戰等問題上發揮作用的。鮑哲楠因在人造皮膚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而入選。鮑哲楠帶領研究小組用碳納米管制造出了一種具有觸覺、能分出輕重的人造皮膚,該成果為機器人製造、可穿戴設備等領域帶來了無限可能。
  • 石墨烯下一個應用方向:人造皮膚和可穿戴健康傳感器
    石墨烯下一個應用方向:人造皮膚和可穿戴健康傳感器石墨烯這個神奇的材料,可能很快就被用來製造高度敏感的人造皮膚和可穿戴健康傳感器人造皮膚「如果某些特定人群需要傳感器來感受到人造皮膚所帶來的觸覺的話,我們就可以利用石墨烯來製作出一種複合材料的機器,並賦予其更為敏感的壓力感知。雖然目前這個東西還無法佩戴,但在未來或許就能成為可穿戴設備。」甘恩說道,「人們可以把它作為假肢的一部分來靈活運用。現在已經有公司在觀察佩戴假肢的人如何與之交互。科學的發展,會促使這一技術更加成熟。」
  • 鮑哲南:人造電子皮膚不是幻想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馬南)現實版「畫皮」,皮膚也能私人訂製——她領導研製的「靈敏」人造皮膚又創造了新的裡程碑,極大推動了機器人科學、人類皮膚移植術以及假肢感知力領域的進步。在未來,她還將繼續賦能人造皮膚,「讓人類更加人性化。」
  • 皮膚油脂可激活皮膚內T細胞
    特定皮膚油脂比如游離脂肪酸和蠟酯等,可激活人體皮膚中的一類T細胞子群,這是《自然—免疫學》上一項研究給出的結論。
  • 研究人員與英特爾合作製造超敏感人造皮膚
    去年,由助理教授Benjamin Tee領導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團隊詳細介紹了一種人造皮膚傳感器的開發,旨在讓機器人和假肢有觸摸感。正如Tee在今天的公告中所解釋的那樣,開發該人造皮膚只是讓團隊在實現其目標的道路上走了一部分,即真正使用該皮膚來增強機器人的能力。
  • 人工器官之人造血管
    接觸活化內源性凝血的觸發,是從因子XII激活開始的。因子XIIa可以將激肽釋放酶原激活為激肽釋放酶,其反過來也可以激活因子XII,從而產生大量的因子XIIa,因子XIIa可以將因子XI激活為因子XIa並對其進行肽鍵裂解 b.磷脂膠粒反應在因子XIa生成以後,在聚集的血小板磷脂膠粒表面上發生了一系列反應,直至凝血酶的生成。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皮膚將改變我們的生活
    為了解決材料化學鍵易斷裂的問題,她的團隊提出用可以自我修復的化學鍵去製作新型的電子材料,即使電子材料的化學鍵斷裂之後,它們也會自己重新修復,從而具備可拉伸性、自修復性以及生物降解的性能。此外,他們還開發了光化學的研究,把材料做成陣列型,加入電子電路。鮑哲南說:「有了材料之後,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將這些材料做成靈敏的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