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與英特爾合作製造超敏感人造皮膚

2020-07-15 cnBeta

機器人領域是近年來取得了一些重大進展的領域,但我們與機器人同行之間的一個主要區別是我們的感覺能力。僅僅擁有執行任務的靈活性並不總是足夠的,因為我們的觸覺給大腦提供了很多背景信息。今天,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展示了新的工具,這些工具將允許機器人感知觸摸,有可能為它們打開窗口,以執行更多的任務。

今天的宣布已經醞釀了很久。去年,由助理教授Benjamin Tee領導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團隊詳細介紹了一種人造皮膚傳感器的開發,旨在讓機器人和假肢有觸摸感。正如Tee在今天的公告中所解釋的那樣,開發該人造皮膚只是讓團隊在實現其目標的道路上走了一部分,即真正使用該皮膚來增強機器人的能力。

製造一個超快的人造皮膚傳感器解決了讓機器人更聰明的一半難題,他們還需要一個能夠最終實現感知和學習的人工大腦,作為拼圖中的另一個關鍵部分。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大腦就是英特爾的Loihi神經形態計算晶片。Loihi使用一個尖峰神經網絡來處理人造皮膚收集的觸摸數據和基於事件的攝像頭收集的視覺數據。在一項測試中,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讓一隻機械手 "閱讀 "盲文字母,然後通過雲端將觸覺信息傳遞給Loihi。Loihi能夠以 超過92%的準確率 對這些字母進行分類,而且它做到這一點的同時,使用的電量比標準的馮-諾依曼處理器少20倍。

在另一項測試中,研究人員將觸摸系統與基於事件的攝像頭配對,讓機器人對 各種不透明的容器進行分類,這些容器盛放著不同數量的液體。利用觸覺和視覺數據,Loihi能夠識別出每個容器的旋轉滑移,NUS研究人員表示,這對於保持穩定的握持力非常重要。最後,研究人員發現,將基於事件的視覺與來自人造皮膚的觸覺數據配對,然後用Loihi處理這些信息,與僅有視覺的系統相比,能夠使物體分類的準確率提高10%。

在日常生活中,既能感覺到又能看到的機器人可能會有很多應用,無論是那些充當老人或病人的照顧者,還是在工廠裡與新產品合作。賦予機器人感覺的能力,也可以打開自動化手術的大門,這將是機器人技術的一大進步。

研究人員與英特爾合作製造超敏感人造皮膚研究人員與英特爾合作製造超敏感人造皮膚研究人員與英特爾合作製造超敏感人造皮膚

相關焦點

  • ASML已完成可製造1nm晶片的光刻機設計、研究人員打造「電子皮膚」
    在近期的ITF論壇上,與ASML(阿斯麥)合作研發光刻機的比利時半導體研究機構IMEC公布了3nm及以下製程的在微縮層面技術細節。就目前而言,ASML對於3m、2nm、1.5nm、1nm甚至Sub 1nm都做了清晰的路線規劃,且1nm時代的光刻機體積將增大不少。
  • 安全研究人員表示,英特爾解決硬體缺陷方面仍存在不足
    華雲網11月13日訊(思言綜合) 數月來,英特爾一直在努力修復其晶片中可能洩露PC端或伺服器機密數據的硬體缺陷。但安全研究人員表示,英特爾在修補這些問題方面仍存在不足。周二,兩組獨立的學者表示,他們能夠利用第9代英特爾Cascade Lake來處理晶片缺陷,該處理器據稱是為了阻止此類攻擊而設計的。
  • 研究人員打造出具有觸摸感的機器人皮膚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使用英特爾的神經形態晶片Loihi開發了一種人造皮膚,該皮膚可以使機器人檢測觸摸的速度比人類感覺神經系統快1000倍。研究人員認為,這項工作可以改善人機互動,從而使諸如護理機器人和自動機器人手術等工作變得更加可行。NUS團隊首先教了一個裝有人造皮膚的機械手來閱讀盲文。機械手將觸覺數據傳遞給Loihi,由Loihi進行翻譯。Loihi的準確率超過92%,並且功耗比標準Von Neumann處理器低20倍。然後,研究人員將觸覺和視覺數據結合在一起。
  •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以「感覺」疼痛的電子皮膚
    玩懂手機網 9 月 8 日資訊,創建人造皮膚的概念並不新鮮,讓這些皮膚 「感覺」 或者接觸到什麼東西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最近 RMIT 的研究人員又在這些基礎上前進了一步,開發出了可以明顯帶來疼痛感的電子人造皮膚。
  • 最強人造皮膚來了:自我修復5000次,拉伸28倍,靈敏度驚人
    這種人造皮膚也被稱為「電子皮膚」,是由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 研究小組表示,這種人造皮膚將來可以用於監測人體健康或飛機結構狀況,因為它和人類皮膚一樣敏感。雖然這不是科學家們第一次嘗試「電子」複製人類皮膚,但之前的嘗試都無法與真正的產品相匹配。
  • 石墨烯下一個應用方向:人造皮膚和可穿戴健康傳感器
    石墨烯下一個應用方向:人造皮膚和可穿戴健康傳感器石墨烯這個神奇的材料,可能很快就被用來製造高度敏感的人造皮膚和可穿戴健康傳感器正是這些特性使得它成為了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研究人造皮膚的原材料。研究人員目前正在嘗試通過3D列印的方式將其打造成化學改性塗層。昨日,外媒wareable採訪了負責該學院發展創新工作的副總裁大衛•甘恩教授,一同探討了這一超級材料將如何改變人體與科學技術之間的交互方式。
  • 新型人造皮膚讓機器人「更像人」
    作者:DIGITIMES陳明陽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研究團隊的人工感官系統,整合人造皮膚(Artificial Skin)與視覺傳感器,具備模仿人類生物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的能力,可在英特爾(英特爾)的Loihi等神經形態(Neuromorphic)晶片執行,實時正確識別物體的各項重要特徵以支援複雜的互動操作。
  • 向科學家致敬|鮑哲楠:讓人造皮膚感知蝴蝶的觸碰
    鮑哲楠因在人造皮膚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而入選。鮑哲楠帶領研究小組用碳納米管制造出了一種具有觸覺、能分出輕重的人造皮膚,該成果為機器人製造、可穿戴設備等領域帶來了無限可能。2001年,因其在科研上的積極性和創造,她還獲得了貝爾實驗室傑出研究人員稱號。
  • 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天下人物)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新華社記者楊駿 張曼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女教授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飛躍,使得人造皮膚的感應和計算能力更強,智能性更高。
  • 人造皮膚竟然擁有天然皮膚張力!(附:最新研究進展)
    人造皮膚最新研究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BDR)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改進的人體皮膚等效物,可以在橫向上再現牽引力平衡,該特性可以控制皮膚的結構和生理功能。這種人造皮膚將增強對皮膚生理功能的深入分析,為疾病或衰老引起的皮膚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並減少對動物測試的需要。
  • FLUICELL與瑞典研究人員合作對腦細胞結構進行3D生物列印
    使用Fluicell Biopixlar平臺上的微流控列印頭,研究人員能夠在3D結構內準確排列大鼠腦細胞,而不會損害它們的生存能力。產生的腦組織可用於模擬神經系統疾病的進展或測試相關藥物的功效。 Cellectricon執行長Mattias Karlsson說:「我們一直在使用Biopixlar來開發用於列印不同神經元細胞類型的協議,我們對其性能感到非常滿意。」
  • 電子人造皮膚或可製造出真正的智能假肢和智慧機器人
    近日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電子人造皮膚,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外界帶來的疼痛產生反應,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這項技術為更好的修復術、更智能的機器人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科學家受水母啟發發明人造皮膚 可讓機器人知疼痛
    ,研發出一種人造皮膚。根據研究團隊稱,這種皮膚能夠模擬生物皮膚的壓力感應功能。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提出,人造皮膚通常建立在壓力感應的單一反應模式上。這意味著人造皮膚雖然擅長於感知壓力,但是超過一定的壓力極限時就會出現問題。它們就像是記錄壓力的開關,但是無法真正感覺自己受到多大的壓力。人造皮膚很容易受到破壞,因為超過某一壓力限制時就會缺乏靈敏度。華中科技大學研發的這種生物皮膚不僅能夠探測到觸摸的壓力,而且事實上能夠藉助疼痛感受器感覺到壓力的增加和減少。
  • 新型超靈敏「電子皮膚」,能夠自修復5000多次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專家指出,現已研製出一種結實、有彈性、靈敏度較高的人造皮膚,可以自修復5000多次,未來可用於假肢修復。  它被稱為「電子皮膚」,是由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科技大學研製的。研究小組稱,未來這種電子皮膚可用於監控人體健康或者建造飛機,因為它和人類皮膚一樣敏感。
  • 日本新型人造皮膚如同創可貼 一分鐘科普
    日本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日前發表的公報說,該研究所與日本佐賀大學合作,開發出一種創可貼型人造皮膚,這種製品使用簡單,有助預防創傷後出現顯著疤痕,並有望用於燙傷應急治療。  這家研究所的研究員竹澤俊明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新一期美國期刊《創傷修復與再生》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用豬的膠原蛋白開發出一種由高密度膠原蛋白纖維形成的薄膜,其強度很高。用它製成的「皮膚」是透明的,將其貼在皮膚創傷處後,傷口破損狀態可以直觀看到。
  • 能模仿人類皮膚的許多自然功能!研究人員開發出耐用電子皮膚
    然而,要製造出既能執行如此精細的任務,又能承受日常生活磕碰和摩擦的具有適當彈性的電子產品是一項挑戰,而且每一種材料都必須經過精心設計。「皮膚電子產品的前景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變化。2D傳感器的出現加速了將這些原子般薄、機械強度高的材料集成到功能性、耐用的人造皮膚中的努力。」蔡宜辰說。
  • 外國專家首次用皮膚細胞培養出人類精卵細胞 「人造人」更進一步?
    據美國媒體報導,12月24日出版的學術雜誌《細胞》上發表學術論文稱,英國劍橋和以色列團隊合作率先實現完全體外培養出成熟精子和卵子細胞。研究人員不僅首次將皮膚細胞完全在體外誘導成為誘導幹細胞,並使其分化成人類原始生殖細胞,同時發現了體外培養誘導的關鍵基因SOX17基因。
  • 人造組織器官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看看這些研究就知道了!
    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導了首個能夠檢測壓力的人造神經,在將這種人造神經連接到蟑螂的一隻分離的腿上後,它甚至能夠讓這隻分離的腿移動。這些作者們提出類似的傳感器可能有朝一日整合到假肢中,從而使得它們能夠向用戶傳遞觸摸信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 基於凝膠的人造光子皮膚觸覺傳感器
    基於凝膠的人造光子皮膚觸覺傳感技術人造光子皮膚(p-skin)作為一種不尋常的觸覺傳感技術,受到應用光譜學快速發展的技術支持和先進光子通信需求的推動。這種柔性人造電子皮膚比電氣/磁性裝置更不易受環境影響的影響,具有很高的穩定性。
  • 研究人員利用水凝膠製作出耐用的電子皮膚
    電子皮膚,一種在強度、伸縮性和靈敏度上模仿人類皮膚的材料可以用來實時收集生物數據,可能會在下一代假肢、個性化醫療、軟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中發揮重要作用。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耐用的 "電子皮膚",它可以模仿人類皮膚的自然功能,如感知溫度和觸摸。